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困生的“解困”教学策略

2021-11-02文|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反比例学困生解题

文|陈 欢

数学教师经常关注和交流的一个热点问题便是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一般还是体现在情感上,而教学方法上体现较少,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学困生的关注还不够。我们的课堂能否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更关注所谓的学困生——“困在哪儿”“如何解困”,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适合这些学困生学习,不至于非要到课后再去补。

一、想你错,你就错——条条大路通罗马

“想你错,你就错。”这是在教学中学困生最常见的现象,学困生很容易掉进命题者的陷阱。年轻教师经常抱怨:我明明已经告诉他要小心,他还是错了!其实,这很正常,对于学困生,提醒的作用并不大,因为他们的思维是相对滞后的,抗干扰能力较弱。甚至,善意的提醒有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何必非要往学生一定会错的这条路上走呢?完全可以换个思路,一条适合学困生的路。例如,一次课堂中,出示题目:98×74。学生试做,再交流。

师: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学生都觉得第一种方法简单。这时,有一学生(属于学困生)非说第二种好,其他学生都笑了。笔者当时未作处理,紧接着做类似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笔者发现几位学困生还是做错,并且用的是方法一。而之前那位学生用方法二,又做对了。究其原因,方法一对学困生来说有两个难点:一是带减法的乘法分配律,学生不容易想到,他们习惯上还是会拆成两个数的和;同时,即使想到了,也会不小心将98 拆成(98+2)。二是类似7400-148 的退位减法,学困生很容易出错。而方法二虽然计算复杂点,确刚好将这两处难点规避了。

有了前一个班的教学经验,于是,在第二个班级,笔者没有去排斥方法二,而是将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思考方法之间的异同点。在学生了解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后,再个别提醒几位学困生——“老师向你们推荐……”,而其他学生一般都会自觉选用方法一来解题。经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教学变化,这个班的几名学困生的正确率明显要高于上个班级。学困生什么最缺?他们最缺的是“成功”。在我们明知学生会出错的情况下,我们所做的,往往是提醒学生要小心。其实,可以换个思路去考虑——既然学生极可能会错,那不如换一种不容易错的方法教给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具体策略如下:

1.方法的分层。

先来举个例子:在教学正、反比例判断时,往往都是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一是两个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二是两个量是乘积一定,还是比值一定。然而,这样的要求对于学困生来说,显然是过高了。他们很难判断是否是乘积一定,还是比值一定。特别是,遇到此类问题:5a=4b 或,判断a 和b 成什么关系?学困生更难解决。那么,如何教学才能让学困生更容易去判别呢?这里,笔者采用了方法的分层,教学效果较好。把判断分为三个层次,水平一:如果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变大,则很有可能是正比例;如果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却变小,则很有可能是反比例。虽然此方法并不严谨,但对学困生来说要容易操作。水平二:采用数字代入举例法,然后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水平三:能直接判定是乘积一定,还是比值一定。

这种分层的做法,是在满足全体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放宽了对学困生的要求。学生可能无法达到第三个层次的要求,但是凭借用一、二两个层次也能正确判断大多数的问题,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成功。其实,上文提到的简便计算例子,就是采用了方法的分层。只会拆分成含有加法的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层次,加减都会的是第二个层次。

2.设计带有明显暗示性的对比练习。

在教学时,对比性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然而此类对比性的练习是比较大众化的,对于学困生来说未必一定有效。其实,可以稍微改动一下,变成带有明显暗示性的对比练习。例如,这是小明做的两道题,请你先判断对错,再做第三题。

前两题已经给出了答案,学困生在解题时,看到第一题,可能会认为是对的,然后继续看第二题,会发现前两题的答案竟然是一样的,而题目又有点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又回头再去思考第一题。这种通过第二题来暗示学生第一题的练习恰能弥补学生看题不仔细、做题想当然的缺陷。当然,不是说这种带暗示性的对比练习一定比一般的对比练习好,而是这种练习可以作为一般的对比练习中的一部分,从而既考虑了全体,又照顾了学困生。

二、过程不理解怎么办——重归纳、重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教学原则,这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困生就是不理解过程,又或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重过程无可厚非,还需重归纳、重模式。

曾听一同行说起:教学解方程8x-4=20。教师花了好大力气,费劲脑汁去教他的学生,课后也补了好几次。可有位学生总是出错。这时,旁边一位老教师招呼学生过去,对他面授机宜。不一会儿,学生回来说会做了,教师顿觉奇怪,又出了几题,竟然都对,惊呼奇人。原来方法很简单,那位老教师让学生省略了中间的过程,直接x=(20+4)÷8,每一题都是一步到位。这时,教师赶忙询问学生:你觉得这种方法好吗?学生说:好。教师又问:那原来的方法你觉得怎样?学生说:一会儿两边乘,一会儿两边除,一会儿两边加……我搞混了,不知道先干什么了。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位学生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表面上,他觉得之前的方法容易混。其实,他所喜欢的是一种解题的模式。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也许会对这些学困生有所帮助。教师可以问:如果把我们刚才解方程的每一步过程,列成一道综合算式是怎样的呢?这样的问题,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提升拓展,而对学困生来说,他能记住最终的一个模式,这也是一种收获。

能记住解题的模式,也会用这种模式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来说就是成功。在以后不断解决问题中,或许能逐步理解其意义,从成功走向成功。当然,这里提及的重视模式,不是生搬硬套,最佳的策略还要善于找规律,善于总结归纳。例如,有教师在教正、反比例的判断时,往往出示大量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或“不成比例”,练了又练,教师辛苦,学生累,效果却不佳。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碰到此类题目错误率仍然较高。其实,可以在学生练习之后,再补一个环节,将每一题分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明白,这么多判断题其实有绝大多数都是属于三大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效率时间总量)的问题和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问题。通过分类发现规律、归纳规律,既有利于其他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更有利于学困生对问题类型的辨别,从而方便判断。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学困生问题还有很多,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可谓任重道远,这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反比例学困生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上期《〈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用“同样多”解题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反比例函数相关的隐含结论及其应用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