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2021-11-04彭娜
彭娜
近年来,在实施上肢手术时,常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该麻醉方式一般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且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通过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操作,还可以使麻醉的成功率得到有效保障[1]。目前,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多选择罗哌卡因,该药物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但其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2-5]。因此,本研究将选取本院收治的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评价其麻醉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52 例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4 例,女12 例;年龄最小26 岁,最大63 岁,平均年龄(42.26±6.92) 岁。观察组中男17 例,女9 例;年龄最小23 岁,最大63 岁,平均年龄(42.31±6.9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同意声明书;此研究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主动退出者;不配合者。
1.2 方法 本次纳入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罗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63,规格:10 ml∶75 mg(按C17H26N2O·HCl 计)],观察组给予0.5%罗哌卡因,操作方法如下:将患者平稳送入手术室,并协助其调整为手术体位后,严格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咪达唑仑[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7041,规格:2 ml∶10 mg(以咪达唑仑计)],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2 mg。在超声引导下,扫描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观察其前斜肌外下方圆形低回声目标神经干,并移动探头,确保臂丛影像位于超声图像中间,选取注射针头,并连接注射器和延长管。顺利进针后,根据超声引导,适当对进针位置进行调整。同时从臂丛后外侧部位贴近臂丛神经,如果回抽无血,将相应浓度的罗哌卡因注入后,推针回至皮下,调整进针角度,确保回抽无血再注入相应浓度罗哌卡因。罗哌卡因总注入剂量为30 ml。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效果、麻醉指标。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因麻醉用药后产生的呕吐、失眠、呼吸抑制等。麻醉起效时间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起效时间。根据麻醉后的情况,评估两组的麻醉效果,判定标准:麻醉效果以麻醉顺利,患者术中没有疼痛感,且不需要再进行其他镇痛药辅助为有效,以患者术中有较轻疼痛感,并给予疼痛药辅助麻醉(咪达唑仑<5 mg,芬太尼<0.1 mg)为一般[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2.4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h)
表4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h)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麻醉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很多外科手术得以施展,同时也保障了外科手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外科手术的安全性[7]。而臂丛神经阻滞属于临床麻醉中常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手肩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根据阻滞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等,而由于超声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多采取超声引导下实施阻滞,在超声辅助下,可以清晰了解患者的臂丛神经结构,从而保证对穿刺位置定位的精准性,以使麻醉药物能够均匀扩散,充分发挥麻醉作用[8-1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阻滞侧的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识别前中斜角肌后,臂丛神经即为走行其间的类圆形低回声影像,然后引导下穿刺注入麻醉药物[12]。而罗哌卡因为臂丛神经阻滞的常用麻醉药物,该麻醉药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从而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与其他局部麻醉药物相同。虽然罗哌卡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对比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均较低,且其致惊厥和死亡之间的安全范围较宽,致心律失常作用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3]。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罗哌卡因的浓度不同,对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也不一样。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合适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可以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升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减少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等[14]。此次研究中选取本院收治的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其麻醉效果进行探究,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研究数据分析,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采取0.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可显著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呕吐、失眠等不良反应,提升麻醉效果。在李春艳[15]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研究中,0.5%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显然优于0.2%罗哌卡因,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对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给予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均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但给予0.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有利于缩短起效时间,减少麻醉引起的不良症状,麻醉效果更好,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