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澎湃新闻第六声的中国表达

2021-11-11郭新华赵翔

传媒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媒体

郭新华 赵翔

摘要:“第六声”(Sixth Tone)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推出的一款外宣新媒体产品,通过国际化团队运营,在全球化语境及国际传播场域聚焦中国普通人的日常,运用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的眼光关注现代化进程下的中国发展。这种“小而美”的中国表达传播策略,不仅区别于新华社、人民网等常用的宏观叙事,也有别于BBC、CNN等西方媒体先入为主的刻板报道,为我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关键词:国际传播 对外宣传 新媒体 Sixth Tone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基于中国政治话语的特殊性与传统文化的内生性,导致中国对外传播实践与西方主导的传播体系存在本质性差异。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快速发展趋势下,我国新闻媒体的外宣渠道建设与外宣内容创新相对滞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澎湃新闻于2016年底推出全英文数字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通过管理、内容、渠道及评价等层面的创新,力求做出具有创造力、感召力与公信力的对外传播报道,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对外话语体系。第六声开辟了新闻报道(Rising Tones)、深度报道(Deep Tones)、评论专栏(Broad Tones)等板块,在推特、脸书、YouTube、Instagram等开创账号,多篇报道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并被纽约时报评价为“用更具人性化关怀的角度讲好故事”。第六声的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实践,有助于我国创新国际传播理念,更有效地融入国际舆论场域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坚持中外协同工作原则,优化外宣媒体结构

我国对外宣传机构积极鼓励优秀外籍人士参与新闻制作,但往往以顾问形式间接呈现,很少作为常驻编辑直接参与。第六声为了使传播内容达到国际化水准,采取中外人员协同的工作班底,邀请外籍员工参与新闻策划,并且让表现优秀的人员担任编辑总监。

1.国际化团队拓宽视野,形成跨文化传播语境。目前,第六声超过80%的原创文章由外籍员工担任责任编辑,确保新闻内容符合国外读者习惯。外籍员工的加入使不同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下的新闻生产能创造出更多火花,为跨文化的中外新闻传播语境提供了沟通桥梁。

第六声对外籍编辑要求极高,不仅要求丰富的专业新闻知识与素养,熟悉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与诉求;而且外籍人员应对中国文化、改革、民众有一定了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好奇心。据悉,首批加入第六声国际化团队的外籍编辑来自七个国家,他们大多毕业于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并拥有相当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这种团队人才优势充分拓展了第六声的国际化视野。

2.把控新闻舆论导向,完善中外良性沟通。根据自身的对外宣传媒体属性,第六声还提出了“刚性底线、柔性沟通”原则,即严格把控新闻内容的舆论导向,完善中外人员的良性沟通,确保第六声始终传播好中国声音。第六声的新闻发布遵循严格的采编流程,所有内容均由澎湃新闻总编辑负责,对于有损中国形象的题材、信源、表述方法坚决摒弃,触及政治红线、意识形态问题及国内国际矛盾的观点零容忍,牢牢把关对外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与此同时,第六声的管理团队与外籍员工建立了成熟的反馈机制,双方就题材取舍、论述策略、主观评价等保持充分沟通,意见相悖时实施民主投票制,充分尊重每位外籍人士的意见。此外,为了让中外编辑保持客观中立的评判标准,第六声联合复旦发展研究院发起了当代中国研究项目——第六声全球青年学者计划,围绕当代中国前沿议题集中讨论,鼓励世界各地学者和青年艺术家对中国进行为期6周的田野调查。这些优质人才和研究成果最终反哺第六声工作团队的综合能力。

二、日常化、人性化、复调化,创新新闻内容表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容表达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借势全球化浪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复兴表达;二是“一带一路”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提出,中国故事演变为与世界各国共荣共生、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过程。这种内容转向驱使我国外宣媒体转变思路,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传播。有别于主流媒体对外新闻的高屋建瓴,第六声重点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并在新闻生产层面体现出人性化、复调化等特征。

1.日常化、生活化新闻取材。尽管第六声同样设置了经济、文化、政策、科技、民生等新闻标签,但其新闻内容往往主动避开宏观政策和建设成就,以大时代的普通人为切入点,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内心状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让受众了解并关注中国。例如,其在2017年2月发表的《Migrant Food-Delivery Workers Struggle to Belong in Beijing》一文中,展示了一名37岁的河北人在北京负责食品外送的工作日常,并引申至北京市发布的积分落户制度、外卖行业的整体繁荣与外卖劳工的保护缺失以及非城市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反映了大城市中底层服务人员的生存状态。第六声总编辑张俊认为,第六声就是要深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努力从普通人身上挖掘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从而获得世界人民的共鸣。

2.复调化新闻叙述策略。所谓复调,原指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的音乐体裁,后被文学理论沿用,指代特定的美学特征。全球化语境下,新闻报道显然不能完全依赖本国人民观点,由外国人书写他国故事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视野,通过不同维度的“和声”和“共振”,从而形成复调传播。

这种模式在第六声的新闻叙述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的改编问题上,中国记者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中美合拍片《西游记》无法跨越的鸿沟;而美国编剧顾问Kira-Anne Pelican则提出,《西游记》的叙事方式契合人类共通心理,因而能被国际观众接受。这种兼容并蓄的態度帮助第六声能在相同的内容报道中保持独立性,让读者自行评判,从而增强了第六声的公信力。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新媒体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