APP下载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文化”需“生活”
——优化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1-11-12李松梅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

长江丛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早餐意识

■李松梅/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

一、生活与文化

百度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我认为,人之初有许多一致性,而狭义上的文化便是人类长期适应的生活与行为习惯。文化充斥于我们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之中。从这四个方面便能窥探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大概来。中国的传统服饰是汉服,当然也有很多其它朝代的代表性服饰,各有各的美;美国牛仔习惯于穿牛仔裤;苏格兰人的传统服饰则是苏格兰短裙,苏格兰男人也会穿苏格兰短裙……中国的传统早餐是粥、包子、豆浆等;西方国家的早餐通常是面包、香肠等。中国通常实行的是右行制;美国实行的是右行制;英国实行的是左行制……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再者,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提倡教育要与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教学中,我们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教材的基础上,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知文化,让文化知识跃于纸上,鲜活起来,使文化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们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品格。

综上,我们在语言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必然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来谈。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脱离生活

英语课堂上有关文化的教学缺乏生活情境,只停留在纸上。学生仅仅掌握了字面的文化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的文化知识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所获取的文化知识大多适用于应试,把生活屏蔽在外了。文化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特定场合都会涉及到文化差异,比如宴会礼仪、餐桌礼仪。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中Unit 5 A party这一的单元的Culture time版块里,就涉及到了宴会礼仪。当你参加一个西方派对时,你应当带一份礼物。不要到得太早,你可迟几分钟到。这就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们中国的传统宴会礼仪有所不同。出席中式宴会时,通常不能迟到,要早一些到,显得更有礼貌一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管出席中式宴会还是西式派对,都要带一份礼物。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这一版块时,大多只是让学生单纯的理解句子意思,让学生能做对考试中的试题,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即可。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戛然而止了,得不到体现与发挥。Culture time里的这几句话就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无法应用于生活层面,更不可能内化到学生的意识层面。

三、优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回归生活

首先英语教师要具备文化敏感性,能敏感的捕捉教材文本中“文化点”;其次,英语教师在捕捉到“文化点”后,能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生活意义与当下生活意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英语教师要能在文化课堂的内外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演一演”文本中的“文化点”,让“文化点”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一)增强英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发现“文化点”

要想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就得具有文化敏感性。文化意识的培养时刻伴随着语言教学。由于文化知识含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质,或显性的通过Culture time展现出来,或隐性的存在于其它文本之中。所以,我们教师就应当或显性或隐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不管是显性的教学,还是隐性的熏陶,都应当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面对手中的教材文本,教师要能敏锐的捕捉到文本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点”。

其次,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在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现状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我们国家的文化观念,在哪些方面或领域已经产生了文化交融的现象。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实的英语文化功底,才能够在教学中针对教材,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学情,适当拓展文化知识。

(二)挖掘文化的纵横意义:历史生活与当下生活

“纵向”是指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后的缘由与历史背景。这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探寻与这一“文化点”相关的历史生活。该“文化点”是怎么形成的,与过去人们的哪些生活习俗有关。最典型的就是西方传统节日的由来,就值得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探究。

“横向”是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在教学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中Unit 8 Chinese New Year这一单元时,就可以拓展西方的New Year’s Day这一习俗,将两个节日放在一起对比。这样学生就更加理解了Chinese New Year的涵义是指中国的春节,中国人通常会在生活中如何庆祝春节;而国外的New Year’s Day是指元旦,国外的跨年是怎么过的。在对比的同时,学生也懂得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处。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在12月31日晚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跨年。这些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通过这样纵向与横向的挖掘文化知识,赋予“文化点”以历史生活意义与当下生活意义,让学生觉得原来学习文化知识也是非常有趣的,原来文化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三言两语,原来文化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文化知识上升到文化意识层面,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品质。

(三)生活中“演”文化

1、在文化课堂中创建生活情境

在我们的课堂中传授文化知识时,不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他们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文化知识,运用文化知识。比如在学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5 A party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事先调查一下,班上有哪些同学要过生日,模拟生日派对场景。教师定下派对的时间,其他同学思考应该几点钟到比较合适,以及派对上的活动等。同时,其他同学可以准备些小礼物给这位“小寿星”。在参加完这个真实的派对活动后,学生就会深刻的理解到,参加西方派对的时间要注意些什么,西方派对上,收到礼物时又该做什么、说什么。这些都是与我们中国过生日的不同之处。

在课堂中适合模拟生活情境的话题还有很多,例如节日、旅游出行、服饰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文化差异,在表演的细节中感知西方文化,比如打招呼、用餐礼仪等,让学生能够结合文化知识恰当的使用语言,增强文化敏感性。

2、在文化课堂外模拟生活体验

要想让学生深入的感受文化差异,将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意识与文化品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要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文化,实践文化差异。比如,我们在上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 3 A healthy diet这一单元中的Culture time时,就尝试了让学生在文化课堂外去实践文化差异,感受文化的融合。这一单元的Culture time用两句话简单的介绍了中西方早餐的不同。Chinese people often have some porridge and steamed buns for breakfast. Western people often have cereal,bread, eggs and sausages for breakfast. 中国人早餐通常喝粥,吃包子。而西方人早餐通常吃谷物、面包、鸡蛋和香肠。简单的两句话,要让学生记牢也很容易,死记硬背即可,考试拿分不在话下,可这样的文化教学对学生来说枯燥又乏味,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对文化差异性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没有内化到意识层面。

本单元是孩子在家线上学习的,为了帮助学生在家进行有效的学习,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我们就借此契机,大胆尝试了让学生在家自己制作你喜爱的早餐,可中式,可西式,也可中西方相结合。将文化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之中体验文化差异,感受文化融合。中式早餐与西式早餐的差异,由课内走向课外,让文化回归生活。有的孩子做了中式的早餐:粥,煎饼,面条,螺蛳粉等;有的孩子做了西式的早餐:三明治,牛奶泡麦片等。还有的孩子中西结合:粥,鸡蛋,面包,香肠等。学生不仅通过照片展示了他们的制作成果,还通过视频呈现了他们的制作过程,可谓精彩纷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知了中西方早餐的差异,而且还在实践中体会到,原来中西方文化不仅有差异,而且也在逐渐的融合。我们中国人的早餐桌上品种丰富多样,不仅仅有传统的早餐:包子、馒头、小菜等,西式的麦片、披萨、香肠、咖啡等也会出现在我们的早餐桌上。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面对教材时,就要结合生活情境,敏感的发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把文化知识“演”出来,真正的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猜你喜欢

跨文化早餐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