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2021-11-08郭洋
郭洋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 宽甸 118200)
胆囊结石属于胆管系统病变,多伴有慢性胆囊炎(CC),对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影响较大。目前手术为治疗胆囊结石伴CC的优选方法,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具有微创、美容效果好及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1~2]。既往LC手术入路途径主要以经胆囊三角解剖入路为主,但易出现因解剖不当造成胆管损伤,若合并胆囊三角粘连,则会增加手术难度[3]。近年来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的LC术治疗胆囊结石伴CC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该入路方式便于解剖三角区,可对肝外胆管解剖结构及其异常情况进行观察[4]。鉴于此,本研究观察不同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CC的临床疗效,以探寻一种最佳的LC解剖入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治疗的110胆囊结石伴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27±5.60)岁;体质量指数(BMI)17.5~25.0 kg/m2,平均BMI(21.43±0.59)kg/m2;结石直径0.8~3.5 cm,平均结石直径(2.23±0.41)cm;伴有胆囊三角粘连患者34例。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0.07±5.54)岁;BMI 18.0~25.0 kg/m2,平均BMI(21.37±0.62)kg/m2;结石直径1.0~3.5 cm,平均结石直径(2.20±0.43)cm;伴有胆囊三角粘连患者35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超声及CT检查确诊;具有LC手术适应证。(2)排除标准:存在失语或精神疾病史;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处于妊娠、哺乳期。
1.3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LC治疗:三孔法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头高足低左倾30°位,常规建立气腹,气腹压12~14 mm Hg。对照组采用经胆囊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置入探查腹腔,并对胆囊及是否伴有胆囊三角粘连进行观察,针对存在粘连的患者进行机械分离,将胆囊三角、肝门显露,分离胆囊动脉、胆囊管,切除胆囊。观察组采用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置入探查腹腔,并对胆囊及是否伴有胆囊三角粘连进行观察,对肝十二指肠韧带、胆总管窗、胆囊壶腹部进行确定,显露胆囊后三角区,切开浆膜(经胆囊底体交界处后缘)至胆总管上段,显露胆囊壶腹部、胆囊管,处理胆囊后支动脉,显露Calot三角,取切口于壶腹部,分离Calot三角内浆膜层并穿通前后三角,对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进行辨识,胆囊三角敞开,离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切除。
1.4 评价指标(1)临床指标: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2)炎症介质: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采用酶标仪(Bio-RAD550型,美国Bio-RAD公司提供)及配套试剂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两次测定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 d。(3)并发症:胆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55 55 tP 51.37±6.26 36.84±5.28 13.158 0.000 45.72±8.95 31.06±5.74 10.225 0.000 6.07±1.42 5.29±1.25 3.058 0.003
2.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IL-6、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IL-6、CRP、TNF-α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IL-6(ng/L)CRP(mg/L)TNF-α(ng/L)术前对照组观察组55 55 tP术后对照组观察组55 55 tP 10.26±2.83 10.19±2.70 0.133 0.895 29.67±5.79*16.41±3.24*14.822 0.000 12.34±2.13 12.29±2.09 0.124 0.930 36.17±7.12*28.30±6.41*6.092 0.000 13.47±3.35 13.12±3.56 0.531 0.597 22.91±7.83*18.74±6.20*3.096 0.003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胆囊结石与CC往往伴随发病,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加重对胆囊的影响,甚至引发胆囊积水、胆囊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LC术是治疗胆囊结石伴CC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具有治疗效果确切、微创等优势,已获得患者及医师的高度认可,成为胆管疾病外科较为重要术式[5~6]。术中对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进行准确辨别并分离,为保障LC成功的重点所在,但若Calot三角区解剖结构模糊,采用经Calot三角入路会增加胆管损伤的风险[7]。
LC常用的手术入路途径包括经胆囊三角解剖入路、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2种,而经胆囊三角解剖入路无法避开胆囊动脉,分离难度大,极易造成血管或胆管损伤,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8]。胆囊后三角易分离且位置固定,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行LC治疗操作间隙大,有利于清晰显示胆囊后三角,鉴别胆总管、胆囊管及胆囊壶腹的关系,便于术中处理。同时可以将Calot三角内胆囊动脉等避开,利于观察Calot三角内结构并处理,降低胆管损伤的发生风险[9]。有研究发现,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诱发炎症反应,且炎症反应严重程度与手术创伤严重程度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故术后早期监测炎症反应指标变化能够对手术创伤进行评估[10]。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少,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术后IL-6、CRP、TNF-α较低。提示与经胆囊三角解剖入路相比,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行LC治疗胆囊结石伴CC手术耗时短、出血量少,可减轻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行LC治疗胆囊结石伴CC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避免严重炎症反应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