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辅助药物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
2021-11-03徐寅鹏
徐寅鹏,黄 鹂,杨 莹,孟 菲
(1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2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3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中耳炎性积液、患耳听力下降,同时还有耳鸣、耳胀、耳闷、耳痛等症状[1]。本病好发于儿童,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常规为患耳局部药物治疗,虽然可以获得短暂的症状缓解,但会导致病灶被隐藏,后期更加容易发展为鼓室硬化症、粘连性中耳炎,进一步加重患儿听力损害[2-5]。临床医生对部分患儿采用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但由于可能导致鼓室粘连和纤维化[6],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采用鼓膜置管手术又存在手术风险,部分患儿及家长可能有抵触心理[7],因此传统的口服药物治疗仍是大多数患儿的首选治疗方式。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在呼吸道疾病患儿的止咳化痰作用已被多数报道证明有良好临床疗效[8],从发生学角度看,中耳可看作上呼吸道的一部分,因此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除了可以加快呼吸道分泌物移动的速度,还可促进咽鼓管的黏膜纤毛摆动,从而减轻中耳腔负压及减少鼓室渗液,是近年来较为常用的药物。阿奇霉素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最常使用的抗菌药物之一,其对分泌性中耳炎常见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等3种致病菌治疗效果较好。盐酸羟甲唑啉是一种咪唑类衍生物,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迅速收缩鼻咽腔黏膜血管,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的作用,其特点是起效快(1~3 min)、持续时间长(8~12 h),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用于中耳炎的治疗。本研究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对比效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SOM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其中,男性患儿65例,女性患儿51例;年龄6~14岁;患耳数量:单耳88例,双耳28例,共144耳。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症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鼓室导抗图[9]是反映鼓膜和中耳对进入外耳道空气压力变化的能量曲线,主要分为3种类型:A型曲线(积液的可能性很小)由一个尖峰和正常的中耳压力组成(Ad型曲线表明鼓膜弹性异常增强;As型曲线表明鼓膜紧张度异常增加);B型曲线(积液可能性很大)没有明显的峰值,是一条平坦的轨迹;C型曲线(积液的可能性介于前两者之间)具有可识别的单峰,中耳呈负压。
纳入标准:① 年龄0~14岁患儿,男女性别不限(本临床研究开始设计时是按照0~14岁准备,但实际操作入组时发现0~6岁低龄儿童无法完整服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而此药又不可打开或嚼破后服用,因此,经统计后实际入组的研究对象为6~14岁患儿)。② 耳镜检查发现鼓膜浑浊,伴传导性听力损失者。③ 伴有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者。④ 发病在10天以内者。
排除标准:① 伴有沟通障碍无法进行有效药物治疗者。② 合并有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者。③ 既往合并外耳道炎、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息肉等影响疗效判断的疾病者。④ 本次发病后已合并耳后和耳下脓肿、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者。⑤ 拒绝接受中耳置管者[10]。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南京天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704,规格0.05%(15喷/ml,每喷含盐酸羟甲唑啉0.033 mg)]喷鼻,每次1~3喷,早晨和睡前各1次;同时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358,规格0.25 g)进行治疗,用水分散后口服或直接吞服,第1天剂量为10 mg/kg,第2天开始2~5 mg/kg,qd,连续治疗7天。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北京远大九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401,规格按桉柠蒎油计0.3 g/粒),口服,1粒/次,tid。治疗7天后如果听力与鼓室导抗图显示为正常状态可停止治疗,若检查异常应继续治疗;14天后再次检查听力与鼓室导抗图。
1.3 疗效判定
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① 显效:患儿耳痛、眩晕、烦躁等症状消失,鼓室积液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鼓室导抗图曲线恢复到峰值0.3~1.5 mm,为A型。② 有效:临床、耳痛、眩晕、烦躁等症状有一定改善,多数积液消失,患儿听力有所改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后其鼓室导抗图由B型转为AS或C型。③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或无改善,鼓膜、内陷、积液、听力,鼓室导抗图曲线仍在B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0.5、1.0和2.0 kHz等各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鼻腔异味感、恶心、鼓室粘连出现的情况[1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72.4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n=58,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阳性临床特征的发生率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耳痛、眩晕、烦躁、鼓膜异常等临床阳性症状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4项临床阳性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阳性临床特征的发生率比较 n=58,n(%)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0.5、1.0和2.0 kHz各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比较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有6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鼻腔异味感、鼓室粘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n=58,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与腺样体肥大、上呼吸道感染等相关[12],如治疗不及时,最终可能对患儿的听力产生影响[13]。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没有确切的说法,部分研究者认为有2种病因说法:① 中耳负压:咽鼓管发生障碍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基础性原因,当咽鼓管障碍时,气体不能由咽鼓管进到中耳,导致中耳腔内静脉不断扩张,使得血管通透性不断增强,导致中耳积液[14]。② 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是分泌型中耳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其分泌的内毒素会增加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概率,使中耳黏液纤毛系统受到损伤,从而使得黏液分泌量增多,造成中耳积液[15]。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在近些年被广泛用于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其由桉油精、柠檬烯、α-蒎烯组成[16],3种有效成份可以调整黏液的pH值、提高黏液的移动速度、减低黏液的黏滞度、重建清除防御机制并通气引流,从而从根本上治疗黏膜炎症反应。阿奇霉素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具有良好抗感染作用,相较于其他抗菌药物,其在中耳-乳突感染部位组织浓度高、疗程短、作用时间较长、依从性好、口服效果佳,而且有极强的免疫调节与抗炎活性。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喷鼻后以药雾形式均匀弥散至咽部,能很好地收缩咽鼓管咽口黏膜使其开放,以利于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消除中耳积液。因此3种药物均可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联合羟甲唑啉喷雾剂,可以同时从全身和局部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局部疗效,并且减少了患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72.4%,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耳痛、眩晕、烦躁、鼓膜异常、听力减退等阳性体征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0.5、1.0和2.0 kHz各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频率气导平均听阈值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发生恶心、鼓室粘连、鼻腔异味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34%,而对照组为12.07%,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给予黏液溶解性祛痰药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减低了黏液的黏滞度,且辅助抗菌药物阿奇霉素杀菌抗炎、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羟甲唑啉收缩咽鼓管,改善了中耳通气引流。从不同的机制进行综合治疗,不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耳痛、听力下降、鼓膜异常等阳性体征发生,并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