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读懂教材开始
2021-11-10朱清婷
朱清婷
[摘 要]读懂教材是教师思考的起点,也是一切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要做一位智慧的阅读者,从读懂教材开始,重视教辅用书、文献资料等的阅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为精准的教学谋划铺路,为有灵气的教学预设助力,使数学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现实,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经验积累和思维发展。
[关键词]教材;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0-004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用教材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同时,王敏勤教授在《和谐高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基于此,教师要深入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这一理念,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经验形成、思维发展,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从读懂教材开始,下面具体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读懂教材,为谋划铺路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且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要想让数学教学有效,读懂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的前提,也是教师实施教学引领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精准地把脉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体系的构建情况,使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前,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明晰长方形、正方形的来龙去脉,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图,明确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是低年级的《认识图形》。也就是说,教学低年级的《认识图形》时,教师在课堂上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拓画等方式,形成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感知和一些不够完善的图形表象。因此,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仍从具体的实物入手,通过画、折、量、比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明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形成的数学感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完善。这样教学,可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提供知识与思维的支持,更为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的知识奠定基础。在进行如此有深度、有广度的教材阅读后,教师的教学必定是有智慧的,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读懂文本,为预设助力
研读教材是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必经途径,也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而深究教辅用书、课程标准解读等系列文本则是选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必要参考。通过多元化的文本阅读,可以深刻理解和领悟教材编写的真实意图及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等,使教学预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更好地彰显教材的教育功能,让教学更富理性、更具灵性。
例如,教学《搭积木》一课前,通过文本解读,教师明确只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是非常简单的,如何把教材的编写意图与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用书的建议有机整合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依托教材并超越教材,即将静态的结论呈现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丰富的感知和深刻的感悟,进而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深入。为此,针对《搭积木》一课的例题,笔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首先,指导读图,引导学生理清主题图的基本意思以及相应的关系。通过自主阅读和同伴互助学习,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主题图表达的意思:有2堆积木,左边这堆粉色的积木有1列(10个)和3个,即一共有13个积木;右边这堆蓝色的积木有2个。这样教学易于学生理解图意,使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正确的算式。其次,尝试计算,引导学生梳理计算的顺序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这是新授教学中最核心的环节,不仅需要学生明白13+2的由来,更要让学生明晰13+2的算理,知道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求和。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的动手操作,明晰其中的算理:先把1个十放在一边,算3个一和2个一,得出5,再把5与10合成15。通过动手操作、反思与提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13+2的算理,感悟计算结果的由来。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计算结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从个位算起的基本原理,即理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计算顺序,正确地构建13+2的计算认知,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再次,引导学生利用积累的经验探究15-2的算理,使他们更好地通过搭积木的基本原理,有效形成十幾加几或十几减几的正确认知,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由此可见,要让教学预设更适合、更恰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就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断深入探究,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真正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三、读懂文献,为教学提魂
读懂文献是拓展备课视野、教学视角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要重视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学习,以更深入地研读教材,更好地拓展数学视野,让教学更有效、更有层次,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将“出入相补”原理(一个几何图形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后,面积或体积的总和保持不变)有机地渗透在学生的操作实践、反思辨析等一系列活动之中,使他们能深刻感悟并较好地加以应用,顺利推导出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为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沿着高剪下的三角形或梯形,移动到另外的位置上,能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在这一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不变。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长实际上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经历如此的分析与解读后,学生对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过程记忆深刻。这就是“出入相补”原理在图形面积计算中应用的例子,从中能够看出这一原理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当然,小学阶段,“出入相补”原理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教师只有深入解读、分析教材和教辅用书等,才能将数学原理付诸教学实践,灵活地驾驭课堂,构建有新意、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同时,这样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快乐地进行数学探究,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做一位智慧的学习者,从读懂教材开始,把握知识脉络,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从研读教师用书和解读课程标准入手,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科学,也更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使教学有新意、更出彩,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要从解读教材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教师,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游刃有余。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