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runnstrom理论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

2021-11-11李梦醒宋宗胜史可鉴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李梦醒,王 玉,宋宗胜,史可鉴,唐 巍

(1.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胛带及手部疼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肌肉肿胀或萎缩,发生率为1.5%~61%。SHS若未及时得到恰当治疗,将导致肩、手的永久性畸形,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SHS的预防和诊疗是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关键。但目前国内外对SHS研究尚少,且缺乏明确诊断标准及综合治疗方案。

多项研究证实,中医药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治疗,且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笔者在Brunnstrom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试将中医学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探讨脑卒中后SHS的分期诊疗策略,以期为SHS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1 脑卒中后SHS的中西医诊断

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制定脑卒中后SHS的中医诊断标准,患者有明确的脑卒中病史,且出现单侧肩手痛。

脑卒中后SHS的西医诊断标准尚未明确,目前多采用以下标准:①肩部静止或运动时疼痛;②手和腕部水肿;③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④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X线检查、骨扫描、皮肤交感反应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等可作为辅助检查。

2 脑卒中后SHS的病因病机

SHS属于中医学“痿证”“痹证”范畴,多因患者平素身体虚弱,正气不足,以致经脉失养;外邪客于人体,渗入肌肤、筋骨,痹阻脉络,致患肢局部疼痛、肿胀、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出现肌肉萎缩等症。《素问·通评虚实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病机以内虚为本,邪实为标。脑卒中之后,肝肾先亏,气血继亏,形失所养,废痿失用。气为血帅,气弱行血无力,周身之血无以推运,血留之地遂成瘀邪,血脉受阻,不通则痛。《证治要诀》:“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感受风则筋缓不荣。”肝者,在体合筋,虚则内风逆动,风邪挟痰、瘀走窜经络,故可致筋脉屈伸不利。人之一体,内和阴阳,外应周天,应遵其五行生克之理,然肝脏虚则无力以制脾土,脾脏失其健运之功,水饮聚而成痰,痰邪兼夹瘀邪,其性趋下,泛溢肌肤而发肿胀。

现代研究认为,SHS的发生多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急性脑缺血或脑出血时,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传导束受损,血管运动神经麻痹,患肢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痉挛性反应,导致局部组织营养障碍;肩部肌群肌力下降,“肌肉泵”的挤压作用削弱,不能消除肩胛、手腕部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经过末梢感觉神经传递至脊髓,出现血管异常运动,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3 Brunnstrom理论对脑卒中后SHS的认识

Brunnstrom理论认为,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Ⅰ期时,SHS患者肩周肌群肌力、肌张力消失,上肢缺乏自主活动;Ⅱ~Ⅲ期时,SHS患者肩部肌群肌张力持续增强,甚则关节挛缩、畸形,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肩关节固定机制被打破,易出现SHS;Ⅳ~Ⅵ期内,SHS患者肩周肌群肌张力逐渐减弱,分离运动进一步改善,协调运动、运动速度大致正常。

基于Brunnstrom的6个分期,依据SHS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功能状态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同时符合中医辨证思维。

4 基于Brunnstrom分期的脑卒中后SHS中西医治疗策略

4.1 BrunnstromⅠ期 脑卒中后,实则窍闭神匿,虚则脑髓失养,神机失用,形失神导,不能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可采用头皮针、体针的针灸方案,佐以活血通络中药熏蒸。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以运动神经反馈、神经促通技术和运动训练等为主。

4.1.1 传统治疗方案 头皮针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研究证实,脑卒中后SHS患者病变侧顶下小叶与病变对侧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针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促进因病灶压迫而休眠脑细胞的觉醒,恢复其受抑制的兴奋性等作用。

体针以健侧阳经穴位(肩髃、肩贞、背臑、曲池、合谷、肩井、天宗、巨骨等)为主,辅以手三阴经穴位(极泉、内关)。肩髃为手三阳经与阳跷脉交会之所,可调三经之阳气,且阳跷之脉主一身阳气,可治肢体功能之疾。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可调其经脉之气,亦因其所合大肠之腑,可通调水道,促进津液代谢,以合SHS后期痰瘀互阻之机。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刺激该穴可激发其原气,《难经》指出原气为“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选此穴可疏通经络,增其愈疾之效。因SHS病变主要为上肢部,选肩贞、臂臑、肩井、天宗与巨骨诸穴。《标幽赋》言:“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阳明气血盈满,而其痿证日久,故失气血,选其主穴多属阳明,意在补气生血,以荣筋脉,形体得充,其痿自复。配以心经之极泉、内关两穴,可安心神、畅气机。此外,取其阴经之穴,以辅诸多阳经之穴,以求阴阳共生共助之意。电针一方面可促进弛缓的骨骼肌收缩,建立随意运动,另一方面基于中枢神经的交叉控制,促进患侧神经轴突发芽,活化休眠的突触,启用潜伏通路,进而发掘中枢神经可塑性的潜能。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可通十二经络,使凝滞闭阻的经脉得以温通舒畅;顺经络刮痧,使药力、热力同入经络、血脉,开启腠理,通痹止痛。

此外,循手经筋辨证,查取结筋病灶点,予长圆针解结,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改善肩关节疼痛、患手肿胀,对偏瘫SHS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另有研究表明,活血通络中药熏蒸在改善患肢疼痛、肿胀方面效果良好。

4.1.2 现代康复方案 此期患者闭环神经回路受损而无法执行特定运动。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运动神经反馈训练模式,能有效促进大脑皮质受损区域可塑性变化,加快SHS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镜像疗法利用“幻象”视觉反馈至大脑,不断传入神经冲动至大脑皮质,提高SHS患者运动皮质神经细胞的活跃度。在尚未出现主动运动前,早期良姿位摆放、压迫性向心缠绕可有效预防肩、腕、手部肿胀。于肩部痛点和上肢肿胀处行肌内效贴治疗,通过增加皮肤与肌肉的间隙,抑制伤害性信号传递到脊髓水平,可止痛、消肿。另外,还可利用健侧联合运动、紧张性反射、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促通等技术,增强SHS患侧的感觉输入。

中西医疗法同步实施,守神调神之时协同运动、感觉双重刺激,缩短脊髓中枢的“断联休克期”,促进SHS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的建立。

4.2 Brunnstrom Ⅱ~Ⅲ期 此期患侧出现随意运动并进入痉挛阶段。患肩发生烧灼性不适感,继之手部出现肿胀、疼痛。继续取头皮针醒脑开窍,体针以阳经穴为主,配合推拿、中药注射等。同时,可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运动想象等现代康复疗法,帮助SHS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

4.2.1 传统治疗方案 头皮针仍以头部运动区为主。体针取手阳经穴位(合谷、曲池、手三里、手五里、臂臑、肩髃等),诸穴皆位于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气盛血多,刺其诸穴,抑阳以应阴,其阳得降而阴自平,阴阳自稳,而筋脉之痉自消。选此诸穴,合近部取穴原则,意在“穴位所在,主治所及”。

此阶段患侧肢体肌张力持续增强,选穴以拮抗肌群附近腧穴为主。研究表明,针刺产生的Ⅰa类神经信息可抑制主动肌中脊髓运动神经细胞兴奋性,使痉挛肌群肌张力下降。脑卒中偏瘫后,弛缓属阴,痉挛属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依据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原理,刺法应泻急补缓,以克制痉挛(阳强)状态。

依据“以痛为腧”原理,取患肩阿是穴,施以按、揉、摇等推拿手法,可松弛肌肉,解除肌肉痉挛,协调肌群张力平衡。此外,可采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中药熏洗,从而取得舒筋利节、通经活络之效。

4.2.2 现代康复方案 此期可从“外周干预”和“中枢干预”入手,增强拮抗肌的肌力,降低主动肌的痉挛程度,以达到屈伸肌力制衡的目的。

tDCS通过兴奋大脑靶区域,激活初级运动皮质M1区功能,属直接“中枢干预”范畴;肌电生物反馈收集、处理骨骼肌主动收缩时的肌电信号,并进行转化,提高目标肌肉收缩能力,为间接“外周干预”范畴。两者联合是“中枢-外周-中枢”这一闭环理论的体现。此阶段还可应用抗痉挛三角架等矫形器,牵拉肌肉、关节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HS患者肌肉痉挛及疼痛。

4.3 Brunnstrom Ⅳ~Ⅵ期 此期SHS患肩、手肿痛减轻,可见手指肌群萎缩明显,手指关节活动受限加重。取穴当以阳经穴为主,配合梅花针、针刀、作业治疗、分级运动想象训练及上肢康复机器人等治疗技术,提高上肢协调性。

4.3.1 传统治疗方案 取手阳经腧穴,以曲池、手三里、臂臑、肩髃等补大肠经阳气;肩髎、外关补三焦经阳气;后溪、腕骨补小肠经阳气。病及此期,体内诸阳之气皆已耗伤,阳气衰而气血皆不得行,形体失充,经脉失濡,魂神失养,故见诸多痿软之疾,当速补阳气,以安周身,选手三阳之经穴,以合阳气速补之义。《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其所别也。”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是治手臂痿软无力之要穴,刺之其效更甚。诸穴遍及手臂,上肢之疾,可尽治也。《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气乃和。”通过以上诸穴,使阴精趋于平衡,阳气逐步提升,阴阳互济。

此期SHS患者常表现为指痛加剧,指屈肌出现不同程度痉挛,伴有拇指内收、屈曲,手指精细功能较差。取梅花针叩刺十宣、井穴以解除手指痉挛状态,局部针刺(如合谷透后溪,二间透后溪、八邪)改善手指活动范围,透刺通里至患手微动,亦或拘挛手指伸直为度。《灵枢·终始》:“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有学者以针刺经筋汇聚之处的关节附近、肌腱周围的四缝穴,舒利关节,以改善手指痉挛状态,取得较好疗效。

此外,还可于枕外隆突、颈椎横突后结节、寰椎后结节等处行针刀治疗,通过对颈椎周围神经及组织的松解,减轻椎枕肌群痉挛,解除神经压迫;SHS伴上肢麻木者,可加取肘关节前筋膜、肱二头肌腱膜及腕横韧带等处,触激神经使之产生神经应激反应,提高其敏感性。

4.3.2 现代康复方案 此阶段治疗目标为巩固自主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患侧肌肉共同收缩程度增强,致运动控制能力下降,应用分级运动想象训练协调偏瘫侧上肢屈伸肌群,提高SHS患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采用反射性抑制模式牵伸上肢屈肌,主动或被动活动肩胛骨,被动后伸患手远端指间关节,患手部冰疗,前臂伸肌功能性电刺激等,均有助于提高SHS患者手部主动活动。辅以腕手部矫形器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肌肉和关节位置对齐,促进手指主动功能性活动及腕手的正确姿势反射,进而有利于手工作业治疗方案的进行。

在训练SHS患者代偿能力之时,作业治疗结合靶向性运动控制互动训练能更为显著地改善上肢功能。上肢康复机器人任务导向性的康复训练亦能显著改善SHS患者上肢本体感觉功能。

5 结语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一直是康复医学领域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难点之一,治疗应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康复治疗、传统疗法等。研究表明,现代康复理论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多靶点治疗方案的实施,可显著提高SHS患肢功能和临床疗效。但目前对于SHS的治疗仍存在以下问题:①SHS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地消除各类诱发因素,预防其发生、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无法从根本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予以防治。②临床报道多以联合疗法为主,且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无法明确效果最优的治疗组合,因此尚未建立系统、完善、规范的诊疗流程。③康复在生命周期的全程覆盖日益受到关注,SHS的治疗应贯彻全程干预的康复原则,结合脑卒中三级康复网络的建立、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残疾、残障发生率。④目前关于SHS的研究多以临床报道为主,基础研究较少,缺乏对SHS发病机制、综合康复的实验依据支撑。将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康复理念结合,并应用于脑卒中后SHS分期诊疗策略,对提高临床诊疗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