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创伤应激的控制
2021-11-03满孝旭杜君刘川
满孝旭,杜君,刘川
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 枣庄 277000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骨科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高发于老年人群,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数量不断增多[1]。临床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时多采用后路开放手术,疗效突出,且可彻底释放压力,但伴随创伤大、出血量大等缺点,极易破坏脊柱稳定性。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具有良好的脊柱稳定性,得到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青睐[2]。该文将以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或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参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探究后路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创伤应激的控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7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或家属治疗意愿分为参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参照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96±4.57)岁;病程11个月~9年,平均(6.12±1.56)年。研究组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76±4.43)岁;病程10个月~9年,平均(6.24±1.3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②患者及(或)家属对该研究全面知情且授权。
排除标准:血液性疾病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认知障碍、沟通障碍、精神疾病患者等。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小切口开窗术治疗。实施全麻操作,使用X射线诊断,对病灶进行定位,脊椎中部做一纵切口,长4~5 cm,切开背筋膜,将骶骨棘突肌剥离,使用直板构将切口拉开。建立操作通道,将小关节暴露,作一圆形骨窗,对黄韧带游离,做近于骨窗窗口,对病情进行明确,将髓核摘除,处理切口,缝合,结合实际情况放置引流管。
研究组应用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标记,取定位导针插入,使用X线诊断,明确病灶,作一切口,约为2 cm,到达筋膜深处,并建立内镜通道,置入摄像系统,部分软组织使用电凝清除,腹部侧韧带剥离,切除少量骨组织,切除少量骨组织,对神经根后像中牵引进行明确,沿着小关节,在腰椎间盘纤维内部深入,将脊髓核摘除,处理切口,缝合,结合实际情况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后30 min、术毕、术后1 h的心率、收缩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治疗后半年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越疼痛;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对患者的腰椎间盘功能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功能越好。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正常生活为显效;症状改善,伴随疼痛症状,从事较轻工作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比较
研究组麻醉后30 min、术毕的心率、收缩压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研究组(n=35)参照组(n=35)t值P值心率(次/min)术前 麻醉后30 min 术毕 术后1 h收缩压(mmHg)术前 麻醉后30 min 术毕 术后1 h 85.62±4.71 85.79±4.65 0.152>0.05 75.82±4.19 71.75±3.37 4.478<0.05 80.58±2.47 76.42±2.38 7.175<0.05 83.62±5.11 83.29±5.09 0.271>0.05 95.11±7.44 95.98±6.73 0.513>0.05 90.57±3.19 86.68±2.86 5.372<0.05 87.13±4.02 83.45±4.34 3.680<0.05 93.95±4.58 93.19±4.67 0.687>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半年疼痛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组别治疗前 术后半年研究组(n=35)参照组(n=35)t值P值4.72±1.37 4.75±1.23 0.964>0.05 1.58±0.74 2.97±0.65 8.349<0.05
2.3 两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半年腰椎间盘功能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腰椎间盘功能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组别治疗前 术后半年研究组(n=35)参照组(n=35)t值P值76.34±12.67 76.25±12.45 0.030>0.05 21.86±8.46 45.46±7.34 12.465<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时,将对韧带、椎板、椎旁肌等组织结构产生破坏,创伤很大,伴随多种并发症,还可造成相邻关节退变[3]。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时,极易损伤锥体旁肌肉、韧带组织,往往需切除部分关节突关节、椎板骨质,破坏脊柱稳定性,引起后遗症[4-5]。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当前,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由椎间孔入路、椎板间入路组成,其中椎板间入路在椎体后建立通道,对椎体后组织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椎体稳定性,极易造成相邻椎体的退变[6]。椎间孔为机体生理结构,属于自然通道,由椎间孔入路破坏小,可维持脊柱稳定,避免发生退变,采用椎间孔入路可在局麻操作下实施,能与患者沟通交流,避免对神经根产生损伤[7-8]。
该次研究中,参照组应用小切口开窗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麻醉后30 min、术毕心率(75.82±4.19)、(80.58±2.47)次/min、收缩压(90.57±3.19)、(87.13±4.02)mmHg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半年疼痛评分(1.58±0.74)分,腰椎间盘功能评分(21.86±8.46)分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14%高于参照组的77.14%(P<0.05)。说明后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属于微创操作,术中创伤小,有效预防术中应激反应,稳定心率、血压等指标,对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9-11]。证实了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这与刘锋[8]的研究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2.74±0.81)分优于参照组(P<0.05)相似。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有效预防术中应激反应,缓解疼痛,改善椎间盘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