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加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
2021-11-08张盛金张耀明卓庆博高栋兴
张盛金,张耀明,卓庆博,高栋兴
(东莞光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疾病的一种,较为常见,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为严重,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常用术式为鼻中隔矫正术,此种治疗方式可有效减缓患者病情,但从整体治疗效果来看,效果不佳,治疗后患者病情易复发[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方式,此方式具备创伤性低、利于患者预后等优势,当前,此方式已被逐渐应用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中[2]。本次研究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40 例(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男:女为11:9,年龄19-64(41.62±3.16)岁。观察组男:女为10:10,年龄20-62(41.09±3.05)岁。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对比。
1.2 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3d,给予患者泼尼松(5mg/kg,1 次/d),口服,术前30min,采用肌肉注射方式为患者注射1kIU 巴曲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用丁卡因15ml(2%)与肾上腺素2ml(0.1%)展开鼻腔局麻,随后选用利多卡因5ml(1%)、肾上腺素0.2ml(0.1%)对患者鼻中隔软骨膜进行麻醉。对照组实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鼻内镜视域下,沿鼻中隔皮肤和黏膜交界处轻微偏上位置开弧形切口直至鼻底,随后沿软骨膜下分离至鼻中隔后段,依据偏曲范围和位置露出犁骨、上颌骨鼻嵴、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以及腭骨鼻嵴,将对侧黏软骨膜分离至上述区域;露出3 个张力形成核心区域,使用咬骨钳对鼻中隔软骨尾端垂直软骨条(约为2mm)、筛骨正中板与鼻中隔软骨结合处垂直软骨条(约为2mm 至3mm)咬除,并将相近鼻底处偏曲鼻中隔软骨、犁骨、上颌骨及软骨条(约为3mm 至4mm)切除。运用两隧道法将棘突/棘突处黏骨膜分离,分离完成后,从骨嵴取前宽后尖形楔形,并将其切除。②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矫正满意后,于鼻丘前上缘黏膜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刀由前至后分展开3次(上、中、下)消融,间距3mm 左右,10s/次;对患者鼻丘前上方、中鼻甲前端、下鼻甲附着处上缘前端、下鼻甲中上、中下1/3 处进行消融。术后将膨胀海绵对称填塞至鼻腔,48h 后取出。
抑癌基因[20](PTEN)属于当前所发现的,唯一包含脂质以及蛋白磷酸酶,具有双向特异性的一种活性磷酸酶,将其应用在细胞正常发育的时候,就可以对血管生成中的PI3K/AKt通路,以及血管中相关的皮生长因子进行调控,以此对新生血管所具有的作用进行阻止,也就是说,肿瘤出现发病,与AM疾病基因的变化具有直接关系,并能促使AM疾病的发展。
月亮湾地区用地性质主要以商务办公为主,辅以酒店式住宅、餐饮和休闲娱乐,沿湖部分以广场用地为主,很好地利用了湖景资源,整体用地综合性虽然很强,但由于空间内部联系不强和建设不完全等原因导致整个区域现状利用率不高,有大量闲置待租空间,因此,对周边区域的吸引力不足。
1.3 观察指标
进行实验设计是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设计是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变量的确定及控制。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常因为不能正确地分析变量,所以难以设计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进而影响其实验设计能力的发展。因此加强变量分析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①于术前、术后12h 分别采集两组患者3ml 空腹静脉血,离心20min(3000r/min),使用流式细胞仪测量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包含CD4+(CD4+T 淋巴细胞)、CD3+(CD3+T 淋巴细胞)、CD3+/CD4+[3]。②于术前、术后3 个月、12 个月分别抽取患者4ml 空腹静脉血,离心20min(3000r/min),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包含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RP(C-反应蛋白)[4]。
1.4 统计学处理
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 个月、12 个月,两组炎性因子水平(IL-6、TNF-α、CRP)降低,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2 结果
2.1 对比术前、术后12 个月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
术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2 个月,两组CD4+、CD3+、CD3+/CD4+水平升高,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n=20)观察组对照组CD4+(%)CD3+(%)CD3+/CD4+tP术前25.27±4.85 25.54±4.79 0.177 0.860术后12 个月37.68±8.13 30.24±6.71 3.156 0.003术前45.36±3.76 45.47±3.82 0.092 0.927术后12 个月71.69±6.58 56.09±4.74 9.603 0.000术前1.64±0.68 1.67±0.74 0.133 0.895术后12 个月2.32±0.69 1.78±0.73 2.404 0.021
2.2 对比术前、术后3、12 个月两组炎性因子水平
采用SPSS24.0 统计分析,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术前、术后3、12 个月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术前、术后3、12 个月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n=20)观察组对照组tP术前64.38±6.45 64.42±6.27 0.020 0.984 IL-6(pg/mL)术后3 个月36.72±4.53 47.31±5.82 6.422 0.000术后12 个月25.07±3.06 39.34±4.86 11.112 0.000术前73.17±5.62 72.88±5.93 0.159 0.875 TNF-α(ng/mL)术后3 个月39.64±6.37 51.68±6.72 5.815 0.000术后12 个月21.55±2.18 35.43±5.26 10.902 0.000术前98.26±7.49 98.31±7.54 0.021 0.983 CRP(mg/mL)术后3 个月74.58±5.19 82.54±6.76 4.177 0.000术后12 个月47.25±5.44 69.37±5.51 12.776 0.000
3 讨论
大部分中度及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伴鼻中隔偏曲状况,患者会产生鼻塞、流涕、鼻痒等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引发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较为严重[5]。该病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常用术式为鼻中隔矫正术,但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所以需与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展开联合治疗,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近些年,于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6]。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使用等离子射频刀产生能量作用,使局部胶原蛋白分子收缩,筛前神经阻滞,使其敏感性降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具备选择性,可有效消融黏膜下层免疫细胞聚集位置,阻断交感神经反射,进而使该病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改善[7]。
本次研究显示,术后12 个月,两组免疫功能指标(CD4+、CD3+、CD3+/CD4+)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可恢复患者免疫功能。术后3 个月、12 个月,两组炎性因子水平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可减轻患者炎性症状。
综上所述,在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治疗过程中,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发挥理想效果,可恢复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性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