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2021-11-08张微张露夏琳钦严万森严文广
张微,张露,夏琳钦,严万森,严文广
(1.邵阳学院 政法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2.邵阳学院 学生工作处,湖南 邵阳,422000;3.贵州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00;4.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410013)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在全世界范围内相继爆发,对民众身心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和冲击,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OVID-19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COVID-19疫情对全国医疗体系是一次重大考验,也对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有重要的影响[2-3]。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对其所学专业内容有了基本认知后,进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可,具有积极的外显行为和深刻的内在体验。学习者会将自己的专业与未来职业角色逐步同一化,并形成一致的观念与价值体系[4]。学习倦怠指学生以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应对课程学习,表现为缺乏学习动机、回避学习困难、抵触和厌倦学习等[5]。学习倦怠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是介于“乐学”和“厌学”间可调控的状态。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与自信,它不仅是个体在执行学习活动中对自身能力的预期和判断,而且还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等中介机制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6]。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激发学习的投入,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减少学习倦怠的发生[7]。
近期有研究者对在校医学生调查发现,此次COVID-19疫情对医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大部分医学生更坚定自己的从医行为[8-9]。本文以临床和护理专业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状况,重点探讨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检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为增强医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缓解学习倦怠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0年9月,采用整群便利取样的方法选取长沙医学院、邵阳学院、湖南医药学院的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304人,女生668人;临床医学专业576人,护理学专业396人;本科生580人,专科生392人;大一医学生488人,非大一医学生484人。
1.2 方法
1.2.1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10]
该问卷共23个条目,有4个维度: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采用Likert 5点记分,即“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2,3,4和5。得分越高表明专业认同水平越高。该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60~0.894之间,信效度良好。
1.2.2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11]
该问卷共22个条目,有2个维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采用Likert 5点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该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20和0.752,信效度良好。
1.2.3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12]
该问卷共20个条目,有3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采用Likert 5点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学习倦怠总均分以理论中间值3分为参照值,≤3 分为无倦怠;>3~<4 分为轻中度倦怠,≥4分为重度倦怠[13]。该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704~0.812之间,信效度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等,采用HAYES[14]编写的Process插件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ping法进行(重复取样1 000次)[1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医学生专业认同总均分为3.67±0.57,其中,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的均分分别为3.71±0.57,3.84±0.72,3.63±0.69和3.36±0.76,略高于理论中值3.00,属于中等程度范围。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3.30±0.47,其中,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均分分别为3.31±0.61和3.29±0.45,略高于理论中值3.00,也属于中等程度范围。34.8%的医学生检出有学习倦怠,其中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的均分分别为2.72±0.67,2.93±0.61和2.77±0.60。
如表1所示,男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均分高于女生(P<0.001),女生学习倦怠总均分高于男生(P=0.004);大一医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均分高于非大一医学生(P<0.05),但两者在学习倦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均分高于护理专业学生(P<0.001),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总均分高于临床专业学生(P<0.001);本科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均分高于专科生(P<0.05);专科生学习倦怠总均分高于本科生(P<0.05)。
表1 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2.2 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P<0.01),专业认同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均呈负相关(均P<0.01)。
表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2.3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专业认同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为因变量、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检验中介效应是否成立,结果见表3。在第1步和第2步中,专业认同可以分别预测学习倦怠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第3步中,加入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之后,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降低(中介变量引入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20,引入后为-0.527),但仍能预测学习倦怠(P<0.001),可推断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表3 学业效能感中介作用的依次检验
采用Bootstrapping法检验中介效应系数(0.541×-0.172=-0.093)的95%置信区间,发现专业认同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倦怠的中介作用的95%置信区间为(-0.119,-0.049),表明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093/-0.620=15.01%。
3 讨论
与以往研究相似,所调查的医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良好[16-17]。在专业认同的各维度中情感性认同和认知性认同的得分较高,说明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同时救死扶伤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容易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爱和情感上的接纳。男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可能跟医疗系统的工作性质有关,无论是临床还是护理岗位都需晚夜班,这就体现出男性的性别优势,加之男性性格的主动性更会加深其对于医学职业的专业认同[18]。临床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高于护理学生,这与李杰[17]的研究结果一致。首先,可能与高考志愿有关,较大比例护理专业学生非第一志愿录取,为调剂录取。其次,在现今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高于护士,无形间又削弱了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水平高于专科生,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关。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就更认真、更主动地对待学习,进入大学后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能更积极主动去接纳自己所学专业。大一医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非大一医学生,认知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差异显著。与赖莉等[19-20]研究结果相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学生职业态度起正向推动作用,促进其增强专业认同感。本次调查中20级大一学生临床或护理专业为其第一专业的占83.2%,而非大一学生中所学专业为第一专业的仅占41.6%。突发COVID-19疫情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抗疫前线,其职业精神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社会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敬意随之提升。伴随积极的社会舆论引导,医学生更能感知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20]。
与以往研究相似,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1- 22]。男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女生的学业归因有关[23]。女生在学业失败归因中更倾向于能力归因,男生在学业失败归因中则倾向于运气归因。女生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挫败感,进而会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本科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于专科,这与文献[24]的结果一致。由于直接经验(高考失败)及替代性经验(专科同学们的学业自我评价)双重原因,专科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调查显示,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总检出率为34.8%,提示医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待加强。其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良的外显行为,如上课迟到、旷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同时,女生的学习倦怠得分高于男生,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成就感低。女生在失败归因倾向于进行能力归因,若多次的学习失败体验就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进而使得学习倦怠的发生率增高[25]。
调查发现,医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学习倦怠水平反而越低。这与文献[26-27]的结果一致。专业认同是以专业认知为基础、专业情感体验为中心的一种主观行为,专业认同感高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正确的认知,对其专业有深厚的情感,进而学习更积极和投入,降低了学习倦怠的发生率,反之学习倦怠升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将更主动积极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减少不良的情绪与行为,进而降低学习倦怠发生率。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与文献[13,28]的结果基本一致。一方面,医学生专业认同可直接影响其学习倦怠,说明欲降低医学生的学习倦怠首先应提高其专业认同水平。另一方面,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又可通过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倦怠。从社会认同理论可知,认同能提高个人的自尊,促进自我感知。当医学生对所学专业持积极认同,可促使其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的认可,对自身学习能力愈加持肯定评价,其学业自我效能较高。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及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可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选择、认知加工方式、选择归因等。在专业认同水平相平的医学生中,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监控与管理,倾向于将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足,并坚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定能实现预期目标,进而获得学习成就感;而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以逃避的心态面对学习,倾向于将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易于出现疲惫、无助、焦虑、厌倦等消极情绪,进而诱发学习倦怠。
综上,研究调查显示,医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大一医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于非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是学习倦怠的负向预测因子,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专业认同影响学习倦怠的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