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警口腔医学保障力量的大数据分析及改进对策

2021-11-02杨俊星彭启华齐凤青

武警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武警官兵口腔疾病新兵

杨俊星,彭启华,齐凤青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各领域科学研究积累了海量数据,其中持续、高增长的医疗大数据蕴涵着巨大而丰富的领域价值,在辅助临床决策、医疗质量监管、疾病发展及预后预测、临床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使用医疗大数据可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对社会、经济、公众健康等各方面产生有利影响[1]。医疗大数据从产生到应用可分为数据生成、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5个阶段,其中数据分析是最重要的阶段,是数据价值的实现手段,也是数据应用的基础[2]。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本质上是对数据的核心价值再挖掘,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和线索,进而辅助决策。本文从2015—2020年武警部队口腔医学的学术产出角度揭示口腔保障力量的变化,根据2020年新兵体检中的口腔疾病数据,分析武警官兵口腔保障需求,结合当前全军联勤、武警官兵就医渠道增多的新形势,提出武警口腔医学保障的改进建议,为备战打赢提供支撑。

1 口腔医学学术文献产出

检索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时间为2015—2020年。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关键词口腔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细胞、口腔鳞癌、口腔修复、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正畸、牙周炎、口腔颌面部、口腔颌面外科、牙周病、牙周组织、正畸治疗、口腔医学、口腔种植、种植体、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健康、口腔疾病、牙列缺损、龈沟液、牙周病、正畸、牙周疾病、龋病、根管治疗、牙菌斑、口腔医学、口腔种植、牙龈炎,限定作者单位为武警或武装警察。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通过主题词口颌外科与主题词口腔疾病,不加权检索,限定作者单位为武警或武装警察。对以上检索结果合并去重,去掉不相关文献,导入知识图谱分析工具DDA处理。

武警系统口腔医学论文产出逐年下降。2015—2020年,武警系统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口腔学术论文340篇,发文量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图1)。

图1 2015—2020年武警口腔医学领域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及趋势

与武警系统口腔医学学术论文产出的下降趋势相反,在相同的检索策略下,2015—2020年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口腔医学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出在逐年提高,这与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研力量不断加强,以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研究效率的大幅提升密不可分。

学术论文是科学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学术机构和研究者被同行认可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积累过程[3]。对机构而言,论文数量的多少也许不能反映学术力量的水平,但是通常能代表研究人数或研究力量的多寡[4]。最近几年,由于军队专业技术干部评价标准调整,导致临床医师论文发表需求降低;科技部也大力提倡和实施科研评价的代表作制度[5],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医务人员晋职晋级的论文数量要求也在降低。在全国学术评价机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最近5年武警口腔医学领域研究论文的逐年下降,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水平口腔医师的人数下降趋势。

图2 2015—2020年我国口腔医学领域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及趋势

2 新兵口腔健康状况调查与医疗需求分析

武警新兵口腔健康检查是每年例行的一项工作。2020年9月,我们根据2020新兵体检要求[6],对10 220名入伍新兵进行了体检。6名口腔执业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对新兵进行口腔健康检查,主要针对龋齿、牙周、残根残冠及阻生齿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其中,牙周炎、牙龈炎为口内牙结石、菌斑严重需要做牙周洁治、刮治的例数。新兵口腔疾病中,龋齿发病率最高(7370颗),龋均0.72,阻生齿次之(4896颗),人均0.48,另外残根残冠病牙627颗,人均0.06颗,牙龈炎、牙周炎共1101例,发生率达到10.77%,好于文献[7-9]对武警某部520名新兵(患龋率37.9%,牙周疾病检出率55.8%)及对27463名士兵检查(患龋率21.4%)的口腔健康状况。

口腔疾病、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病是影响官兵口腔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也是影响各国官兵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美军调查,各种牙科疾病每年可致损失战斗力上万人次,口腔疾病就诊对非战斗减员有明显影响[10],因此对于武警官兵来说,及时、高质量的口腔疾病预防与治疗非常重要。

在口腔疾病中,龋齿的治疗相对简单,通常1名熟练的口腔执业医师治疗1个龋齿用时0.5 h,那么根据新兵龋齿发病率,满足武警新兵龋齿治疗需求则需要投入3685 h。如果龋齿发展到牙髓炎、根尖炎,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则所需治疗时间又会大大延长。根据阻生齿的位置、萌出方向、牙齿形态不同,难度不同,按照拔除一颗阻生齿平均需要半小时估算,则解决武警新兵牙齿阻生问题需要2448 h。牙龈炎、牙周炎的治疗,一次治疗1 h,需要1101 h。残冠、残根拔除后,需要义齿修复,按照常规的烤瓷牙固定桥修复,其中拔牙0.5 h,基牙预备1.5 h,制作临时冠需用0.5 h,烤瓷桥试戴粘接0.5 h,总共约需要治疗时间1881 h。综上,估算解决所有新兵当前发现的口腔常见疾病,一名执业医师投入的治疗时间大约需要9115 h。假设一天的有效接诊时间是6 h,则需要1519个工作日,相当于6年多。若在半年内完成这些新兵体检发现的牙科疾病的相应治疗,就需要13名执业口腔医师,而现有武警官兵的口腔健康保障需求尚未考虑在内。

以上估算都是在静态基础上,即在口腔疾病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新兵的龋齿会逐渐增多,更多的阻生齿会逐渐出现,牙龈炎、牙周炎患者也会递增,龋齿会发展到更为复杂、更难处理的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这些都会导致治疗时间大大增加。

张蓉等[11]对驻疆某部677名官兵口腔疾病调查结果显示,官兵患龋率36.78%,龋均0.64,第三磨牙阻生齿检出率29.39%,牙周疾病患病率64.40%,患病率数据均高于我们对新兵的调查结果,而且牙周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些都说明武警官兵的口腔保障实际需求更为迫切。

3 建 议

学术产出是我国较有影响力医院评价体系的指标之一。例如,在复旦大学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及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科研学术水平指标占20%;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则由科技投入(32%)、科技产出(30%)和学术影响(38%)组成。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也包括了业务量、护理人员配备强度、适宜技术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医技特定主体的专业认证资质等,这些都与医护人员配备密切相关[12]。

口腔疾病是部队多发病、常见病,其在官兵中发病率很高,但又无法远程指导治疗,必须由专业的口腔医师实际操作才有可能治愈病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龋病、牙周疾病、智齿阻生等口腔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直接影响患者口腔健康状态、整体消化功能、营养状况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3]。在战争中及应激状态下,口腔疾病发病会呈增高态势,并因此影响军队战斗力,因而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军人的口腔卫生保障[14]。

实施全军联勤,使武警官兵就医渠道增多,但是武警官兵分布范围广,对个性化的口腔医学保障和系统的预防存在较大需求。

数据对比可见,现有口腔医学保障力量与官兵口腔健康保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口腔医疗服务未能充分满足官兵需求。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口腔科室投入,增强服务能力。随着全军聚焦战斗力建设、练兵备战持续展开,外伤造成的口腔疾患难以避免,而各种口腔疾病隐患由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又极易被患者本人忽视而加重,对口腔预防和治疗水平有较高需求。因此,武警部队医院应该加大对口腔科室的投入,包括科研投入和设备设施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开展更多的口腔治疗业务,增强其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2)建议适当增加口腔医师编制,吸引双一流高校的优秀博、硕士毕业生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同时提供更多在职学习和与地方顶尖三甲医院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现有口腔医师业务水准,进而提高诊疗效率。(3)注重口腔疾病预防,开展健康教育。口腔疾病重在预防,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至关重要,预防对官兵而言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口腔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官兵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如口腔医学专家讲座、到基层巡回诊疗,或微信、微博、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等形式,全面推进、普及面向官兵的口腔健康教育,降低口腔疾病发生率,更好地服务部队作训需求。

武警系统口腔医学的学术产出数据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从事临床保障的武警专业口腔医师人员的多少、科研能力的强弱,是了解口腔医学保障力量的一个视角。大数据技术的医学应用,有助于精准改进、提升武警系统口腔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15]。根据学术产出与医疗需求的数据分析,武警口腔医疗保障力量、措施手段还需要大大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大数据可与疾病保障需求关联,如分析新兵籍贯、家庭生活水平等与口腔健康状况的关系,从新兵体检开始,建立口腔疾病预测模型,实现武警系统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共享,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发病率等多因素,科学有效地部署口腔卫勤保障力量,为保障打赢提供精准服务。

猜你喜欢

武警官兵口腔疾病新兵
《口腔疾病防治》被瑞士HINARI 数据库收录
吃饭老塞牙,小心口腔疾病找上门
临床预防干预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新兵,请入列!
武警官兵千锤百炼 虎虎生威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加强官兵心理素质 提高部队打赢本事
加强官兵心理素质 提高部队打赢本事
领着“新兵”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