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2021-11-01高文茜
高文茜 陈 欣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2.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湖北 武汉 430050)
引言
在教育4.0时代,翻转课堂(classroom flip)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教育技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模式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在线教育的兴起,“互联网+教育”高速发展。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模式自2014年引入国内后,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逐步推广,特别是其与翻转课堂的组合应用为课堂教学赋予了更多交流互动与协作学习的机会,得到广泛好评。目前,在国内高校教育中应用的SPOC翻转课堂是将两者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采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依据学生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运用互联网上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线上评价、线上交流及线上反馈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课堂交流,个性化的授课指导和自主化的学习氛围。
一、SPOC模式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流程翻转为“先学后教”,以此来实现学习主导权从教师端到学生端转换的一种教学模式[1]。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应用实践以来,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促学机制的研究迅速发展。Mehring(2016)、Bergman(2012)等人的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具有“交际性”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双重性质[2],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重要作用[3],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有效地增强课堂活跃度,改善师生关系[5],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6]
2014年,美国学者Armando Fox首次提出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的概念,将参与课堂的学生人数限制在几十至几百之间,并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7]。SPOC作为一种小规模专用在线课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围绕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的新教学生态体系相结合[8],其实质是将互联网优质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借助翻转课堂教学形态,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果[9]。贺斌等(2015)构建了基于SPOC的“时间—空间—学习形式”关系架构[9],加强SPOC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指导。林晓凡等(2015)完善了集“学训用”为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10],为建立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评价反馈机制提供了借鉴。翟明等(2019)从课程内容体系、评价与成效等方面分析了SOPC翻转课堂教学的在线虚拟仿真、在线视频讨论、及时反馈三大特色[8],为改良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徐琳(2018)构建了具有“资源重组优化”“多元交互进阶”“过程支持与反馈”“特征与行为模式分析”等特色的SPOC翻转课堂生态系统英语教学模式。[11]
目前,学术界对于SPOC模式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实证研究较少。
二、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重构
随着中国教育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重要的一环。在现有的来华教育体系中,“中国概况”课程是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中文语言教学为基础,面向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国际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由于国际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能力具有非一致性,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及知识架构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倾向,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与传播能力,拓展留学生跨文化思辨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本文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开展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重构。
(一)重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参与者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等要求的整体描述,是课程编制的根本依据。本课程以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为遵循,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重构后的课程目标包括:1.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资源主动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正确认识其固有价值和现实意义;2.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进行深入思考和比对分析,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拓展性和探索性的跨文化研究;3.学生能够自主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运用到在华学习生活场景中,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
(二)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参与者最直接的学习对象,是课程组成的核心要素。本课程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分为6个专题模块及其项下17个子模块,注重授课内容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兴趣需求和课程基础的来华留学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将17个子模块进行排列组合,弹性调整授课内容与授课进度,强化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拓展性。同时在教学推进中搭配对应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图1 “中国概况”课程模块划分
(三)重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一个程序化实践过程,常伴随着过程性评价,是获取教学效果的必经环节。课程实施环节的重构充分结合互联网平台、工具与资源,培养课程参与者的主动学习意识,注重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时根据受众反馈动态调整课程教学。
1.重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课程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课程结构重构包括任务发布、资源共享、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评分标准、期末考试6个板块。通过结构板块的调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提升教学反馈效率。
2.重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校内及校外课程资源。本课程中的课程资源重构包括:(1)教师团队。除必备教学知识外,任课教师要能够理解SPOC及翻转课堂教学内涵,并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2)教学资源。除传统文本教程外,还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拓展性的资料搜集和整合,积极采用图文视频等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核心知识点。(3)教学平台。教学平台需具备教学直播、学习讨论、课堂展示、资料上传、布置作业、后台数据监控与管理等功能。经比较,本课程最终采用了唐风汉语国际教育云平台与Zoom视频会议软件联合开展国际远程教学。
3.重构课程活动
课程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活动的重构主要是通过微视频、主题讨论、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虚拟游览等方式开展多种促学助学活动。同时,教师依托教学平台的后台数据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兴趣与需求情况,对课程活动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活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四)重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习得评价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别占最终综合成绩的50%。平时成绩由线上作业成绩、小组讨论成绩、课堂展示构成,成绩分别占比30%、30%、40%。期末考试包括闭卷笔试和主题演讲,成绩分别占比60%和40%。
三、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中国概况”教学实践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武汉地区大量留学生陆续回国。当地高校根据教育部门安排,积极使用网络工具开展跨国远程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对此,作者对2020年上半年武汉某高校“中国概况”课程开展了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
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将线下课堂转移至线上,而是通过融合互联网思维改进教学思路,探索新型教学输出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解决以往存在的缺乏强制学习、个性教学以及正确引导等教学问题。因此,相较传统课堂,SPOC翻转课堂模式不仅全面覆盖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课外拓展4个教学环节,更要求学生在时间投入与参与度方面有较大幅度提升。
(一)课前预习
以预习任务为导向,将“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具象化。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与要求,明确课程重点与任务,认同课程目的与理念,任课教师根据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课前导学环节,包括课程介绍和课程预习两部分。课程介绍部分,教师可采取思维导图形式介绍教学流程,并提前做出课程重难点提示;在预习环节内则通过推送优质微视频、设置思考题等方式,加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预习的投入。
微视频时长一般为5至10分钟,可以是教师自己录制的,也可以是通过互联网线上资源挑选的。笔者在实施翻转课堂实践过程中,推荐学生选择国家级或权威媒体如China Daily、Discovery、CCTV News等提供的图文视频资料。
(二)课堂参与
以教学监督与指导为手段,传授并细化“中国概况”课程知识。由于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堂中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作用更显重大。预习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知识盲点与理解误区,因此指导学生课前查阅信息以及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是面授或远程直播课堂过程中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采取讨论法与同伴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5~6人,由组内成员推选1人担任组长,以课前预习中提示的重难点或布置的思考题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组讨论并及时给予引导与补充。当学生讨论结束后,要求每组学生推举1人打开麦克风进行总结发言。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敏捷程度、增强综合思考能力、拓展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师生互动,教师可针对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游戏与角色扮演中,用沉浸式情景教学法加深学生对讨论主题及其引申词条的中文表达与内涵的多层次理解。
以“建筑”教学模块为例,在该模块课前导学中使用的预习视频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各朝代宫殿建筑特点”“北京故宫建筑风格”等词条,教师首先将其列为重点讲述内容,围绕重点进行知识填充与拓展并形成讨论主题,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认知体系,引导学生开拓思考的维度,进一步开展主题拓展讨论,如“故宫各宫殿主要作用”等。在充分了解到学生围绕该主题发散的学习兴趣点与需求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准备在线课堂展示。
(三)课后复习
以任务设计为抓手,引导学生建立课程知识体系。“中国概况”的课程目标是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核的深层次理解及对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直接提升,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能力,在产出能力上侧重对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及辩证性思维方式这两方面的要求。可借助教学平台(如唐风汉语国际教育云平台)具有的任务功能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线上作业任务,如:可布置需由学生录音完成的英汉互译任务,或是学生视频展示所学知识的理解心得,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的汉语单词储备。
依旧以“建筑”教学模块为例,当学生准备以“同一历史朝代建筑风格”为主题做课堂展示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手工裁剪或绘画等方式展示不同风格建筑的特点,也可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制作PPT或小视频在直播课堂上展示任务成果。学生通过不同产出能力对应的任务,把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融合后吸收内化,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现象及“中国概况”课程的核心,从而最终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构建。
(四)课外拓展
以第二课堂为路径,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根据不同模块内教学内容开辟第二课堂,并在课后向学生补充来自多方视角文化现象对比的文章或视频,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国家间文化差异,积极围绕课程重点促进知识结构横向拓展,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加大反思空间。设计加入“课中课”教学环节,在原有教学大纲教学模块的基础之上,随机抽取12个模块选题,按照自由选择的方式每组分配1个选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环节的时间,围绕抽签内容自行开展调研活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顺序,每两周举行一次讨论会议,组织学生根据组内选题参与到不同主题的讨论会议中,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拓宽知识维度的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在知识储备及性格上的差异,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做线上课堂展示,如场景再现、角色扮演、视频演讲、绘画手工展示等,展现个性化特点。
假定某组学生选定“建筑”为期末课堂展示及文字报告的选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向学生推送与“在古代同一时期中外建筑风格差异”相关的互联网资源链接、设置思考题等方式,要求其在课外文章学习完成后列出中外建筑特点差异项,并画出3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草图作为实践成果上交给任课教师;或指导学生利用剪纸或手工,制作一顶具有指定建筑特色的帽子,扮演指定建筑角色,撰写建筑自述并录制视频;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学习使用各类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全景虚拟游览功能,对古代建筑展开“云参观”。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加入,加强了留学生的学习体验、满足了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了“中国概况”课程第二课堂的丰富与实用程度、弥补了主体课堂在知识反向输出方面的不足,突出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意义。这些极具建设性的思辨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扩大知识储备、提升学习能力、加深概念理解,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由“表层”开始向“里层”转变。
四、调查与数据分析
本期课程结束时,作者向参与SPOC翻转课堂模式“中国概况”教学的61名来华留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最终课程成绩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针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3个方面的10项指标进行满意度调查,根据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将满意度分为5个等级,依次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为5、4、3、2、1。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61份,最终收回问卷61份。所有问卷均按要求完成做答,61份收回问卷全部有效。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在所有二级指标的满意度得分中,学生们打分的均值在3.836至4.656间,说明学生普遍满意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每项指标的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得分为2分,其中“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互动交流”(M=3.902)和“教学内容多样性”(M=3.836)是唯二平均得分低于4的指标项目,在这两个项目中出现了得分为2,即“不满意”对应的数值。其余8个指标项目的均值都在4以上。从可靠性检验情况来看,结果显示α系数为0.847,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从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设为3)结果来看,各项指标数据具有显著意义(P<0.01),证明留学生对运用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效果十分满意。
(二)回归检验
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将61名学生的“中国概况”课程期末综合评价成绩作为测量教学效果的因变量,对应人员调查问卷10项二级指标得分为自变量,以检验各项指标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预测能力,结果如表2所示,该回归模型总体显著,F=56.198,差异显著概率P<0.05,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效果较高,R2达到了91.8%。在自变量中,学习兴趣、互动交流、知识获取、沟通技能获取、趣味性、多样性、师生沟通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都是显著的预测变量,其影响系数均为正值,说明这些指标的满意程度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正向效果。具体来看,学习兴趣、互动交流、多样性和趣味性4项指标的影响系数较高,均为2左右,而其余指标的影响系数均低于1.5,说明这4项指标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较其他指标更大。结合这4项指标得分情况分析,趣味性得分4.4,学习兴趣得分均值4.6,为第二高得分项,说明SPOC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互动交流和多样性的得分较低,均低于4分,说明若针对这两项指标进行改进,将对教学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在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受限于当前线上教学软件的功能限制,老师传统现场教学所习惯使用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所能体现的效果有限,教学多样性受到限制;有的学生对上课软件不熟悉,有时网络效果较差,无法及时有效参与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互动交流不畅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对以“交际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双重性质为核心价值的翻转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干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互动交流和多样性得分较低的原因,以及其对课堂教学效果较高的影响程度。
五、实践反思
在教育4.0时代,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应用顺应了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求,为解决课堂主导权转换、教育结构优化等问题带来了契机。本研究通过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深度融合课堂教学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重构了以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和课外拓展等为核心的教学环节。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但SPOC翻转课堂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可以尝试从课堂评价体系建立、课堂教学互动程度、课堂参与者的教学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整改进。
(一)加快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体系是基于课堂效果及学习效果建立,参考授课目标、授课主体、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流程等关键要素,检验教师是否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信息反馈过程。从“中国概况”课程SPOC翻转课堂构建全过程来看,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重4个方面内容:1.充分考虑学生分别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课外拓展这4个教学阶段中的完成情况,细化评价体系指标项目。2.针对不同背景来华留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规范化任务完成程度制定个性化任务布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优化整体教学质量。3.真实客观地反映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教学事件,如师生交流、课堂展示、作业完成等,强化评价体系反馈机制。4.从系统化角度看待在SPOC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转变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融合,深化评价体系导向意义。在此基础上创设的翻转课堂评价体系才能更具有多元性、科学性及系统性的特征,能够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诊断、激励与改进效用。
表1 基于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检验与T检验分析结果
表2 二级指标得分(自变量)和综合评价成绩(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二)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媒介的组合,为学生创建沉浸式文化学习和交流环境,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完成“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完成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换,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忆学习的状态,提升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此时,有效的互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快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要充分发挥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交互优势,解决传统的大课堂学生人数众多和线下课堂面对面沟通低效等问题,强化多媒体教学互动环境建设,让教师了解学生需求,学生主导学习进程,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自主学习状态。1.在课前预习环节,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后台数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提醒学生按时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开始前,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认知准备和积极的情绪储备。2.在课堂参与环节,利用视频会议软件进行教学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师生交流,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阶段性教学反馈。3.在课后复习环节,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与在线视频会议软件的结合运用,进一步获取阶段性教学反馈,教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范畴,建立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自我效能。4.在课外拓展环节,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施主题调研活动,深化知识印象,加大反思空间。
(三)提高课堂参与者的适应能力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导”,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课程整体的设计和学习过程的把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背景的差异,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方法安排,学习任务设置,课程进度节奏、内容兴趣点设置等方面的设计工作,促进多维目标达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当学生在面对过分碎片化的学习体验或学习过高难度的学习问题时,教师应及时介入,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与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学生要增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前学习熟悉相关教学软件的功能和使用,确保有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主动搜集和整合丰富的互联网学习资源,提升自主独立学习能力和深入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讨论演讲等课堂展示互动环节,运用PPT、微视频工具对观点进行论述,增强对学习内容的比对思考和深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