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01左开荣刘元兵
左开荣 陈 力 张 义 代 红 刘元兵
1.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2289;2.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1420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我国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中居第3 位[1]。结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及时准确的术前诊断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结肠癌的主要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内镜(结肠镜)检查和包括X 线气钡双重造影、超声、CT、磁共振在内的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在结肠癌的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64 排螺旋CT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128 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 例,女61 例;年龄32~83 岁,平均(58.56±3.19)岁;病变位于乙状结肠47 例,升结肠42 例,降结肠18 例,横结肠11 例,回盲部10 例;主要症状有便血、腹痛、腹胀、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合并肠梗阻等;病程10 d~20 个月。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证实;②术前2 周内行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 ③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术前2 周进行穿刺活检或放化疗;②复发性肿瘤;③结肠多原发癌;④诊断不明确。
1.2 检查方法
1.2.1 64 排螺旋CT
仪器型号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生产厂家为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数据采集128×0.6 mm,图像常规重建厚度为5 mm,感兴趣区用薄层重建厚度为1 mm,重建间隔0.5 mm,使用MEDRAD Stellant CT 系统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团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190302,碘含量350 g/100 mL),注射剂量为1.5 mL/kg 体重,注射流速为3.0 mL/s。检查前8 h 禁食,检查前1 h 饮水1000~1500 mL,扩张胃肠道。患者先行全结肠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耻骨联合,再行增强扫描,通常增强扫描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5 s 为动脉期,第二阶段约60 s 为静脉期,第三阶段约3 min 为延迟期。CT 图像数据的处理:将原始数据被传送到Syngo.via 工作站后,采用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重建需要三维图像。
1.2.2 CT 图像分析
所有CT 图像均由2 位具有10年以上放射诊断经验、中级以上职称的放射医师用双盲法在PACS 系统上评估,主要分析肿瘤形态、大小、类型及强化特征,是否出现肠壁周围侵犯,是否出现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是否出现梗阻、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术前64 排CT 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差异,比较结肠癌病灶、周围侵犯、并发症、远处脏器和淋巴结转移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128 例患者中可根治手术切除77 例(60.16%),不可根治性切除51 例(39.84%),其中姑息手术35 例(27.34%),仅剖腹探查行活检16 例(12.50%);乙状结肠47 例(36.72%),升结肠42(32.81%),降结肠18 例(14.06%),横结肠11 例(8.59%),回盲部10 例(7.81%);腺癌101 例(78.91%)、黏液腺癌21 例(16.41%)、印戒细胞癌2 例(1.56%)、腺鳞癌1 例(0.78%)、鳞癌1 例(0.78%)、未分化癌1 例(0.78%)、类癌1 例(0.78%);结肠周围侵犯57 例(44.53%),淋巴结转移52 例(40.63%),远处脏器转移43 例(33.59%),肠梗阻5 例(3.91%)。
2.2 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表现
增强扫描发现结肠肿块59 例(直径5.8~7.5 cm,以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边缘可模糊、分叶或清楚),结肠增厚56 例(厚度0.6~2.3 cm),以不规则增厚为主,大部分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狭窄,13 例未见明显结肠肿块或增厚改变,误诊为肠梗阻5例,阑尾炎4 例,阑尾周围肿块3 例,肠结核1 例;增强后肿瘤强化情况:大多数肿瘤呈持续明显强化109 例(85.16%),其中均匀强化68 例(53.13%),不均匀强化41 例(32.03%),少数为轻-中度强化19例(14.84%);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后可进一步观察了解继结肠周围侵犯、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CT 发现结肠肿块、肠壁增厚、周围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表1)。
表1 64 排旋CT 对肿瘤病灶、结肠周围侵犯、并发症和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2.3 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结果
本研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28 例结肠癌肿瘤灶、结肠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及并发症(肠梗阻)共计284 例病灶,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正确诊断246 例,诊断准确率86.62%;误(漏)诊38 例,误(漏)诊率13.58%,其中误诊13例,包括肠梗阻5 例,阑尾炎4 例,阑尾周围脓肿3 例,肠结核1 例;漏诊25 例,包括结肠周围侵犯8 例,淋巴结转移9 例,肝转移5 例,腹膜转移3 例。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检出指标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64 排CT 检出与病理结果对照表[n=128,n(%)]
3 讨论
结肠癌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肠镜检查加活检病理为结肠癌诊断金标准,诊断准确可靠,应用广泛,缺点是病人依从性、耐受性差,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尤其当结肠癌进入中晚期出现肠腔重度狭窄时,因结肠镜无法通过狭窄处,导致后续检查受阻,其次无法整体观察肠壁及肠腔外侵犯情况,对远处脏器及区域内外淋巴结转移也无法判断,因而在术前诊断与分期方面存在局限性。X 线气钡双重造影能较好地显示结肠癌的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及类型,主要影像表现为病变处充盈缺损、管腔狭窄、黏膜破坏、溃疡形成、肠壁僵硬,对腔外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脏器是否转移则无法显示;B 超主要应用在结肠癌有无肝脏等脏器转移的排查;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检查范围广,尤其对空腔脏器敏感,但是检查前肠道准备要求严格,检查时间较长,病人耐受性差;64 排螺旋CT 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大,一次闭气就能够实现全腹部扫描,能够准确判断肿瘤位置,明确肿瘤形态、大小、类型及强化特征,还能够对肠壁周围侵犯、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对肿瘤的术前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3-4],可作为结肠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
结肠癌的典型CT 表现主要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较大肿瘤因内部坏死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肠癌早期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随后发展侵及固有肌层和浆膜,呈现肠腔内软组织肿块,也可纵向发展或环形浸润,表现为沿肠管长轴或环周管壁不规则增厚、肠腔偏心性狭窄;结肠癌向外侵犯突破浆膜层,表现为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层模糊,浆膜外出现索条影或不规则结节影,如与周围器官间脂肪间隙消失,表明肿瘤已侵及周围脏器。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于结肠癌侵犯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全层肠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5],对于结肠癌周围侵犯的判断也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如果仅侵犯黏膜层则检出率较低,需结合结肠镜明确诊断。发生在左半结肠的结肠癌,其生长方式多为环壁浸润,易导致肠腔狭窄及肠梗阻。本研究5 例误诊为肠梗阻,其中4 例发生在乙状结肠,1 例发生在横结肠,因此对发生左半结肠的肠梗阻需全面分析、综合判断,避免误诊。对于发生在升结肠和回盲部的右半结肠癌,因肠腔被堵塞,压力增高,肠内容物进入阑尾,阑尾粪石聚集、引流不畅,导致继发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本研究中有4 例盲肠癌和3 例升结肠癌因为阑尾典型症状及影像表现掩盖了结肠癌征象,误诊为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对于有明确结核病史,影像学表现为结肠壁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无明显结肠肿块的右半结肠癌,应注意与肠结核鉴别。除此之外,结肠癌还需与炎性肠病、结肠息肉以及淋巴瘤等病变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只累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典型为地图样溃疡。克罗恩病累及结肠壁全层,呈节段性跳跃分布,典型为纵行溃疡、裂隙溃疡及线状狭窄。结肠息肉在X 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结合结肠镜检查诊断不难。淋巴瘤表现为结肠肠壁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肠道黏膜常无破坏,肠腔多无狭窄,较少出现肠梗阻,肿瘤密度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肠管周围淋巴结肿大,以上表现有助于与结肠癌鉴别。正确诊断和全面评估结肠癌,除了对结肠癌灶的分析判断外,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预后重要因素之一[6],因此对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准确检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Lu 等[7]研究结果显示,当结肠癌局限于黏膜层时,由于黏膜层没有淋巴管道,不会发生淋巴转移,随着肿瘤突破黏膜下层,因黏膜下层分布众多淋巴管道,即可发生淋巴道转移,当向肠壁深层和肠壁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肿瘤周围引流区淋巴结肿大,一般认为单个淋巴结直径≥10 mm,成簇淋巴结≥3 个,即提示淋巴结转移。也有作者[7]认为单个淋巴结肿大,以直径≥7 mm 为判断标准,淋巴结CT 增强后强化差值≥70 HU,淋巴结短径长径比例≥0.5,作为淋巴结肿大的判断标准,与病理活检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均相对合理,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但是以直径≥7 mm 为判断标准,肿瘤周围引流区及腹膜后区稍大淋巴结,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易与炎性淋巴结混淆[8],应高度重视。另有文献报道[9],从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差值来判断是否转移,认为≥8 mm 检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转移性淋巴结的密度和强化差值(≥50 HU)在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综合文献分析,本研究认为从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大小(≥8 mm)、密度(较高)及强化特征(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强化差值≥50 HU)多方面分析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可能更合理,能够有效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除淋巴结转移外,远处脏器转移也是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结肠癌远处转移多发生于肝脏,其次为肺、腹膜、肾上腺、卵巢、骨、脑等。关于结肠癌肝转移,有文献[10-11]指出肝脏是结肠癌最常转移的靶器官,20%~30%结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20%~30%患者中肝脏是结肠癌唯一转移部位,50%结肠癌患者最终会发生肝转移,因此对肝脏是否转移的检测是结肠癌患者术前诊断的重要内容。肺、腹膜、卵巢也是结肠癌后期转移的重要靶器官,研究结果显示,肺转移发生率为5%~6%,腹膜转移发生率为4%~7%,卵巢发生率3%~14%[12-14],与本研究结果相符,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肺、腹膜及卵巢转移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及时准确发现转移病灶,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结肠癌早期并无特殊症状,病人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待临床症状明显出现时大多数已进入中晚期,因此结肠癌初诊时能够根治性切除的比例并不高,尤其病人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肝、肺、腹膜等远处脏器转移后,加上结肠周围较广泛侵犯、粘连,可出现肠梗阻、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导致很难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瘤灶,最后只能选择姑息治疗或甚至剖腹探查活检术,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判断肿瘤位置,明确肿瘤形态、大小、类型及强化特征,对肠壁周围侵犯、肝脏等远处脏器及区域内外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并可以多视角、多方位显示肿瘤及其血管分布特征、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为结肠癌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15-16]。尽管64 排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术前评估有较高准确性,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对局限于结肠黏膜层的原位癌检出率较低[17],对结肠浆膜外侵犯估计不足,远处脏器小转移灶及微小种植性转移灶检出不够[18],以及对1.0 cm 以下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难以做出准确诊断,是导致术前评估不足的原因。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偏少,术前2 周进行放化疗患者未纳入,未涉及结肠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病例选择时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关于64 排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64 排CT 螺旋CT 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能有效提高结肠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