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O监测技术下指导液体复苏在胸部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11-08林文清
林文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 福州 350005)
胸部结构正常是维持人体循环、呼吸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当受到外界暴力作用出现创伤时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失血性休克常用方法为液体复苏治疗,可使心脏前负荷增加,提高心输出量,恢复组织灌注,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症状,挽救患者生命[2]。失血性休克会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因此在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时应准确评估,严格控制液体复苏量,避免复苏过量增加心脏负担,诱发严重水肿[3~4]。既往液体复苏治疗期间使用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无法实时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使得临床应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能监测心脏前负荷、动态实时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液体复苏治疗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PICCO监测技术下指导液体复苏在胸部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部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8.65±5.84)岁;体质量46~88 kg,平均体质量(65.37±4.07)kg;致伤原因:车祸32例,暴力挤压8例,高处坠落1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8.94±5.76)岁;体质量46~89 kg,平均体质量(65.24±4.52)kg;致伤原因:车祸30例,暴力挤压9例,高处坠落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2)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3)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导致的休克;(2)入院后6 h内死亡;(3)存在免疫系统疾病;(4)存在PICCO监测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EGDT指导液体复苏治疗:通过治疗原发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液体复苏等达到复苏目标,复苏目标为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尿量≥0.5 ml/(kg·h)。观察组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穿刺股动脉留置PICCO导管,与监测仪连接,输入患者基础信息,根据监测结果控制复苏量,当每搏变异度(SVV)<10%液体量增加速度需减慢,若SVV≥10%则加快补液速度补充液体量。不同时点根据PICCO监测结果调整液体复苏量,指导临床治疗,以达到复苏目标。
1.4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分别于复苏前、复苏6 h,比较两组CVP、MAP、ScvO2及心率。(2)治疗情况:记录两组早期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入住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复苏前MAP、ScvO2、心率及CV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6 h的CVP、MAP、ScvO2均升高,心率均降低,但MAP、ScvO2、心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V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心率(次/min)复苏前 复苏6 h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CVP(mm Hg)复苏前 复苏6 h后MAP(mm Hg)复苏前 复苏6 h后ScvO2(%)复苏前 复苏6 h后50 50 tP 5.19±1.41 5.22±1.48 0.104 0.918 6.73±1.59 7.94±1.64 3.746 0.000 55.24±4.24 55.78±4.34 0.629 0.531 66.98±6.25 68.51±6.61 1.189 0.237 53.45±7.64 53.79±7.51 0.224 0.823 66.54±6.64 67.78±6.97 0.911 0.365 129.78±18.24 129.24±18.13 0.149 0.882 120.93±15.25 118.37±16.98 0.793 0.430
2.2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早期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s)
ICU入住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早期达标时间(h)机械通气时间(d)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mg)50 50 tP 8.46±1.71 5.35±0.96 11.214 0.012 5.44±1.02 3.32±0.84 11.345 0.019 18.56±3.42 13.34±2.17 9.113 0.000 11.14±3.04 8.43±1.56 5.608 0.000
3 讨论
严重创伤会造成大量失血,致使机体循环血量减少,使得器官组织无法得到有效灌注,增加无氧代谢,引发乳酸性酸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害性大,因此及时恢复正常灌注是治疗的关键[5]。液体复苏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液体补充可维持机体内血容量平稳状态,快速纠正休克状态,缓解缺血缺氧症状,挽救患者生命安全[6]。有效的液体复苏可短时间内恢复血流动力学,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但需严格控制复苏量,避免复苏过量或不足影响治疗效果[7]。
既往临床多根据患者血压、尿量、心率等指标变化评估复苏期间患者血容量和灌注量,但准确性较差,无法实时动态反映治疗情况,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更加准确的监测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难点[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复苏6 h的CVP、MAP、ScvO2均高于复苏前,心率均低于复苏前,观察组CVP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早期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表明在胸部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使用PICCO监测技术利于增强复苏效果,能尽早纠正休克状态,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其原因为PICCO监测技术是结合脉搏轮廓分析法、肺热稀释法对心排血量进行测定,是新一代容量的监测技术,准确评估患者血容量、心脏负荷情况,能够准确、动态、实时的反映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指导液体复苏治疗[9]。PICCO监测技术创伤小,准确性高,监测结果不受心肌顺应性、呼吸运动等影响,可为调整液体复苏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尽快纠正患者缺血缺氧状态,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10]。
综上所述,在胸部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使用PICCO监测技术,对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控制液体复苏量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利于改善复苏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