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中对联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方法探索

2021-11-12娄希安

对联 2021年4期

□娄希安

“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包罗万象。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人教版语文教材《奇妙的对联》,高一·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联教育,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楹联教育的益处

依笔者观之,对学生增强楹联教育,至少有以下六方面益处:

1.提升古文素养

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因此对于学生的古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联作为文白交替时代高度繁荣的文学体裁,可以在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部编版五年级·上)中引入乾隆题圆明园坦坦荡荡(四十景之一)的对联:

源头句咏朱夫子;

池上居同白乐天。

此联可使学生一方面增加对于圆明园的了解,一方面体会文言倒装句式的用法。

2.增加趣味性与互动性

对联的对仗工整,语言生动,而且不少内容与民间传说相关,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日月水火》(部编版五年级·上)介绍下面这副对联: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此联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于汉字构造的理解,另一方面便于引入下一课《对韵歌》(部编版五年级·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编版七年级·上)谈到了“对课”,但是没有涉及具体内容,这时可以引入鲁迅对对联(独角兽,比目鱼)的故事,并且进行对句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互动的乐趣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

3.利于融会贯通

当前教材中包含了毛主席的两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一首为《沁园春·雪》(部编版九年级·上),一首为《沁园春·长沙》(部编版高一·上),因此可以介绍郭沫若的集句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

既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同时也学习了集句和自对的相关知识。

4.体会对仗与和谐的美感

对联的特点是形式相对,意思相联,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与和合思想,也与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一致。因此,建议在《蜀相》(部编版高三·上)中介绍赵藩的《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一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联可以让学生在体会对仗与美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多维思考能力。

5.了解古典文学中的格律知识

对联的平仄格律知识与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引入得当,便可以触类旁通。

例如,在《咏雪》(部编版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可以引入古代婚联:

谢女才高能咏雪;

6.了解用典技巧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即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写作手法。

例如,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四年级·下)同步了解清代谢振定的《赠衍圣公联》:

守道不移金鼎重;

居身常抱玉壶清。

楹联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涵盖小初高)中与对联相关的内容作了一个初步的归纳与总结,具体如下:

1.小学部分

张郎笔妙好描眉。

使学生在美好的祝福中了解平仄格律等基础知识。

(1)小学一年级上册

第5课《对韵歌》(P13)

云对雨,

雪对风。

花对树,

鸟对虫。

山清对水秀,

柳绿对桃红。

(2)小学一年级下册

第6课古对今(P56)

古对今,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

晨对暮,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桃对李,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以上两篇课文以类似《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对仗的基本概念。

(3)小学二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P26)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

一畦春韭绿;

十里稻花香。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三副对联皆言简意赅,对仗精巧。其中,“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的《杏帘在望》,或可视为摘句联。而“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出处未详(网传前者出自梁章矩《楹联丛话》,后者出自苏轼《三槐堂铭》,均不确切)。

(4)小学三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中王安石《元日》(P34)涉及到了春联起源的内容,即: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2.初中部分

(1)初中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41)谈到了传统的对课并作出阐释。

(2)初中七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寻找最美对联(P154)对于对联做了基本的介绍,并给出了建议的活动与范例。

其中,杭州西湖联开始曾误写作“山山水水”,在著名楹联学者王家安先生的考察纠正下,终于呈现了正确且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的版本,但对于部分作品未标明作者的问题,现状仍然让人遗憾。

(3)初中九年级上册

在第12课《湖心亭看雪》(P52)的课后题目中给出三副对联并要求说出理解。

3.高中部分

(1)高中二年级下册

在第2课《改造我们的学习》(P10)中引用了解缙的名联形象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

从中不难看出,当前部编版教材对于对联的涉及仅限于表面,且数量稀少并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建议增加针对性的方法,弥补不足。

楹联教育的方法探索

如何加强楹联教育,除了模仿传统的对课以及无情对互动之外,笔者建议通过不同维度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对联,拓展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氛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六个维度进行拓展:

1.作者

通过作者维度选择对联素材有以下2种思路

(1)选择作者本人对联作品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部编版高二·上)的作者为毛泽东主席,建议考虑其《题洞庭湖联》:

八百里洞庭重入眼;

五千年历史再从头。

使学生在感受下联的豪迈气势中加深对课文事件历史意义的理解。

(2)选择与作者相关的对联作品

《<离骚>节选》(部编版高三·下)的作者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同时与屈原相关的课文还有两篇,分别是《<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部编版高三·下),因此清代秦瀛《三闾大夫祠联》在此处就可以起到丰富背景,了解作者的意义: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同理,可以在学习《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下)时介绍赞颂作者诸葛亮的名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引导学生在对联学习中了解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2.题目

有的课文题目本身就有与之相配的对联(对仗句),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部编版高一·下)取自《水浒传》第10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喜看稻菽千重浪》(部编版高一·上)有郭沫若的集句“寥廓江天万里霜”,而对于其他课文题目,我们也不妨拓开思路,比如,在学习《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上)的过程中引入趣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介绍了拟人方法。

3.出处

教材中多数文章都出自经典,例如《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下)出自《左传》,而《左传》的著名读者有两个:关羽和杜预,恰巧清代洪亮吉《代人题关庙联》与二者同时相关:

左传癖应开杜预;

季兴功足抵岑彭。

4.内容

课文的内容相对丰富,因此选取对联的角度也更为多样。比如,《有的人》(部编版六年级·上)是为纪念鲁迅先生所作,此处即可引用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挽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而在《桃花源记》(部编版六年级·上)中,可引入夏受祺的《桃花源联》: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该联不但与本文内容密切相关,也有机联系了陶渊明的其他两篇文章《归园田居(其一)》(部编版高一·上)《归去来兮辞并序》(部编版高三·上)。

《兰亭集序》(部编版高三·上)不但文辞华美,更是书法中的圣品,因此也诞生了很多优美的集字对联,诸如:

一亭俯流水;

万竹引清风。

遇事虚怀观一是;

与人和气察群言。

等等,蔚为大观。

5.思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上)中周恩来总理少怀壮志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与之相关周总理关于读书另有一副名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至于其他对联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甘面壁读十年书”“白头方悔读书迟”“不计科名始读书”“百战归来再读书”等也多有和《古人谈读书》(部编版五年级·上)《忆读书》(部编版五年级·上)《谈读书》(部编版九年级·下)《读书:目的和前提》(部编版高一·上)相关,完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相关的扩展。

6.引申

引申的对联在课文相关性方面相比其他几种方法可能较低,但仍然不失为提升对联兴趣,增强国学素养的好方法,谨举两例:

(一)、杨成武上将《长征胜利万岁》(部编版高二·上)展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画面,但鲜为人知的是,“红军”这一光荣称号的由来竟是来自下面这副对联: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

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攻占了国民党占据的黄安县城,史称黄麻起义,旋即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县城有名的书法家吴兰陔先生非常高兴,即挥毫写下了这副对联贴在黄安县农民政府大门上。

此联对仗工整,巧妙地嵌入了“绿、青、白、黑、赤、黄、碧、紫、苍、红”十个表示颜色的词,感情浓烈,又十分贴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形势和人民革命的激情。尤其难得的是,对联中运用了“红军”一词。这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的第一人。

(二)、《促织》(部编版高一·下)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佳作,而相传蒲松龄还引用过一副有名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但是该联作者并非蒲松龄,在清人邓文宾所著《醒睡录》里记载,这副联早在明朝就已出现,作者为胡寄垣。作为引申材料将其引入,可以避免相关的谬种流传。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采用:

1每日补充一联。这类联应多为励志联。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补充相应对联。如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争执等,可以补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等联。学生消极怠惰,可以补充“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元瑞)等联。

当前,关于对联的研究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数据库,这导致我们在对联选取的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也因此,更需要广大联友和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与对联相关的除了语文之外,还有历史、地理等学科。倘若有一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一本以教材为核心,以年级为梯度的《学生楹联知识手册》,将对联的种子播撒进祖国花朵的心中,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迎来一个传统国学全面复兴的文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