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效果研究
2021-11-08陈玉华尹慧敏
陈玉华,周 颖,尹慧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排便障碍型便秘是肛肠科、消化科常见的疾病,在出现疾病之后,正常的消化道功能受到影响,增加直肠疾病患病的概率,严重时,出现结肠癌症,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便秘出现的原因较多,一般为功能障碍导致,在患上疾病之后,要及时治疗,在治疗期间,对生活进行调整,提高疗效。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生物反馈治疗使用较多,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负面伤害较小,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1]。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反馈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效果,请看下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选取40 例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为对象。患者资料为: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70 岁和18 岁,平均年龄(47.6±3.2)岁,最长病程和最短分别为10.2年和1.8年,平均病程(3.6±2.3)年。
选择标准:临床医学检查确诊患者为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同意对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家属知情,签署文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有沟通能力;直肠、肛门等未出现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患者资料不在一般资料范围内;精神出现异常;孕期产褥期女性;中途退出。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参数等实际情况,掌握患者的病情信息,制定生物反馈治疗方案,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为南京伟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反馈刺激仪SA9800。患者为斜躺120 度,双脚外展60 度体位,通过直肠探头采集肛门肌肉的运动信号,将其转化为器官图形信号,让患者了解到正确以及错误的肛门肌肉运动图形,教会患者收缩以及放松肛门动作的要领,重复进行对应的动作训练,盆底肌肉痉挛患者采用腹式呼吸,锻炼盆底肌肉,实现盆底肌肉松弛的目的。根据患者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参数选择治疗方案,治疗模式一般为肌电刺激15 分钟+Kegel 模板训练15 分钟,共30 分钟,一天一次,每周5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肛管肌电活动情况以及便秘评分。①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患者前基线、变异性、收缩波幅指标。②2 使用医院制定的便秘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症状进行分数评估,评估内容为:排便次数、排便困难、不完全排空感、排便疼痛、排便时间、协助排便等,满分为5 分,分数越高,说明便秘的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 软件对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参数比较
治疗后,患者前基线波幅、变异系数减小,快速收缩反应时间变短,最大收缩波幅升高,持续收缩波幅升高,变异系数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参数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参数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例数20 20前基线快速收缩持续收缩tP//波幅2.81±1.32 1.92±1.42 2.053 0.047变异系数0.41±0.27 0.24±0.23 2.144 0.039收缩反应时间2.35±0.38 2.13±0.28 2.084 0.044最大收缩波幅24.86±12.69 33.25±13.21 2.048 0.048收缩波幅14.23±8.61 21.69±10.44 2.465 0.018变异系数0.47±0.13 0.33±0.18 2.820 0.008
2.2 比较便秘症状评分
治疗后,患者的排便次数、排便困难、不完全排空感、排便疼痛、排便时间、协助排便分数呈现出下降趋势,组间数据相差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所示。
表2 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例数20 20 tP//排便次数2.4±1.5 0.7±0.8 7.071 0.000排便困难2.3±1.6 1.1±0.5 5.062 0.000不完全排空感2.7±1.2 0.8±0.6 10.014 0.000排便疼痛2.3±1.4 1.1±0.8 5.262 0.000排便时间2.4±1.6 1.2±0.8 4.743 0.000协助排便2.6±1.5 1.6±1.1 3.801 0.000
3 讨论
排便障碍型便秘也被称为功能性便秘,指的是患者的盆底肌肉出现协调障碍,导致排便困难,患者的耻骨直肠肌肉松弛比较困难,与肛门外括约肌肉协调不明显,当患者在用力排便时,腹部肌肉收缩,但是肛门外括约肌不能同时放松,增加排便的困难,患者出现排便无力,下坠感等不良表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需要及时治疗,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会使用开塞露、药物等治疗,但是长期疗效较低,导致结肠出现黑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3]。
生物反馈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将直肠和外括约肌的信号转化为图像,患者和医生能直接观察到图像的变化情况,在对应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调节盆底肌肉的协调性,与腹肌保持一致,帮助患者纠正异常排便的动作,缓解便秘情况。在治疗时,通过生物电对患者的盆底血供进行调节,增强患者盆底肌肉神经的兴奋程度,通过无创、无痛苦的盆底操改善患者的盆底松弛程度,增强患者的肠胃蠕动频率,提高患者的便意,实现疾病的治疗[4]。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患者前基线波幅、变异系数减小,快速收缩反应时间变短,最大收缩波幅升高,持续收缩波幅升高,变异系数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排便次数、排便困难、不完全排空感、排便疼痛、排便时间、协助排便分数呈现出下降趋势,组间数据相差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表面肌电参数改善效果更优,便秘症状评分下降明显,所以说,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时,效果较高,降低疾病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分析原因: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降低对生活的影响,减少负面情绪出现的情况,让患者的排便更加通畅,在治疗之后,患者胃肠道的症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生物反馈对患者没有创伤,安全性更高,患者的配合程度较高,增加自发排便的次数,但是要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做好保暖方面工作,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降低不良情绪出现的可能性[5-9]。生物反馈治疗是不断学习,自我改变的过程,能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要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消除患者的顾虑等,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依从性和主观意志来确定治疗方案[10-12]。
本次试验研究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表面肌电参数改善效果更优,便秘症状评分下降明显,所以说,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时,效果较高,降低疾病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推广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