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2021-11-12柴于博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幸福观政治思想

■柴于博/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要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人的发展的重要期盼。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满意程度以追求幸福生活、实现幸福生活成为标准和目的。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时代发展的使命,培养幸福观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实现学生的幸福发展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强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实现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幸福观教育以幸福为主题,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情况下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并获得幸福。青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关键期。当代青年,在充分享受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经受着复杂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面临着复杂社会环境与人生观选择的考验。大多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的、价值观选择是理性的,但同时少部分学生会走入极端误区,由于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有所欠缺,并且心理承受能力、幸福的获得感较低,以至于幸福价值观的选择会受到干扰,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幸福观教育的引入可以让受教育者个人从心理认知到实际行动能力的培养都获得一定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任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一环,应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是首要的。幸福观教育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从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行为规范的引导到关注学生对当下生活的体验感受,从学生全面发展、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贴近于现实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幸福观教育的引入拓宽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到如何实现幸福生活的创造实践过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发展成为幸福人。从教学内容和目的上而言都更好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化人的目的。

(三)有利于促进幸福社会的和谐构建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教育发展水平反映着社会整体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的需求与关注也发生着从低到高的改变。当下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转型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更加注重个人幸福生活的获得感与满足感,也更加关注和谐、幸福社会的构建,幸福生活的理念意识与体验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奋斗观,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梦提供了正确的引导。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并且将众多个人小我的幸福生活融入到为社会集体幸福的发展当中,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也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片面性的理解影响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

对幸福的认知不足或不能客观的理解幸福的内涵本质,都会误导对幸福的追求。在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当中,部分青年会把幸福理解为物质生活的优越满足与享受、个人主观意愿自由的表达,对幸福的理解存在肤浅认知。出现倾向于享乐主义、追求物质满足;注重贪图享受享乐、忽视幸福创造;以及出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幸福至上等价值观的扭曲,严重时则会付出生命惨痛的代价等,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认知片面、肤浅,不能理性的看待幸福,将体验到的幸福缩小化,不幸夸大化,内心的情感认知存在误区。

(二)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幸福观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融合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化交流互动开放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提点,社会思潮随之涌现,既带来了多重体验,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个人主义至上等价值观点和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先享受后创造的消费观、个人享乐至上、金钱至上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先苦后甜、先大家后小我的思想观念截然相反。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潮流中,大学生容易受到影响,会出现浮躁、焦虑、急于求成、贪图享乐的等情绪波动和错误思想,这些与主流幸福价值观背道而驰。

(三)网络虚拟化的环境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知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快捷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新鲜感的体验与意识感知。近年来,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信息的夸大等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幸福感知力。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遮蔽性、信息传播快捷等特点,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开放性在赋予了众大网民自由发表言论的话语权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一方面互联网的承载容量庞杂,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网络信息等传播迅速,使前年大学生极易沉迷于其中,对幸福的感受与满足仅限于游戏的战胜和网上随意发声,忽略对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的感的获得。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遮蔽性、虚拟性容易迷惑青年的意识辨别力,网络话语的肤浅性、信息的虚伪性易使他们陷入虚假的幸福感当中。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之中,对现实生活充满抱怨的心态,不能理性的正视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影响他们对幸福的感知力。

三、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幸福观教育模式

转变传统的理论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理念中,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幸福。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影响下,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思维等发生着改变,教育理念要适应时代特点和社会的变革发展,创新教育模式。

“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3]教育者要当好幸福教育路上的引路人,关注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幸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由己及人的传递幸福教育理念。其次,幸福教育课程内容贴近于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出发,把幸福观教育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相结合,丰富内容提高学生的幸福教育吸引力。最后,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打破唯分数论的考核局限。针对于高校出现的学生因为学业、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发生的跳楼事件,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渠道作用,正确、理性的看待挫折与失败,理解幸福的内涵与意义。幸福观教育的引入做到从课堂上的互动到教材中的学习再到思想观念的正确认知,最终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上。做到知情意行上的转变,真正实现从掌握幸福理念的真谛上到创造幸福能力的培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奋斗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的实践性、创造性,并且获得最大的幸福是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4]告诫我们集体幸福与追求个人自身的完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统一的。

首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人们通过劳动,体力和脑力得到发展,既满足物质需求也实现精神需要。青年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伟大繁荣时期,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只要勇于奋斗,勤于实践就能缩小理想与现实差距。其次,个人幸福的实现以社会整体的幸福为基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并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要摒弃自私自利的狭隘观念,与社会同发展共进步。最后,要幸福就要勇于奋斗,脚踏实地。幸福生活都是需要奋斗的,在奋斗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要明确创造幸福是前提,享受幸福是结果的价值观念。

(三)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幸福能力

理论知识的宣教与实践活动的培养同等重要,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情况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好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势,以校园资源为主,以社会资源为辅,让学生在多重体验中获得幸福感的提升,并锻炼创造幸福的能力。

首先,要有发现幸福的意识,在生活细微之处获得幸福感的体验,通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并细心留意观察身边周围的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实际生活,从身边周围的小事中感受不同层次的幸福。其次,拓宽幸福实践活动的平台与渠道,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活动中发挥劳动主观能性的创造力。以校内资源为主、以社会资源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创造幸福的主观能动力。最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宣传科学、积极正能量、健康的幸福观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理性的看待幸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幸福发展为中心。

猜你喜欢

幸福观政治思想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