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尊严

2021-10-31黄秀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香雪文本解读

黄秀英

摘 要 铁凝的《哦,香雪》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本文试图从文本原旨的角度,寻找作家创作这篇小说的原始动机,还原小说力图表现的主题:青春群体的尊严和主人公的青春尊严。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铁凝新时期“伤痕文学”创作的文学史价值进行了整体解读。

关键词 《哦,香雪》;文本解读;青春尊严;个体尊严

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是一篇颇富教学价值的小说。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却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处理,对于作品主题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分歧。笔者以为,我们很有必要从文本原旨的角度,揭示出作家创作这篇小说的原始动机,还原小说作者原本想表达的主题,厘清阅读的盲点。

《哦,香雪》确实“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但過分强化“环境造人”,说《哦,香雪》“用浪漫、诗意的语言书写真实的社会变迁”,这就把作者的创作动机狭隘地理解为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至于说“其中的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流于机械的“典型反映论”。也有人过度拔高《哦,香雪》的叙事立场,有执教者引入拉康的镜像理论,以“镜像前的追寻,诗意中的深意”为题,立足主人公香雪,审视香雪和凤娇、公社初中同学、车上女大学生等的关系,其解读的新意自不待言,但似乎离作家的创作意图越来越远。也有人注意到了“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但那只是作品的表述风格,而不能被置换为小说的主题。

解读文学作品不宜简单地赋以政治视角与社会学意义,不能忽视一个有才华的女作家特有的青春感受和人性感悟。笔者认为,作家铁凝在《哦,香雪》中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揭示青春的伤痛,捍卫青春的尊严,给台儿沟这个边远山村的姑娘们进行精神画像,此外的文学意义都应该是文本产生的副产品。

一、青春群体的尊严

台儿沟里的一群姑娘是整个台儿沟人的代表,至少是代表着台儿沟未来的年轻人群体,所以,“姑娘们”的群体尊严问题首先就值得关注,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原因。

1.基因里“尊严”的缺失

小说开头这样交代:“它(台儿沟)和它的几十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与粗暴”,也就是说,“姑娘们”出生于一个长期闭塞的山沟,逆来顺受是山民们的性格底色,在她们祖祖辈辈的文化基因里,天然就有缺失“尊严”的可能性。“吃过晚饭就钻被窝”“台儿沟那一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台儿沟的不思进取,外面文明对台儿沟也不感兴趣,如果“姑娘们”继续像她们的祖祖辈辈那样也就不会有伤害与遗憾,但时代偏偏让火车开进来了,列车时刻表上,偏偏多了“台儿沟”这一个站,每晚七点停留一分钟。于是这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值得注意的是,搅乱宁静的是“姑娘们”,其他的乡民并没有出场亮相,他们集体失踪了,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力量而存在,或作为一种衬托对象而存在,尊严问题集中体现在一群春春少女身上。换句话说,只有在拥抱外来文明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尊严受损的事情,继续龟缩在原有文明中的老一辈,是不会对这个问题过敏的。

2.姑娘们共有的青春尊严

姑娘们有三次群体亮相,第一次是集体去车站看火车。在看火车的时候,飞出了各种问题:“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烧水在哪儿?”“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她们的想象力丰富但略显愚昧和天真。在“北京话”面前,这些问题简直就白痴得近乎好笑,但姑娘们的自尊心是强大的,开始反击:“白?还不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姑娘们找回了心理优势,当集体的尊严受到外来文明的伤害时,她们采取了集体反击。

第二次群体出镜时是姑娘们“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做买卖”。在姑娘们的车站经济中,更多的是文明与文明的碰撞,文化与文化的对话。香雪打听北京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姑娘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道旁,像在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接受检阅”。青春最怕被时代抛弃,赶时髦是必然的,那是尊严的食粮。

第三次亮相是在小说的结尾,当寻找和迎接香雪的姑娘们终于和香雪碰头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奔放,热烈”“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这是集体捍卫群体尊严的胜利。

二、个体的青春尊严觉醒

前面群体的青春图像是“面”,对凤娇以及主人公香雪的青春刻画就是“点”了。

1.凤娇的青春尊严

凤娇对外来文明的热烈欢迎胜过了香雪。她喜欢新东西,妇女头上的金圈圈,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捆挂面,两条纱巾,都对凤娇产生了吸引力。她敢于结交“北京话”,“北京话”作为外来现代文明的代表,也并没有对凤娇有任何承诺,而凤娇也在一来二往的交往中把自己给代入进去了,甚至对姑娘们的提醒不再重视,“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是相好才能这样做吗?”淳朴的青春,在对待爱情的萌动时,也淳朴得让人惊心。

作家直到文章结尾都在维护凤娇的尊严,青春难免没有伤害,如果能止损,那就慈悲地让凤娇们继续活在美好的梦幻中吧。

2.主人公香雪的尊严

香雪的尊严觉醒分四个阶段。

(1)朴素地信守本真的生活尊严

香雪之所以受到的伤害最深,与她天生的善良分不开。“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主观上最想改变现实,客观上又最怕改变行动。小说没有交代原因,这跟香雪家穷应该有必然的联系。贫寒人家的孩子承担不起大改大变的成本,有时候退缩也是为了保护自尊。陌生人“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正是因为香雪维护自己朴素的良知,给别人提供了欺侮的机会。还有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去安慰凤娇,这种善良的尊严信守让人感动。

(2)希望通过学习,用实力来维护生存尊严

当其他姑娘都在关注金圈圈和手表这些新鲜物质时,香雪感兴趣的却是学生书包,还为了铅笔盒去追火车。她已经走上了与姐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但香雪始终不会忘记人生的出发地,灵魂根子还在台儿沟,“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仍然保留了台儿沟乡村姑娘特有的正直与硬气。当香雪知道“北京话”已经有了爱人,“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打击落在香雪的心里,香雪替凤娇和像凤娇一样希冀通过婚姻逃脱大山束缚的姑娘们受伤了。香雪的追求迥异于伙伴们,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在先进的物质文明逐渐催醒香雪内心的尊严意识时,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走出大山,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的生存尊严。

(3)知人性的礼义廉耻,捍卫生命尊严

女同学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香雪:“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善良质朴的香雪每次都认真的回答是“两顿”,还友好地问对方是吃几顿。香雪并不觉得每天少吃一顿有啥不好,“迟钝”得让城里的同学感到“怜悯和气恼”。同学们又问香雪为啥不带铅笔盒,当香雪指着父亲为自己做的小木盒说那就是自己的铅笔盒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弄得嗒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意识到了“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这样的内容着墨不多,很容易被读者轻忽,却是主人公采取惊人行动的原因和目的。

面对伤害,香雪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得到一个铅笔盒。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用具,更是扳回生命尊严的一件锋利的武器。

(4)绝地反击赢回精神的尊严

香雪为了拿到铅笔盒,不顾火车即将开动时间来不及,学着“北京话”轻巧地跃上了火车,这个非理性的行动是出人意料的,可能连香雪本人也没意识到。所有尊严受损的青春,总免不了有冒险的行动对现实予以回应,《红楼梦》里的晴雯是这样,《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鲁濱逊也如此,虽然不是每一个受损的青春都要像《麦田守望者》里的塞林格那样以沉沦抗击现实,但作家还是牢牢抓住了香雪这个大胆的行动做足了文章,使小说走向了高潮。

装着四十个鸡蛋的篮子,香雪“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价格的不对等已经顾不得了,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关乎尊严的大事儿。香雪巴不得第二天上学时得到城里同学的认可,“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受伤的自尊在矫形的时候,已经到了虚荣的地步,谁又敢说虚荣就不是尊严的内容之一呢?何况是17岁的青春少女呢?

结尾部分作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写香雪拥有了精神自尊后的变化,香雪“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抛弃“避邪”的迷信,青春变得有了力量,这力量既来自于村里姐妹们的爱与支持,更来自于尊严得到修复以后生发出来的信心。

三、“伤痕文学”的余绪

作家铁凝为何要关注青春的尊严受损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1975年,18岁的铁凝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博野县农村插队,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并开始发表作品。七年后,国家工作重心开始慢慢向经济建设转型,但城乡二元对立尚未破局,“三农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比较突出。作为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铁凝在她的作品里主要关注的是女性,除《哦,香雪》外,铁凝还发表了《孕妇与牛》《青草垛》《棉花垛》《麦秸垛》《闰七月》等大量关于农村女性的作品,作家对农村里的人和事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着某种伤痛,这与“伤痕文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写作《哦,香雪》的时候铁凝才27岁,知青生活也结束不久,深受当时文学氛围影响,但铁凝突破了“伤痕文学”的藩篱:原来伤痕也可以采取无痛手术治愈,以美好覆盖丑恶,以祥和化解伤痛,尤其是这些青春的伤痛。铁凝是把这种伤痛划到尊严这个视角来审视,这就避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更多地关照了生命的成长,也许这就是铁凝小说创作的价值所在吧。

猜你喜欢

香雪文本解读
《哦,香雪》里纯洁美好的情感赏析
香雪形象探析
哦,香雪(改写)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