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2021-11-10甘自立夏元平

康颐 2021年11期
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甘自立 夏元平

【摘要】普及健康生活和加强健康教育,是当前时代推进健康建设的主要途径,这就对高校的卫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学生的健康监测工作,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和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统筹整合健康信息,分析评估危险暴露因素、完善预警机制、开展健康监测与健康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健康管理的现状,以及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具体运行模式和评价机制。结论:高校学生健康管理體系提高了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和疾病防控意识,优化了健康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225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在有序的复工、复产,复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强调国民健康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未来的发展。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中坚力量,我国各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1],高校学生数量多、密度高、流动性强、人员交流接触频繁,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的场所,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多个部门互通联动为平台,将健康信息的监测和评估分析有机的融合,统筹做好学生健康干预和公共卫生防控工作。

1  国内高校学生健康管理现状

(1)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缺乏主观能动性。2017年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纠其原因为两点:一、缺乏运动锻炼,作息不规律。学生当中“低头族”和“被窝族”比比皆是,有调查显示,某高校的学生仅 35.35% 的大学生运动时长在1-2小时之间,达到健康锻炼的标准[2]。大部分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玩手机和打游戏上,对体育课和体测的态度较为敷衍,仅是为了取得学分,没有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运动自觉性差、运动意识薄弱。二、没有健康饮食的观念,摄入营养不均衡。高校学生饮食不规律,经常有不吃早餐和晚餐暴饮暴食的习惯,喜好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为主食,蔬菜水果和粗粮类摄入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肥胖率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困扰。而且,学生对于自我健康管理和预防疾病的观念认识不足,没有积极的了解和学习健康知识,还是存在“有病才治”,“不病不防”的观念,对于“治未病”的观念认知不深,没有做到对疾病的一级预防。

(2)健康管理联动性薄弱,各个部门没有将资源整合利用,暴露了学校在公共卫生疾病应对和处理方面的短板,表现为预警机制不成熟,对学生信息掌握不全面,学校各部门处于各行其是,独立作战状态,导致学生信息反馈不及时,健康监测不全面,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其疾病暴露因素进行评估和干预,在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及各部门很难做到信息的融汇贯通与精准服务。

(3)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管理水平欠缺。目前,高校的健康管理体系主要由学校、校医院、体育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组成,但是这几个部门没有打破部门壁垒,很难整合成一个专业的健康服务体系,没有做到将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信息收集汇总,再评估分析,最后给出健康指导意见的实践,也缺乏一定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同时,没有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参与到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这就无法给予学生在遇到各类健康问题或突发事件时针对性的指导。

2  建立高校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需求,完善预警机制。应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治理体系。高校作为人口密度和流动性大的场所,及时建立健康管理体系,落实健康监测和预警机制,增强疾病抵抗力和防控意识,为做好当前时期的防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监测预警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而健康管理体系就在学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媒体手段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干预[3],使高校相关部门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也掌握了学生健康的变化趋势,通过趋势分析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达到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也为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强学生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助力身心健康。高校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力[4],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外在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为学生开设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处方,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健康情况有全面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激发其内在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终身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健康的饮食和科学的作息习惯,不仅助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也能实现高校健康管理的延伸教育。

(3)健全高校卫生保障体系,促进体医融合。目前,各大高校现行的健康管理体系很难满足新时代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近些年青少年体能素质呈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试与体质改善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闭环机制,体测数据没有实现共享、分析,对反映出来的健康问题和运动方式没有进行干预和改善。在健康管理体系中,要求校医院和体育学院通力合作,对资源整合利用,将体测数据信息和个人体检信息进行医学分析、评估,针对学生的体质数据建立个体化的运动处方,不仅能帮助学生在体测中有更好的状态,也能防范运动带来的损伤;同时,也能为学生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体质健康改善处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运动课程科学化,运动成效最优化,让健康管理体系高效的为学生服务。

3   高校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1)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心,优化整合健康信息。大学生健康管理是高校对学生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并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及干预的全过程,其核心是预防控制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5]。这是一个多元协同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通交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心,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各方优势,统筹将校医院、体育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健康信息整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建立学生电子健康档案,其中包括学生入学体检数据、每学期的体质测试成绩、学生在校医院和心理健康中心就诊记录、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问卷调查表等,这样不仅能直观的反映出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也能为学生定制个体化的健康干预模式。还可以向学生发布个人健康信息和分析报告,让其及时掌握自身健康动态,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到对疾病的三级预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同时,健康管理中心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定期向学生宣讲疾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关注自身健康和学习保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的健康管理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健康管理中心为引擎,能有效提升健康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健康信息的汇总、评估、反馈。健康管理中心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析后,再反馈给各部门,各部门给出健康指导,形成健康管理闭环。校医院将学生的就诊记录和体测情况相结合,分析评估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开出运动处方,反馈给体育学院。体育学院结合运动处方,调整学生的体育锻炼规划和运动方式,从医学角度帮助学生正确锻炼,增强体质,也为体育教学计划提供重要参考。心理健康中心根据健康信息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做出一个科学的评估,掌握学生心理趋势,把结果反馈给学工处,有助于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健康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并依据各项健康评估指标建立相应的健康等级,既是对学生健康及疾病做出了风险评估,也进一步完善了预警机制,及时预防和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

(3)落实健康干预和指导。根据收集到的健康数据,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划分健康等级,各部门采取不同的健康干预和指导方式。体育部通过运动知识理论讲授来提高学生运动知识素养和运动技能,借助课外运动和课内体育项目的教学来增加学生锻炼时间和运动频次,从健康理论和运动实践两方面进行干预和指导。校医院定期进行数据的跟踪反馈,保证健康数据的时效性,对某些有健康隐患的同学适时提出预警,对患有慢性病的同学开具健康处方,提高学生的自我预防意识。此外,還可以与餐饮部门合作交流,推出适合广大学生的营养套餐,提高学生健康饮食意识。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针对学生常出现的心理疾病,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对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帮助学生预防和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

(4)加强健康教育意识,将健康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高校应当转变观念,提升师生和校领导的健康理念,加强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从战略高度上统一思想,积极做好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同时,将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相结合,健康教育的资源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和统筹,健康管理的内容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进行传播;健康教育的内容需要根据健康管理的安排制定,健康管理的数据需要健康教育的结果补充[6]。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为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带来新的活力和契机。

4  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健康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评价体系由学校、学生、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为主体,评价方式由目标评价、指导过程评价、实施效果三方面组成。目标评价可利用调查问卷、体测成绩、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健康测评报告和统计量表,每学期对学生和老师以及部门负责人进行评定,对于评定优秀的个人和部门给予不同级别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包括期末附加分数奖励、证书奖杯锦旗奖励、物资和经济奖励等;对于评定不合格的个人和部门给予警告和整改。指导过程评价包括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细则和实施标准的评定,对各部门工作量和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与心理健康中心交流的频次,校医院健康讲座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开具健康处方的数量、体育学院指导学生参加运动锻炼的内容和时长,根据运动处方为学生定制的教学计划,学生健康素养的评估,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力求做到量化、标准化、系统化。将实施健康管理体系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在实践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调整方案,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形成终身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使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落到实处。

5  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体系还在探索阶段,无论是在制定标准、模式运行,还是实践工作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调整和优化各项管理制度,构建一个以学生身心健康信息为支点和纽带,健康管理中心为平台支撑,资源共享开放为引导,健康教育与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学校及各部门要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多元协同,互动联通,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系统整合健康信息,分析评估疾病危险因素、建立预警机制、落实健康监测与健康干预,推动高校学生健康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施过程的一体化和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逐步建立高校学生健康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内涵式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晨.“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现状及发展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55-57.

[2]吴雅琳,徐丽.数字校园建设下大学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中阿科技论坛,2020(2):140-141.

[3]张持晨,童玲,段志光.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240-242.

[4]陈莉,周辉,何怡婧,武凌芸.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四维一体”学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J].陕西教育,2020(11):60-61.

[5]周菲,杨红.大学联盟视域下的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1):48-55.

[6]张澜,董泽俣.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及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17(3):73-75.

作者简介:

甘自立(1987-)女,硕士,东华理工大学校医院,主治医师,学生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家庭医生制度下高脂血症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探讨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现况分析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