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仝辨治肿瘤放化疗后裂纹舌经验

2021-11-11刘玉平宋凤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刘玉平,宋凤丽,康 宁,孙 颖,高 辰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裂纹舌,又称沟纹舌,是临床具有特征性表现的舌象之一,是指舌背黏膜上出现或长或短,呈现“人”“川”“爻”等形状的裂沟、裂纹,可见于正常人,也是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常见舌象之一。放射治疗后裂纹舌出现概率可达26.09%,化学治疗患者的裂纹舌出现率高于非化学治疗患者。裂纹舌具有病程缠绵、难以自愈等特点,常伴有口干、味觉等方面改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将裂纹舌归属于口腔黏膜疾病,其治疗大多采用保守治疗,针对症状采取抗感染和局部清洗等方法;对于严重者则选择激素疗法或外科手术疗法,而激素或手术往往伴有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裂纹舌确有疗效,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仝教授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损伤,对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并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其论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的经验如下。

1 古代医家对裂纹舌的认识与治疗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口疮方一十一首》首次论述了“舌裂”:“由心脾积热熏蒸,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敖氏伤寒金镜录·人裂舌》中提及“人裂舌”:“即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国医舌诊学·红舌证治图解》:“深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川字爻字,此心胃火燔灼,热毒炎上也。”《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心脾积热、妊娠胎火、心火及胃火,都可循心经上炎,灼伤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于舌,故可见舌红、舌裂、舌上生疮、溃烂疼痛。《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曰:“凡见舌裂纹,断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虽多属胃燥液涸,而实热内逼者亦有之”,“全舌绛色无苔,或有横直罅纹而短小者,阴虚液涸也……中有裂纹……舌红赤苔腻厚而裂纹者,脏腑实热也”。基于历代名医医案研究,可以发现阴虚内热是裂纹舌主要的病因。裂纹舌与“热”的关系较为密切,热盛则津液耗伤,舌体失于津液的濡润,故见舌裂。

对于裂纹舌的治疗,古代医家以急下存阴、清热生津润燥之法为主。《伤寒舌鉴·红色舌总论》:“伤寒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故苔白。因过汗伤营,舌中无津,故燥裂,内无实热,故不黄黑,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微下之;舌红甚而又有纹裂者,阳明热毒熏蒸膈上,故现人字纹,宜服凉膈散;如渴甚转矢气者,大承气下之;相火来乘君位,致令舌红燥而纹裂作痛,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寒润之。”《舌鉴辨正·灰色舌总论》:“裂纹舌,血液灼枯也,内热失治,邪火毒炽者有之,宜大承气急下,以救真阴,则裂纹自平。”《太平圣惠方·治时气口疮诸方》:“治时气热盛,昏如醉,及肠胁痛,百节酸痛,舌裂生疮,宜服麦门冬散。”

2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特点与病因病机

2.1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出现的机制 癌病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其毒性凶猛,常以“以毒攻毒”法攻克。西医采取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方法,以攻其邪。癌毒属阴毒,故多以辛温或大热之药以攻毒,达温阳散寒之意。临床观察发现,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患者常可见裂纹舌,且以舌面中1/3为主,提示病位在脾胃。李仝认为,放射线属“燥热邪气”,“凡燥之伤人,首先入肺,次传于胃……”,肺为金水之脏,胃为阳明燥土,太阴与阳明同属金,同气相求,燥邪为干涩之病邪,具有易感性,可向内传于胃,故易损中焦胃阴。化学治疗药物为攻伐之品,属“药毒”,药性峻烈,直中脏腑、骨髓,易伤正气,用药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迫津妄行,气随津脱,致中焦气阴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来源于脾胃,胃阴亏虚,则精微不生,虚火上逆,故见舌红无苔,更加燥裂。

2.2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病机特点 癌病为正气亏虚,气血津液阴阳失调,气郁、血瘀、痰浊、毒聚等病理因素互结,日久而成。其病情复杂,常虚实夹杂。癌病初期,邪气偏盛而正虚不显,以气滞血瘀痰凝为主;癌病中晚期,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经多次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出现气虚、阴伤、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等证候。故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以胃阴不足为本,常兼杂寒热错杂、气血不足、脾虚湿侵、痰瘀互结等不同中医证候。

2.2.1 痰瘀互结证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之所治之症目》曰:“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癌变初期,体内痰瘀酿毒之邪为主,未行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次数较少,正虚不显。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燥、毒之热邪”入侵,血遇热则凝,津液遇火则炼液为痰,血瘀痰凝更甚,症见面色晦暗,痛有定处,或有咳痰,脉弦滑或细涩,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或有黄燥苔。

2.2.2 脾虚湿侵证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调,湿邪内生,湿蕴中焦,则食欲不振;湿浸肢体,则四肢沉重;脾病及胃,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曰:“淡白色有发纹满布者,乃脾虚湿侵也,……,则舌淡体胖而有裂纹。”脾虚湿侵证见舌淡白,断纹裂纹,舌体胖嫩,多有齿痕,苔或滑或腻,脉濡。

2.2.3 气血不足证 《燥气总论》言:“燥病之始,当以伤气、伤血为大纲,或有气、血、络俱受者。”患病日久,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放射燥邪或化学治疗毒邪,耗伤气血。气虚则乏力,气少懒言;清阳不升,血虚失养,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眼花;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脉细无力。《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曰:“有纹者血虚也,……,血虚不能上荣于舌,舌体失养,故舌淡而裂纹浅。”

2.2.4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乃阴阳之不相协调而致,多是因为阴亏于下,而阳亢于上。“舌红极而裂纹,燥热入肝也”,燥热入肝,伤津液,肝肾同源,故肝肾阴液皆亏,不能上济心火,从而导致心火亢盛。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心火独亢,则见心烦不得眠、心胸汗出;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不能下降于肾,下元不温,则见腰以下冷。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故出现舌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或滑数,为水亏火亢之征。

3 李仝诊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思路

3.1 善用生脉散 生脉散方由“人参五分,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七粒”组成。出自《医学启源·药类法象》,为肺中元气不足而立,书中记载:“人参,气温,味甘,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麦门冬,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中首将生脉散应用于暑热损伤气阴之证。明代吴崑在《医方考·虚损劳瘵门》中提出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敛阴,生津止渴止汗,气阴内守则汗不外泄之功,用之治疗气阴两虚等证。

“中有裂纹者,多属胃气中虚,忌用寒凉,宜补阴益气。”李仝认为,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出现裂纹舌,本质是胃阴不足,多由放射线燥热之邪或化学药物攻伐,阴津受伤所致,与暑热耗伤阴津病机相似,故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因方中人参性甘温,滋补之力强,恐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不能耐受,故常以太子参代之。太子参功似人参,但性平,以“清补”见长,具有益气而不升提、生津但不助湿、扶正却不敛邪、补虚亦不峻猛之功。

3.2 以调理脾胃为本,重视辨证论治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出现裂纹舌,提示病在中焦脾胃。中医治疗除采用益气养阴润燥之法外,还需顾护脾胃。脾胃与其他脏腑不同,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则肺气先绝,故治疗需注重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同时结合辨证论治、灵活变通。痰瘀互结证治疗上重视气与血的关系,常配伍当归、黄芪补气生血而行血,桂枝温通血脉而行瘀滞,桃仁、牡丹皮、泽兰活血破瘀,散结消癥,使邪有出路。《景岳全书·肿胀》认为“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脾虚湿侵证治以益气养阴、健脾祛湿,佐以化痰,方用生脉散合参苓白术散化裁。该方重用薏苡仁以益气健脾渗湿,入木香以理气醒脾,与补益药配伍,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脾气健运,升降有序,气机畅达,阳气不得闷郁,内热皆除。气血不足证治以益气养阴、养血健脾,佐以安神,以生脉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味,补肺脾之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佐以熟地黄、白芍养血滋阴敛阴。生脉散合交泰丸加减治寒热错杂证,使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佐以牛膝、枇杷叶、生牡蛎、王不留行等药引火归源,上热下寒自除。

4 验案举隅

患者郑某,70岁,退休,2019年11月13日因“舌裂而痛1月余”前来就诊。患者自述2019年7月体检发现右肺占位性病变,于首钢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病理结果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AE1/AE3(+),Vimentin(-),P63(+),P40(+),CK5/6,TTF-1(-),Napsin A(-),CK7(-),Syn(-),CgA(-),CD117(-),Ki67(约60%+)。行3/4右肺切除术,术后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方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刻下症见:舌裂而痛,纳差,口不知味,口干口苦,伴心胸部出汗,腰以下凉,手足心热,睡眠差,乏力,耳鸣,夜尿多,每夜4~5次,色黄,伴腹胀,反酸,烧心,打嗝,排便不畅,便质干。舌淡红体胖,苔剥脱薄黄,舌背上有多条沟裂,宽大而深,呈“人”字型,脉沉滑。西医诊断:右肺下叶鳞癌(TNMⅢ期)。中医诊断:肺积。中医辨证:寒热错杂证。治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处方:生脉散加减。方药组成:黄芪、熟地黄、白花蛇舌草各30 g,麦冬20 g,山药、牡蛎、代赭石、炒酸枣仁、杜仲、蜜枇杷叶、半枝莲、炒麦芽、炒鸡内金各15 g,太子参、酒山茱萸、川芎、知母、炒王不留行各12 g,肉桂、川牛膝、石菖蒲、陈皮各10 g,醋五味子、黄连各6 g,制吴茱萸2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9年12月27日二诊:舌体裂纹缩小,口能知味,排便不畅,便质干燥(需要开塞露辅助排便)。舌红体胖,舌中部出现少量薄黄苔,舌背上有多条沟裂,呈“人”字型,脉沉滑。上方去收敛温热滋腻之品,加肉苁蓉30 g,当归12 g,生大黄10 g,玄明粉、升麻各10 g,继服14剂。

2019年12月11日三诊: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无异味,乏力。舌红减轻,舌裂纹及黄苔减少。上方去峻下之品,加茯苓、白术、姜半夏各12 g,醋五味子6 g,继服7剂。

2019年12月18日四诊:患者自觉服药后情况较以前明显好转。大便正常,乏力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裂纹轻。上方加炒白扁豆10 g,继服14剂。

按 裂纹舌患者行放射治疗、化疗治疗后,阴亏于下,而阳亢于上,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潜亢阳、引火归元为大法。选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敛阴,山药、熟地黄、山茱萸,取六味地黄丸“三补”之意,达肝、脾、肾并补,重在补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生脉散中佐以甘温的交泰丸,即“阳中求阴”之意。以肉桂温肾以助气化,补肾阳之不足;黄连泻心火以挫热势,泻心阳之有余。酸枣仁、川芎、知母,取酸枣仁汤之意,川芎散以疏肝气,酸枣仁酸收以敛肝血,知母质润以滋肝阴,配牡蛎质重能镇,滋阴潜阳安神,以改善睡眠质量。王不留行、牛膝、枇杷叶、牡蛎以降为用;石菖蒲开心窍,明耳目。加入代赭石以降上逆之胃气;吴茱萸散寒兼能降逆止呕,《神农本草经疏·木部下品》中记载:“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全方益气养阴,健脾益肾,寒热并用,调节阴阳平衡,辅以养血安神。二诊时患者排便不畅,便质干,考虑阳明热盛,去收敛之五味子,去味苦性燥之黄连,去肉桂、吴茱萸等温热之品,以大承气汤峻下行气,通导大便,取“急下存阴”之意;入当归、升麻,与肉苁蓉、牛膝,取温肾益精,寓通于补之意。

三诊时患者服药后耳鸣已愈,故去石菖蒲,大便次数增加,去厚朴、大黄、玄明粉以减峻下作用,入茯苓、白术以运脾燥湿,姜半夏以降逆止呕,复以五味子酸收止泻,效果满意。遂于四诊中入白扁豆,以补气健脾,补而不滞。

5 讨论

李仝辨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裂纹舌经验丰富。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指导选用经方、时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出现裂纹舌,常以胃阴不足为根本,“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则肺气先绝,故治以补肺气养肺阴之生脉散为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助津液化生,故应兼顾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