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词语使用错误摭谈

2021-10-31张永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词语

张永娟

摘 要 只有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规范地使用我们的母语,才能更有助于人们交流沟通、提升思维认知和传承文化记忆。以针对性、知识性、可读性见长的《咬文嚼字》杂志一针见血地剖析各类语文差错,在引领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文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从中也发现了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有欠规范的问题,对此,笔者探究这些“语文差错”,从中找到一些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

关键词 咬文嚼字;词语;语用

以针对性、知识性、可读性见长的《咬文嚼字》杂志分析语文现象,研究语文规律,引领语文规范,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特别是一针见血剖析的各类语文差错,在引领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以找“差错”的方式,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激发了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唤起了国人对母语的敬畏之情,可谓用心良苦。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都会在年底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经典”“语文差错”。这种咬文嚼字的真功夫,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但笔者发现,《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也存在着语言文字运用欠规范的问题。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

“新冠”的“冠”读“guān”,不读“guàn”,是因为“新冠”的“冠”取“王冠”之义。

这是比较典型的据义定音(音随意转)的一个词语,因没有理解词语中“冠”的意思造成了误读。

据义定音,就是根据字义来确定读音。在《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还有比较典型的像这种误读的词语,如:“不亦乐乎”的“乐”读“lè”,不读“yuè”;“载人飞行”的“载”读“zài”,不读“zǎi”;“老舍”的“舍”读“shě”,不读“shè”;“参商”的“参”读“shēn”,不读“cān”;“发生口角”的“角”读“jué”,不读“jiǎo”;等等。

据义定音,字的读音会随着字义的变化而变化。多音字的认读解释有其自己的规律。音与义紧密相连,不能割裂。大多数多音字的各种读音,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字义,具体到一个词语中,只能有一种意义。辨析这些多音字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音义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据义定音。只要理解掌握了读音与意义相对应的规律,再把这类多音字放在词语中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加運用,就可记牢这类词语的正确读音。

2.“戴口罩”误为“带口罩”

据义定音说的是字音,据意定形说的是字形。只有仔细辨明字义,方可准确使用词语,进而避免出现错别字。“戴口罩”是把口罩加于口鼻部位,“带口罩”则是指随身携带着口罩。一字之别,意义迥然。《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的第三例也是如此。“度”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时间,是与时间概念相搭配的;“渡”则是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是与空间概念相搭配的。难关只能“渡”,不能“度”。在《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还有比较典型的像这种误写的词语,如“招聘启事”写成了“招聘启示”,“索隐派”写成了“索引派”等等。细究误用原因,主要原因在:一是音近而误,如“权利”和“权力”,这两个词音近而义殊;二是形近而误,如“震撼”和“震憾”,这两个词形近而义异;三是音同义近而误,如“厉兵”和“利兵”,这两个词音同义近而词性不同。

据意定形,字形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区分这类词,重点是要掌握形似字、形近字在意义、用法上的细小差异。只有正确辨析这些词语的修饰对象、适用范围、色彩意义、语法功能、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可准确辨清形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杏林”误为“杏坛”

这两个词语的误用是典型的因对象不清、张冠李戴造成的。“杏林”称良医,“杏坛”泛指教育界。称医务人员只能用“杏林”。在《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还有比较典型的像这种误用的词语,如:“杀医案”误为“弑医案”。“弑”,意思是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因为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君臣、亲子关系,所以不能用“弑”,只能用“杀”。再如将“合龙”误为“合拢”。“合龙”指在修筑堤坝或桥梁等时先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合拢”就是指“合在一起、闭合”。“合龙”只用于堤坝等工程,而“合拢”可用于多种事物。又如将“服法”误为“伏法”。“伏法”即“伏诛”,是指(罪犯)依法被执行死刑;“服法”是(罪犯)认罪服从判决。

词义不同,使用对象就不同;侧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如若不熟悉使用的对象,就会似是而非,造成误用。

4.“宵禁”误为“霄禁”

“宵”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一般在戒严期间使用。“霄”指云、天空,如“云霄”,没有“霄禁”这个词。《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的第九例、第十例也属此类。“主版”“科创版”无中生有,应为“主板”“科创板”;“螺丝粉”也是想当然,应为“螺蛳粉”。在《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比较典型的像这种误用的词语还有:“令人不齿”误写为“令人不耻”、“挖墙脚”误写为“挖墙角”、“主旋律”误写为“主弦律”、“禁渔”误写为“禁鱼”、“青睐”误写为“亲睐”、“捅娄子”误写为“捅篓子”、“一篮子货币”误写为“一揽子货币”、“手足无措”误写为“举足无措”、“凭借”误作“凭藉”、“绅士”误写为“绅仕”、“黏豆包”误写为“粘豆包”、“罄竹难书”误写为“磬竹难书”、“严惩不贷”误写为“严惩不怠”、“发角球”误写为“罚角球”、“羊蝎子”误写为“羊羯子”、“精粹”误写为“精萃”、“貂蝉”误写为“貂婵”、“哈密瓜”误写为“哈蜜瓜”、“家具”误写为“家俱”、“泄密”误写为“泄秘”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无中生有的词,有些去掉一个或几个字,这个词又存在了,但这两个词表示的意思往往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如虽然没有“令人不耻”一说,不过,“不耻”和“不齿”都有,但表达的意思却不相同,“不耻”即“不以为耻”,指不顾羞耻,不认为有失个人体面,褒义词,如“不耻相师”;“不齿”是指不屑于提到,表示极为鄙视、瞧不上、看不起,贬义词,如“不齿于人”,意思是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墙脚”和“墙角”、“旋律”和“弦律”、“娄子”和“篓子”、“一篮子”和“一揽子”等也属以上这种情况。

生活中有很多实词尤其是成语都遵循结构和意思的稳定性与整体性的原则,所以我们在使用时要学会溯本求源,牢牢抓住词语中的重要语素或相异语素进行辨析,不能仅仅凭借字面的意思来断章取义。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字面意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意思,方可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准确使用。

5.“挤兑”误为“挤对”

“挤兑”和“挤对”,词义差别较大,而且读音也不同。“挤兑”(jǐ duì)是商业用语,指人们到银行里挤着兑现。“挤对”(jǐ dui)是通过逼迫使他人屈从,有排挤、欺负的意味。显然,“挤兑”的是“物”,“挤对”的却是“人”。新闻报道中出现“医疗资源出现挤对”的说法是行不通的,此处只能用“挤兑”才合情合理。《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的第七例也属此类问题。“副作用”误为“负作用”。“副作用”是指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出现的一些不好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是用于药品。“负作用”则是指在主要作用之外附带产生的一些不良作用。所以,“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副作用”不妥,此处只能用“副作用”。在《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像这种比较典型的误用的词语还有“截至”误为“截止”、“授权”误为“受权”、“入驻”误为“入住”、“身家”误为“身价”、“综合征”误为“综合症”等。

在实词使用时,往往会出现近义词语不易辨析、词语与其他成分不相搭配甚至与整个句子所需语境不相吻合的现象。只有“析微察异”,即抓住词语中的相异语素,辨析不同语素的独特意义,方可准确把握词语的不同之处。部分词语还可从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程度、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圍等方面研判词义重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还可揣摩句子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避免词不搭句、词不搭调的使用误区。

6.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叹为观止”也可称作“叹观止矣”,是个成语,本来指赞美感叹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至,是个褒义词。新冠疫情,是人类史上的一次劫难,它肆虐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所以不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短时间内人类难以控制的可怕疫情。在《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比较典型的像这种误用的词语还有“侧目”。“侧目”义同“侧目而视”,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憎恨、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侧重于贬义,放在褒义的语境中就不合情理了。

语言文字是我们沟通交流、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悠久文化传承、千年文化自信的根基。只有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规范地使用我们的母语,才能更有助于人们交流沟通、提升思维认知和传承文化记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能发扬“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都能坚持“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我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就会愈加规范准确,中华文化就会更加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治学要严谨,《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