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需关注的几个因素
2021-11-11张黎明
张黎明
高等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大学出版竞争力的核心应是学术品牌。建构优质学术出版格局,体现学术引领,占领学术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成为大学出版社的理想与追求。新时代学术生产、传播与接受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内容建设的层面考察,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需重点关注以下因素。
一、将高校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加入创新主体性质的学术社群,联合研发选题,以学术创新推动学术品牌提升
现代学术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其一,学术日益组织化,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进行,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学系统的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其二,现代国际学术中心由一批优秀大学共同组成,优秀大学在一定的组织种群环境中得以生存和成长。据统计,世界顶尖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有2/3来自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3/4是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中,80%就职于高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的学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60%以上来自大学。大学处于国际学术创新的前沿,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学术传播使命最坚定的承担者。
1.找准品牌优势与学术前沿的结合点,服务高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现有大学出版社108家,均以服务大学教学科研,服务国家、社会发展为立社之本,与高校天然联结,立足大学、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不少社的经营方针。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替代竞争加剧,传统出版面临崭新的外部生态,大学出版社需更加全面、深刻地审视自身的社会功能,坚守出版定位,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通过优质的出版服务推进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事实上,按照母体大学的战略目标及学术生产、传播特点制订规划,进入前沿研究领域,集成创新要素,促成品牌优势最大化,正是不少学术出版品牌的成功经验。大学社与母体大学关系密切与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姿态。“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截至2018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学术影响力Top100榜单中,有26家大学出版社,其优势领域与母体大学优势学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程序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学理论、法学、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政治学、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民商法、法律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新闻事业、肿瘤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学、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测绘学、图书馆事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的航空航天、通信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等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进入Top100榜单的优势领域是中国文学评论研究、社会学,该社的“海外中国研究文献系列”等也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丰富了学术出版的模式内涵。强化学术出版,进一步密切与大学的连接,是新时代大学社的一个鲜明特征,表现为主动加入各领域学术社群,寻找品牌优势与学术前沿的结合点,提供有力的出版支持,尤其关注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研究,以及体现新学科、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组合课题。
2.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规划学术出版,参与重大学术工程,承担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以下是大学出版社近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数及在总数中的占比统计:2011 年38项,占总数184 项的20.65%;2012 年47 项,占总数205项的22.93%;2013 年73 项,占总数340 项的21.47%;2014 年58 项,占总数317 项的18.30%;2015 年69 项,占总数346 项的19.94%;2016 年69 项,占总数377 项的18.30%;2017 年108 项,占总数532 项的20.30%;2018年140 项,占总数778 的17.99%;2019 年138 项,占总数760 项的18.16%。数据显示,随着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大学社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立项占比在20%上下浮动,近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大学社占全国出版机构总数的20%,面对丰富的学术资源,可以说这并不是一组理想的数据,未来还需继续努力。业内专家支持这样一个结论:缺乏相应的出版规划、长远布局,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拘泥于现有选题,或是立项率未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大学出版社近年的学术出版成果,诸如“大飞机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等,都验证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这些规划都有这样的特点: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处理好国家战略与出版社目标的关系,注意重大项目的完整性、连续性,着力于制度建设、质量保障、团队培养、激励机制等。重大项目的承担者往往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投入项目的时间难以保证。北大出版社在实践中提出,要提高选题执行率、完成率,规划编制时可以考虑把大项目和小项目分开,大项目为注重方向性的大型选题,立项后在不同的五年规划中完成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小项目可以是单本书或几本书,每个项目解决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强调做得扎实,有创新之处。
3.坚守大学出版理想,继承知识传统和学术精神,确保学术出版与学术、学者一起成长。
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已有数百年历史,被称为学术出版巨头。其商标图案为一棵榆树与一株葡萄藤缠绕在一起,树下站着一位学者,左侧是拉丁文Non Solus,意为“永不孤独”。出版商与学者之间难免争执和博弈,这一标识所体现的则是二者的共生关系。坚守学术出版理想,与价值创造能力及作者资源密不可分。大学出版的历史,可以说是与学术、学者一起成长的历史,脱离生产端的学术出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日大学出版应密切关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知识生产、传播的新格局,研究知识新动向,及时获取最新的学术资源,避免学术品牌的连续性发生断层。创建学术交流群,盯紧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了解其学术水平、贡献和相关学科的演进历史,从源头判断选题的学术价值,帮助学者发现其研究的出版价值。一些出版社遵循“依靠中年,扶植青年,珍视老年”的方针,设立社内出版基金,以发现、奖励优秀青年学者,建设未来的学术精英梯队。
二、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是大学的无形资源,也应成为学术出版的无形资源
缺失科学精神的学术出版,难以保障产品及服务质量,势必降低学术价值、出版价值。现代学科发展正经历一系列范式变迁,面临多种力量的角逐,学术出版更需保持冷静,自觉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1.建立并完善学术水平评审机制。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对创新的尊重,作为学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表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普遍性的原则。体现在出版之中,就是尊重学术规律、教育规律、文化规律,尊重优秀的传统常识、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权威、可靠和规范的标准,避免学术失范,在继承中通过创新实现出版增值。互联网时代,知识增长速度加快,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边界化,科学和规范的重要性正日益彰显。走出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是学术出版面临的一道难题。我国多年来学术生产的量化管理,客观上导致成果数量增加而质量下降。部分作者以成果出版为目标,只求按期结项,无心修改完善书稿。各种“项目书”因此颇受争议,甚至被称为“伪出版”。针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很多,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总结行业实践,基本对策有:一是在上游推进学术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强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项目中如有出版的计划,出版者协助把关,准确判断项目成果是否适宜传播,是否具备出版价值;二是简化手续流程,避免因过于繁琐的表格、材料等申报手续,使得优秀学者不愿申报;三是社内评审论证环节遵循国际出版惯例,建立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双匿名投票,低于60%不入选;四是编辑环节对内容存在质疑的选题,在三审三校之外,增加一道调审环节,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或学科专家审读,对争议激烈的重点稿件须集体会审把关。
2.坚持精品出版战略,质量保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提高重点选题品质。
其一,从总量扩张向品牌提升、结构优化转变。学术出版的真正实力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创新能力,在于特色和水平,专业化比规模化更加重要。为此,有必要完善考核激励制度,避免唯市场、唯利润导向,如设立校、社学术出版基金,拥有重大学术价值、社会贡献的选题的亏损列入社里,调动编辑投入重大学术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效益优先的长效机制。其二,改进年度考核指标,引导编辑部门优化选题结构,适度控制新书品种规模。根据部门上年度选题落实情况、新一年选题规划情况进行评估,给出下一年度书号上限。将入选国家规划、获国家基金资助的选题界定为重点图书,对重点图书不进行品种数量限制,严格限制非重点图书的新书品种数量,以此提高单品的双效益,限制和淘汰平庸选题。
其三,质量监管对学术品牌、效益提升产生正向影响,将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学术出版的核心制度。如《儒藏》编辑工作中,出版社、执行项目的编辑室设置的环节多达32道,以确保成品质量。2012 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发出关于加强学术出版规范的倡议,得到出版机构的响应。同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发布,对学术著作出版标准、质量论证、编辑环节等提出了详细规定。需引起注意的是,如何区分学术、教材和大众读物等不同种类图书的差异,分别设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在遵循基本方向、知识正确、符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尊重学者富有学科个性的表述风格。
其四,强调学术出版的专门化,大力培养学者型编辑团队,坚持拓展优势领域。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坚守合理分类与准确定位,聚焦重点领域制订中长期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倾力打造比较优势,避免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审读学术著作以“有限观点”贯穿始终,体现学术的严谨、缜密。倡导深耕学科细分市场,严格限制跨专业编辑学术书稿。
3.完善学术图书评论机制,营造更加健康、优良的学术生态。
其一,健全学术著作的反馈系统,营造学术出版的批评氛围,加强图书评论的前沿性、现实性和规范性,力求科学权威、客观公正,既有根据价值观、历史观进行的定性评价,也有根据数据进行科学梳理的定量分析。其二,及时推介、评论优秀图书,解决读者对海量图书的选择难题,帮助读者完善阅读策略,从书海里打捞好书,提高阅读品质。强化知识的开放特质,解读艰深的学术思想,有效引领社会思潮。
其三,提升学术著作的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加大对精品好书的宣传、奖励力度,适度关注部分数据确切、指标恰当的排行榜。对获得各类重要奖项的作者、编辑进行重奖,在社会效益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三、以中国文化和高端学术为重点,组织一批具有版权转让潜质的选题,加大力度研发全球市场,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
大学参与建构的国际环境可为学术出版的全球化战略奠定基础。越来越多的大学社聚力于“走出去”战略,以世界为舞台,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了国际学术品牌的新版图。
1.优化原创与引进在学术出版中的比例。
增强我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其意义越来越深远。据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透露,该公司进口的80%的内容是学术资源,对学术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国家版权局官网数据显示,图书版权进口与输出比从2003 年的15.4 ∶1,缩小到2018 年的1.48 ∶1。成绩来之不易,业界正以一种新视点精选引进版图书,优化结构,提升引进品质。中国故事已成为全球性话题,阐释中国文化、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学术著作成为输出的重点,在海外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以北大出版社为例,2020年其克服疫情影响,引进版权完成签约新项目54项,版权输出完成签约154项,引进与输出均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输出版权语种22种,结构更加均衡,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语种输出量占总量的50.6%,东盟和东欧的合作空间逐渐拓展。《中华文明史》俄文版亮相莫斯科书展,获得《俄罗斯报》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一度跻身销售排行榜第三名。《中国经济专题》英文版出版后,剑桥大学出版社以专业销售团队配合作者活动日程,在全球推广该书,半年之内实现日、韩、俄、繁体中文等多语种版权输出,显示了中国原创学术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一要从选题规划入手,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二要解决跨文化传播中因学术性、专业性而存在的翻译难题,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语境;三要培养学术场域的集合力,汇聚作者、译者、出版者及外方合作者的智慧。《中华文明史》英文版是“剑桥中国文库”首批入选图书,是“文库”最先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译者康达维教授现任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曾以一人之力完成《昭明文选》的翻译工作。翻译团队学者都是所涉领域专家,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确保了英文版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此作在2012 年伦敦书展首日亮相,便成为书展的一大亮点。全球创新链、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也得到学术出版实践的验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飞机出版工程”系列图书,一次性向爱思唯尔出版集团输出5种专著的英文版权,每一种都经过了世界同行的严格评议。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科技进展”丛书,有力地推动了中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在200部中文版原书的海外推广方面取得不俗业绩的基础上,又先后输出部分图书的整体翻译版和中外文对照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土耳其、意大利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并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搭建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平台,成员覆盖五大洲,囊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以联盟为纽带,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进入海外图书主流渠道和重要馆藏。
四、建构学术出版价值观,设定多元出版目标
出版价值观是发展规律的总结,是出版品位和精神的体现。以教材、学术著作为核心产品,提升出版效益,是大学出版价值的理性回归。《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明确将符合出版社宗旨定位的图书品种占比在70%以上(专业类、教育类出版社图书占比在80%以上),作为考核出版单位文化和社会影响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教材须占全品种80%以上的比例。
出版目标与出版结构密切相关。横向结构或称专业结构,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纵向结构或称层次结构,如高端学术、学术普及等。高端学术著作体现学术探索的最新成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意义。学术普及则是广泛的通识教育,总览学科前沿,表现学术成果的转型。学术著作与普及读物并重,互为支撑,产生联动效应,二者均可成为学术出版的精品,区别只在于目标读者不同,就学术质量而言,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1.原创、高端学术出版,体现学术引领,占领学术制高点,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来自大学阅读群体的市场反馈是更理性的。学术出版具有专门性,其服务对象的特性也十分突出,既是消费者,也是学术出版的潜在作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遵循学术规律,按学术市场内在需求打造产品线,实现学术价值与市场选择的内在一致,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高难度课题。成功范例如《时间简史》,在英国其精装版销量逾50 万册,平装版销量14 万册,并被译成33 种文字。其作为学术品牌,堪称教科书级的“既叫好又叫座”。学术价值的衡量,当然不能“用脚投票”,但就学术品牌创建而言,市场理性也是值得看重的力量。对于高端学术,出版者的使命是扩大其思想的利益总量。争取政府、高校支持,相关媒体、行业参与,其效力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推动供给侧改革,优化图书市场结构,以优质高端学术的“鲶鱼效应”提升教材和大众出版的内在品质;二是体现学术引领,打造学术高原、学科高峰,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拓展知识服务领域,增加出版附加值。针对高端学术的长尾现象,要按实际需求数快速印制,有效控制库存,长期保存版本。创建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如“智学苑数字教学服务平台”“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及服务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双语术语库”等,都对接了在线学术、教育的需求。
2.学术出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为提高大学生阅读力提供解决方案。
学术出版与大学教育存在密切关联,学术的阅读可以内化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6年年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陆续公布了上年度图书借阅榜单。美国数据库项目“开放课程”公布了十五年来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前10 种阅读书目数据。综合这些数据,可得出中美两国几所排位靠前的高校的学生阅读书目综合排名,其中中国5 种:《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天龙八部》《明朝那些事儿》;美国10 种:《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文明的冲突》《风格的要素》《伦理学》《科学革命的结构》《论美国的民主》《共产党宣言》《政治学》。两组有趣的书目显示了阅读力、阅读偏好的差异,提醒中国学生增加理性思维、学术阅读。今天的学生既是读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准学者”,是未来学术生产的生力军,学术出版作为“第三课堂”,可以引领他们走进探索未知、创造新知或形成新思想的学术前沿领域。3.扩大学术普及的市场内需,拓展学术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功能。
哲学家波兰尼的思考对我们有启发:知识生产、传播是一个社会过程,开始于实验室或书斋里的探讨,通过媒介进入公众的理解和观念之中,只有这时,知识才算真正完成。提倡学术普及,弥合知识链条上的断裂,体现学术出版的现实关怀,在确保学术内蕴的前提下,凸显学术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学术普及出版的突破往往来自读者的潜在需求。须警惕的是,随着市场化的增强,学术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弱化。市场在学术出版中应有一席之地,但应恪守界限,避免越过学术规则的底线。其一,选择大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如出版学术著作的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增加插图比重,力求图文并茂。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人均GDP已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按人均图书阅读数量、质量等指标衡量,文化消费存在总量性、结构性的缺口。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趋势,优质的学术普及著作似可辟出一片蓝海。
其二,由单一图书出版转向出版与服务并重,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延伸服务体验,创造新的阅读需求。一些大学社以云课程直播方式进行优质教材、学术内容分享,或邀请阅读导师在线分享好书,营造学术阅读的博雅氛围。
其三,学术出版的多媒介、个性化联动传播。《出版人》对2020年1月~12月出版机构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监测,形成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TOP50微信公众号中,大学出版社占14个,其中外研社有4个进入该序列。微信平台与品牌App、网站对接,形成互动、分享的阅读社区,拓展了学术出版的社会功能。
综上,大学出版社坚守学术出版核心,对于践行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具有重大意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学出版社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学术品牌优势,树立战略思维、打开国际视野、提高前沿意识,坚守出版定位,提升品牌质量,体现学术引领,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
注释
① 宣勇.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组织结构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30-33.
② 亢姿爽,黄璜.中国学术出版哪家强[J].出版人,2020(3):24-27.
③ 王建洪.2011年—2019年大学出版社立项国家出版基金数据分析及建议[J].新闻文化建设,2021(2):99-100.
④ 邬书林.加强学术出版 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识根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16(1).
⑤ 杨帆.学术著作赚大钱——英国《时间简史》引发科学著作出版热[N].中国图书商报,1995-10-16(16).
⑥ 聂震宁.阅读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