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行”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

2021-10-31叶少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5期
关键词:行动感恩道德与法治

叶少文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活动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以孝知恩,行孝养德,把孝敬父母作为学校感恩教育的切入点,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行动;感恩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回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注重以个体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以良好品德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并以生活情境为支撑,引领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发展。由此,在“生活”中涵养其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顺成长之迹,“行”中养慧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思维逻辑注重遵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学生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低年级教材设计的重点是学生自我生活习惯的培养。

比如,关于“我”的主题,一年级在于自我习惯与身份转换,二年级在于过好自己的闲暇生活。绘本多次出现在正文中,通过图示贯穿全文,展现主线内容。主版绘本画面展现的学生状态与现实中小学生活场景相似,如,一年级上册“上学啦真高兴”中主人公照镜子准备上学时,对学校的好奇,认识新教师与结识小伙伴时的喜悦,正是小学生初入学的场景再现。如,“学做‘快乐鸟”中倡导学生学会分享快樂,调整自己的心理等,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富有童趣与教育意义是绘本图画推进的过程也是教育引导的过程。书本采用有趣的图画呈现,如“我很快乐”,我分享,我快乐;我进步,我快乐;我创造,我快乐。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景展现,辅以简单文字深化主题,让学生体味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与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友谊”“勇敢”“感恩”等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更易于深人学生内心。

教学《快乐过新年》《欢度元旦》的节日中,感受其内蕴的仪式意义,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查阅、上网、访问等方法学习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地域民俗、多民族习俗以及丰富的民间文化等。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感受本国的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二、法治先导,培育信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学生会逐步扩大生活场域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因此,利用让学生行动起来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还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有意义的行动打破“唯我为主”的极端个人主义,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形式,重在告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探索于自身有益的价值与智慧。如:

1.《道德与法治》显著的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以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

通过绘本故事“这里有个‘开心果”会站在妈妈与妹妹的角度想一想……由此来传递一个消息:“我不仅要让自己成为‘快乐鸟,还希望带给身边人的快乐,用自己的行动成为大家的‘开心果。”想到“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得到了同学的帮助”,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平时用自己的行动成为同学的“开心果”让感恩行动起来。行动时角色多互换,理解对方的“想”与“行”达到共赢的效果。

2.结合了生活场景,从现实的问题着手,以教学案例作为支撑点,通过证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生活的美好。例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课中,教学目标是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帮助同学排忧解难,为教师做事情,懂得通过观察动作、表情等发现别的困难,主动帮忙解决。尊重与强化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学生行动起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3.通过《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 分别以自我——校园——家庭——自然的逻辑推进,从自我管理到投人社会生活,内容涉及校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以及游戏规则等。通过童趣化的呈现形式,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如,从共同商议到制成《班级公约》,从《班级公约》的约束引出法之严肃,从而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执行公约时让学生代入“我是学校一分子的角色”去思考:我应该如何为班级争光?如何为学校添光彩?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

三、知行合一,感恩社会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并予以实践。例如,《小水滴的诉说》通过:我很珍贵、我遭遇了不幸、快来帮帮我吧等等。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所言、亲手去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此外,让学生讲一讲水源的保护、生态的保护等,进而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教育所存在的意义。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列出孝敬长辈的《行孝有依》表格,每天一一对照进行,养成孝顺的好习惯;以“孝”文化为载体将感恩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落实到学生行动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当代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总的来说,用德滋润学生心灵,用法护佑学生成长,让学生用行动履行承诺,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学生用小小的身影行动起来,把行孝和感恩意识大大地扩散到家庭、社会,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美好,实现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文灿.《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

[2]包淑珍.漫漫课改路 且行且斟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感悟 [J].内蒙古教育,2017(9):44-47.

[3]杜文艳.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7(1):5-8.

[4]程光泉.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8):8.

[5]杜文艳.新教材  新旅程——“道德与法洽”教学新思考——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J].中小学德育,2017.

猜你喜欢

行动感恩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