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溶栓期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10-30王绍谦王丽萍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内皮溶栓组间

胡 洋,王绍谦,王丽萍

开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2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1]。临床数据显示,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上升为我国疾病致死原因的第一位[2]。有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与血栓形成的因素密切相关[3],血压升高会增加血流动力,扩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会导致血管张力调节失衡,促进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若不能及时治疗,会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4]。1994年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血压急剧升高,会影响未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围溶栓期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5]。本研究旨在探究围溶栓期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开封市人民医院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围溶栓期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高血压)和对照组(血压正常),分别为36例、48例,年龄35~57岁,男性47例,女性37例,诊断标准:若患者通过头部CT、磁共振成像、头颈部CTA检查诊断为脑梗死,且急性起病,持续时间超过24 h,则定义为急性脑梗死;若患者非同日连续3次进行血压检测,结果显示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则定义为高血压。纳入标准:(1)首次发病者;(2)住院时间超过10 d者;(3)均接受溶栓治疗者;(4)治疗前无明显残疾,功能独立者;(5)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心力衰竭等严重合并症者;(3)合并严重重症感染者;(4)接受治疗时间距发病时间超过24 h者。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治疗,注射用阿替普酶(生产企业:Boehringer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批准文号:S20160 054;规格:50 mg/支和20 mg/支)用法用量:按每公斤体重0.6~0.9 mg计算用药总量,先1 min内静脉推注总量百分之十,然后1 h内静泵入剩余量;静脉溶栓24 h后复查头CT无出血,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共10 d,后80 d为拜阿司匹林片100 mg/d,共治疗90 d。

1.2.2 指标检测 叮嘱患者禁食禁水12 h,抽取患者5 ml清晨空腹静脉血,使用离心机离心取上清液,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采用ELISA试剂盒(上海酶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功能(NO、eNOS)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Hcy水平、NO、eNOS、神经功能(NHISS)以及不良预后的发生率。神经功能[6]: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该量表共包含11个条目,取值范围为0~51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不良预后[7]:随访3个月,若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脑出血、脑梗死复发以及死亡,则记为不良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Hcy、NO、eNO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cy、NO、eNOS比较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s)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 P<0.05。

治疗前治疗后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48)tP Hcy(μmol/L)25.76±3.04a 25.68±3.11a 1.843 0.061 NO(μmol/L)40.15±5.03a 40.26±4.74a 1.725 0.072 eNOS(U/mL)38.29±4.88a 39.01±4.52a 1.801 0.067 Hcy(μmol/L)20.84±2.67 15.84±2.67 2.393 0.021 NO(μmol/L)48.74±5.68 56.74±5.68 2.285 0.026 eNOS(U/mL)47.38±5.71 60.38±5.71 2.143 0.037

2.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HIS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NHISS评分组间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比较(±s) 分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 P<0.05;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相比,b P<0.05。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48)tP治疗前18.95±1.27a 19.02±1.34a 1.885 0.058治疗后1周15.48±1.12b 12.02±1.03b 2.092 0.041治疗后2周11.64±1.10 7.06±0.67 2.027 0.04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动态发展的神经细胞坏死过程[8],使用MRI和PET技术能够直接观察组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到人脑组织缺血周围半暗带,若不能在一定时间内重建血供,中心坏死区会不断扩大,直至神经功能完全丧失,因此及早挽救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重建脑血流,缩小梗死面积是治疗溶栓急性脑梗死的关键[9-10]。未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与血压密切相关,但血压与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尚没有定论,因此探究其相关关系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上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热点之一是血管内皮以及内皮释放的介质,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成为临床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方向[11]。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Hcy、NO、eNOS比较组间与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围溶栓期血压升高会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功能损伤,NO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由eNOSs催化转化成的血管舒张因子,是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分子,可调节血管张力、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同时合并高血压,与血清Hcy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展[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在发病后仍存活有大量神经元,与脑组织中心坏死区分离,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流,有利于增加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几率[13]。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NHISS评分、不良预后发生率组间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流灌注压由患者自身的血压水平决定,血压升高会导致脑内灌注过度,缺血半暗带区血流量减少,增加脑组织细胞自由基、毒性反应以及再灌注损伤,增加脑梗死面积,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14]。血压升高若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的范畴,易引起出血转化,而且会形成过度灌注,且高血压患者往往是病情严重、脑梗死面积大的患者,不仅病情严重,而且血压升高会引起皮质类固醇和儿茶酚胺增加的应激反应,加重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影响预后效果,增加复发率和死亡率[15-16]。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围溶栓期出现高血压会增加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损伤神经功能,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内皮溶栓组间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初探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