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学习的“异变”归因分析与本质回归

2021-10-30任旖旎

关键词:学习方式学习动机现象

任旖旎

摘要:由于學生学习动机的不确定性、认知发展的复杂性、知识习得的机械性,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被动学习”“疑似学习”“机械学习”等现象。须警惕、预防这些课堂学习的“异变”现象,并通过激发动机、转变方式、迁移运用等策略纠正这些现象,让课堂回归本质,构建真正的“真学课堂”。

关键词:“真学课堂”;“异变”现象;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迁移运用

新课改以来,追寻课堂的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以“真学”为追求的各种探索层出不穷。但是,在响亮的口号下,有很多“看上去很美”的课堂改革却脱离了学习的本质,反而成为“真学”的障碍与阻力。切实推进“真学课堂”,让课堂学习回归本质和初心,必须警惕、预防并纠正那些“异变”现象。

一、学习“异变”的表现

(一)被动学习

总有些人在潜意识中认为,教师多讲,学生才能多学。于是,追捧“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师仍然不在少数,并且他们还固执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严格”按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就更不知主动学习为何物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该听的都听了,该学的都学了,该懂的都懂了,该做的也都做了,最后的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与主角。“真学课堂”强调,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的课堂,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如果主人都是被动的,那怎能实现“真学”?

(二)疑似学习

疑似学习,就是看上去像是在学习,实则学习并没有发生。

第一种是“不懂装懂”。课堂上,教师教完一个知识点,往往会问学生:“懂了吗?”此时,几乎所有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点头并告诉教师懂了,给了教师虚假的反馈。教师在接收到这样的反馈后,往往就继续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了,而学生依旧不懂装懂。由此就产生了恶性循环,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且不懂装懂成为一种习惯。但一到练习就会发现,不懂的学生大有人在。

第二种是“人在心不在”。这一点在小学课堂上尤其明显。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注意的稳定性也比较差,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很容易出现“人在心不在”的学习状态。人在教室里,表现出专注、投入的状态,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与学习毫无关系的事情,一旦教师提问,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三)机械学习

有的学生主动学习了,真实学习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学习方式的机械化,只是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在小学低年级,机械学习的后果表象往往不太明显,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常常就能够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难度也逐渐增加,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还是机械学习,肯定就无法应对了。

二、学习“异变”的归因

(一)学习动机的不确定性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引发的动机。它能够驱使并维持学习,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是学习本身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则是学习以外的因素引发的动机。比如为了迎合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渴望得到表扬与奖励,或是为了逃避批评与惩罚,使学生产生了想要学习的心理状态。

被动学习往往是由外部学习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不在于学习本身,而在于学习之外。学生会因为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而学习,特别是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认真学习并不是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是想要获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同。为了得到更多的肯定,他们更加关注答案和结果,而忽略了学习本身以及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也缺乏自己的思考。也有学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和惩罚等外部因素,不得不学习或是假装学习(即“疑似学习”),其实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要积极主动地确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不稳定,学习动机也就产生了不确定性。太多外部因素的驱使,使他们忽略了学习本身、知识本身,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

(二)认知发展的复杂性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致使学生“疑似学习”“机械学习”,还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密切相关。

1.小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起来,但无意注意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分散;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7-10岁的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他们只有20分钟的时间是保持专注的,而其他时间,注意力就容易从学习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从而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

2.小学生的观察缺乏深刻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以感性经验为主,由于缺少思维活动,观察的深度常常不够,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象,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导致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3.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会习惯性地听从教师,按照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低年级学生尤为明显。他们大多不会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判断,只把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教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长期这样学习,会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思维惰性,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知識习得的机械性

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忆、复制,并未真正理解知识,得到的是一些孤立的知识。这种机械地以无意义的记忆以及反复的强化训练为主而习得的知识,与已有经验、知识内部没有建立应有的逻辑关系,无法实现内化,无法迁移运用,因而也就失去了活性。

三、学习“异变”的矫正策略

(一)激发动机,从被动走向能动

“真学课堂”主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堂。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发现,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两周后还能够留存于大脑的知识量有很大差异,这也就是“学习金字塔”揭示的原理。由此可见,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才能使学习更有成效。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强化学习动机,特别是内部学习动机。

1.用问题激发并维持求知欲。

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而问题,是激发和维持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在课始环节,可以设置悬念式或质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学习。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壮士”二字设问:为什么是“壮士”而不是“战士”?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课文中是如何体现他们是“壮士”的?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求知欲不断被激发,学习的能动性持续发挥作用。

2.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了合理的目标,才能有方向性、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学习也是如此。设置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动力去开展学习活动。而具体的、难度中等的、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不断地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学生带着制订好的目标进行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

3.引导正确归因。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习惯性地将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如学习环境、题目难度等等,并以此为理由认为努力是无用的。如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便丧失了积极性,内部学习动机也随之消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分析失败的主观因素,如学习习惯、自身努力等。学生学会正确归因之后,知道成败是由自身决定的,才能激发内部学习动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这种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进行能动学习,从而取得成功。

(二)转变方式,从体验走向体悟

“真学课堂”主张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体验,并通过体验走向体悟。也就是说,学习活动设计必须超越一般的感知体验层面,走向深刻理解、应用迁移,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只有转变方式,通过有效的活动,才能构建真正的“真学课堂”,让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学习。

1.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实操演习等探究方式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实现了真实的学习。

2.转教他人。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对当今的“真学课堂”仍有借鉴意义。“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学习者通过将知识转教给他人,使自己习得的知识能够最大化地内化、吸收并保留下来。“小先生制”就是转教他人的一种方式。为了完成把“习得的知识教给同学”这一任务,学生在学习时就更加投入和专注;同时,为了更好地转教知识,学生不得不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学习的真实发生。

3.自我反思。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自我反省,是自我反思。陶行知的“每日三问”中的第一问便是:“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了吗?还有哪些学习内容需要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查漏补缺,认知逐步走向深入。

(三)迁移运用,从浅表走向深层

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解构旧知、建构新知、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的知识体系有没有成功建立,需要及时、有效的迁移和运用来检验。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习才能从浅表走向深层。

1.知识的纵向迁移。

所有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连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在学生初步学会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写场面后,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去学习本单元接下来的几篇课文。这样的纵向迁移,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有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内部的关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知识的横向运用。

为了让习得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横向的运用很重要。如果这些新的知识不加以运用,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比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是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学会这一知识点?可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运用。单元习作就是一次很好的横向运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录一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知识转化成为技能。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2017(8).

[2]  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15/16).

[3] 雷静.小学课堂学习假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生活的小学课堂‘真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TYc/2018/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学习动机现象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