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认识课堂观察

2021-10-30张绮

关键词:课堂观察

张绮

摘要:课堂观察可能会面临不知道观察什么、不知道怎么观察、不知道如何阐释、不知道怎么改进教学等困惑。结合交流、阅读和思考所得,提出用“蚂蚁之眼”来观察、对关键事件要敏感、透过一角以窥冰山等对课堂观察的新发现。课堂观察是为了建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认知等更加丰富或精准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教学行为。

关键词:课堂观察;“蚂蚁之眼”;关键事件;冰山理论

课堂观察,我们一直在进行;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观察也已开展了一段时间。之前,我们对课堂观察的认识就是坐到学生边上,认真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并进行记录;必要的时候,将图片拍下来,作为我们分析的佐证材料,然后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加以分析。我自己进行过多次的课堂观察,也看过身边的教师开展课堂观察,发现大家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一、课堂观察时可能存在的困惑

(一)不知道观察什么

记得不止一次有教师跟我抱怨:每次都是内观,我都不知道到底要观什么!一节课就看着一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大部分时间里,可能都平平无奇,既不皱眉表示他遇到困难,又不展颜表达内心的喜悦……小凳子那么矮,坐在旁边一节课,课堂观察很无聊,时间很难熬!

(二)不知道怎么观察

观察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往往是很难预知的。有时候我们拿着手机录了一节课,也没有找到“亮点”;而就在我们放下手机那一瞬,又错失了重要证据。观察记录到底做到何种程度为好?太详细,手忙脚乱;太粗略,又无法勾起回忆。不知道怎么观察,导致我们有时很无措。

(三)不知道如何阐释

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观察记录了很多,却无法欣然上台评课。因为我们不知道,面对这些观察记录,该如何阐释?照着自己记录的复述一遍,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挑拣自己觉得重要的整理一下来说?若是资源不够会不会言之过浅?再者,我看到的、我想到的与有的听者基本没有关联,他们又能听进去多少?这样略显无趣的情况,你还想评课吗?

(四)不知道怎么改进教学

不知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容易从外观,也就是从教师教学行为中看到问题,进而改进教学。而通过观察学生,我们很少能够得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很多时候得到的只是一个方向,对执教者作用很小,对观察者的作用也微乎其微。观完课,记录表一上交,留给我们的只有“观察过了”而已。不知道怎么通过课堂观察来改进执教者和自己的教学,显得我们的课堂观察好像是无用的。

课堂观察真的会陷入无聊、无措、无趣且无用的窘境吗?我们每次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日”活动中,也不乏优秀的观察者。他们激动地說着自己的“宝藏孩子”;他们总能捕捉到学生的各种表情、变化,似乎有先见之明,又能精准地阐释,好像一切都逃不过他们的慧眼。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二、对课堂观察的新认知

结合阅读、交流和思考,我对课堂观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用“蚂蚁之眼”来观察

我们一开始进行课堂观察时,就被告知要用“蚂蚁之眼”去观察学生。学习共同体研究院执行院长谈杨在《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究》一文中也指出,要培育明智的“蚂蚁之眼”,因为蚂蚁代表着匍匐在大地之上的微观视角,这些微观视角汇聚起来,逐步形成了对真实世界最精准的观察和感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得更加清楚、更加真实。

可是,若想看得更加清楚,显微镜、放大镜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是“蚂蚁之眼”呢?我的理解是,“蚂蚁之眼”除了能够以平等(低)的视角观察到尽可能翔实的学生外在表现,更能使我们看到不易被发现的隐藏的学生真实。显微镜只能观察到结构,不能建立联系;而“蚂蚁之眼”,却能透过结构看到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才是学生表现的真实。

另外,匍匐在地上的动物千千万,为什么选择蚂蚁呢?我的猜想是,因为蚂蚁小。对蚂蚁而言,一个细微的东西,也是不能忽视的存在。所以,若我们以“蚂蚁之眼”来课堂观察,是不是更容易被触动?是不是更能做到全盘接纳?而课堂上发生的事件千千万万,只有触动观察者的事件,才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

我之前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是学生遇到困难、进行写作、突破挑战等影响学生的事情,后来发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静静博士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中这样描述:“在动态的学习变化情境中,一些重要的情境片段,会突然引发观察者的强烈关注,让观察者产生较强的心理波动,并不自觉地对此情境进行反思和判断,这就是关于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也就是说,在课堂观察中,一个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是看观察者是否受到触动。而“蚂蚁之眼”从物理结构上增加了关键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回想一下我们之前的观察,我们确定用的是“蚂蚁之眼”?

(二)对关键事件要敏感

再来谈谈关键事件,因为,课堂观察就是为了迎接涌现的关键事件。前文讲到存在不知道观察什么而使得课堂观察很无聊的困惑,对关键事件的正确认识或许可以解决这个困惑。想象一下,若是不断地有触动观察者的关键事件涌现,观察者还会觉得无聊吗?换个角度说,我们不知道观察什么,其实是我们没有被触动。于观察者而言,客观存在的被观察者在课堂中一直都有表现,只是没被观察者所感知,只是观察者自己不感兴趣而已。所以,其实这个问题是观察者自身的问题。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一句话,要对学生的表现敏感。我们不能将具体的学生看作课堂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而要将其看作这个课堂的主体,以主角的视角,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主角的体察当中。这样,主角的一言一行都落入了我们的眼里,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就可能获得海量的、细致而深刻的信息。

同时,我们也能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透过学生看似平平无奇的外在表现去体会、感受、理解和诠释学生真实的想法、困惑、意愿、需求。我们还要保持对学生的持续观察,对学生真正关切与好奇,不放过任何一个瞬间和细节。如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就会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观察者的内心也是充实且丰富的。若是此时评课,我想,大家会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所看到的。我看到过好几位教师,在评课的时候,情绪失控。陈静静博士在讲座中谈到学生现状的时候也经常不由自主地哽咽、落泪。这些,其实都是对学生敏感,是真正感知了学生的真实,从而达到了“欢喜着他的收获,忧愁着他的困苦”。

(三)透过一角以窥冰山

萨提尔的“冰山理论”指出,人就像冰山一样,浮出水面的外在部分是行为,藏在水面以下是难以看见的内在需求(应对方式、情绪、观点、期望、渴望、自我等)。“巨大的冰山”虽然不外显,但是与外显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用看到的冰山一角,去窥视看不到的巨大冰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其实就是对如何阐释学生的认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环节。阐释很重要,同样是一张图片,有的人看一看,看到的是事物;有的人想一想,得到的是情境;有的人细细品味,悟到的是哲理……所以,冰山一角可能是一块冰,也可能是一座冰山。当然,我们的愿景是看到冰山。

我们憧憬的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能够拆解学生的表面世界,真正进入学生的真实世界。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建立联系。建立所观察到的单个行为表象与真实内在的联系,串联、对比,链接关键事件,也是一种分析。陈静静博士在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中说到,对学生的深入分析,可以通过学习单的完成情况、合作交流等看他们是否有多重困难,从“四处张望”、不兴奋、不参与等小动作中听懂他们的求救信号,从不配合教师、逃避课堂看透他们的伪装……我们可以用“我们看到……由此可知……”来陈述。其实,可以建立联系的方面有很多,可以将行为表象与学生性格相连,看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若与认知情况相连,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理解、问题解决、思维发展;若将观察到的表象与同伴相连,则可看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关系……这样的联系无处不在,所以才会出现即便是对同一个学生,甚至同一个瞬间,每位观察者的阐释的现象也会不同。因为,可以建立的联系太多太多。而关键事件之间的联系,又加上了时间维度,当中的联系则更加复杂。

其次,找寻规律,适当推测。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个体,每个个体又有着诸多的表象,若每次仅限于对学生当时的某些情况进行阐释,我们可能会淹没其中。其实,学生也是一个群体,他们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是大同小异的。这一点,在多次的课堂观察中,已经得到了印证。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大量的行为表现中找到规律,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象做适当的推测,用“我觉得他可能……”来开启。

最后,大胆求证推测。这也是我们接近学生真实的一种途径。推测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是否合理正确,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求证的。我们可以从学生接续的表现来求证,也可以主动提供一些关联的反应来求证。我们可以用“后来……也印证了(推翻了)我的判断”等來下结论。求证的过程,是与虚拟的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求证的结果也是修正自己的认识,更加精准地阐释学生的一个重要资源。

这样的三步,其实就是由浅入深地挖掘学生“巨大冰山”的过程。

三、结语

如此课堂观察,真实受益的是谁呢?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学生,因为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做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其实课堂观察是指向教师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你或许会说,改进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吗?所以最终仍然是指向学生的。这也没错。但我们不能否认教师也能从中受益良多。

古希腊哲学巨擘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认为人类所能观察的世界和人类自己,都只不过是在这个世界里真实存在的物体和世界的影子,真实的世界在此之外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就人类而言,对于世界的认知其实取决于个体自己的感知。所以也有人说:“我所感知到的全部就是我的世界。”

回到课堂观察,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为了建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认知等更加丰富或精准的认知,并以此指导我们开展更加有效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是借由观察学生,重新发现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以此改进教学,实现自己的成长。所以,课堂观察,对于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

这样的课堂观察,你一定会继续做下去吧!

参考文献:

[1] 谈杨.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究[J].上海教育,2021(20).

[2] 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评析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
中外教师在高职外语合作教学中的和而不同
此处有声胜无声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