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办高校非遗技艺类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1-11-12文||高原
文 ||高 原
一、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文化价值高。截至2018年12月,河南省已经有1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我国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侧重于如何保护传统的物品,重物质、轻技艺的现象较为突出,传统技艺传承方面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很多技艺濒临消失。大部分传统技艺的传承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这种口传心教的传授形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静下心来花费时间和投入精力来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和日渐减少的现状。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方面略显不足,亟需高学历人才的加入。
二、河南省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河南省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高校在培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有利于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打破传承人老龄化的窘境。
(二)河南省民办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课程设置的调研与分析
首先是河南省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情况的调研。河南省没有民办高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必修课程,但民办高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活动呈逐年增长趋势,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次是学生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及学习兴趣方面的调研。根据有效问卷数据统计,有86%的学生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29%的学生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类别,19%的学生知晓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程度的调研中,82%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处于浅显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兴趣方面的调研中,65.4%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手工艺兴趣浓厚,65.9%的学生希望每周开设两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并希望有实践体验环节。最后是在民办高校中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具体情况和建议的调研。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对在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持支持态度,同时提议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和广度。在师资配备上,学生建议除本校教师传授外,聘请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讲座或传教,以此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三、河南省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构建研究
(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学生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高,当下年轻人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接触这些传统技艺,对其关注度越来越低。教育部应该鼓励高校将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技艺纳入教学计划中,鼓励和支持高校组织相关的学习和参观活动,支持有关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教材编写,从而激发年轻人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其次,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特别是民办高校,更加注重人才与企业和社会的结合,对学生文化及艺术情操的培养有所忽略。最后,匮乏的师资阻碍了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的设置。目前,河南省高校普遍缺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师,这也是目前河南省高校开设这方面课程遇到的难点之一。
(二)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构建研究
首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一方面,能够拓宽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范围,培养广大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热情;另一方面,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其次,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不仅要开设公开课程,还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必修课程。最后,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民办高校要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需要学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此,民办高校要注重专业师资建设。第一,培养校内师资。民办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鼓励教师走进“非遗”村落,感受当地的文化,学习传统老艺人的手艺,积极参加兄弟院校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相关培训课程,向“非遗”专家求教学习。第二,实施校内外联合教学,鼓励校内教师与校外传承人合作教学,共同完成课程任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讲授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开封汴绣为例,第一个阶段由校内教师讲授关于汴绣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分类及特点等理论知识;第二个阶段可聘请校外知名的手工传承艺人进行技法传授。
(三)河南省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发展目标
首先,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宽度和广度。目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规模基本成型,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并配有独立的研究中心和基地,取得不俗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人才培养的宽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不能够适应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加大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培养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高”“精”“尖”人才。民办高校应遵循这一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肩负起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任。
其次,拓宽河南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途径。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全面开展。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旨在培养专业、有想法、有建树的传承人才。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还要研究如何拓宽河南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如何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如何将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的视角传承和发扬下去。
最后,推动和加快文化产业创新。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在强调要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力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探寻新的传承和保护的途径和商机,在保留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其添枝加叶,使传统文化长期稳定发展,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传承是延续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最终目的,保护是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保留,创新将会使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