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仙道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2021-10-29王曦王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李白文化

王曦 王菲

内容摘要: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豪放浪漫主义诗歌,在唐朝诗歌整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与巴蜀仙道有很深的渊源,道教文化与李白创作诗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道教活动文化对李白的思维形成和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仙道文化为李白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使诗人形成独特的个性和飘逸的诗风,甚至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本文根据诗人的经历,分析仙道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中有关思维方式、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仙道 文化 李白 诗歌创作

李白生在巴蜀,学在巴蜀,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在性格气质和文学作品创作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巴山蜀水陶冶了他的情操,铸造了他的性格,对他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从他笔下也时常可以看见歌咏巴蜀的诗篇[1]。可以说李白借助道教文化去抒发情感,把对仙道文化的幻想和现实不满的情绪,借助于道教自由意识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一.初与道教的接触

因李白生活的时期是玄宗时期,当时朝野崇尚仙道之风。一些隐居有识之士都收到很好的礼遇,因此许多人选择“终南捷径”的道路。并且李白生长的地域环境比较特殊,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因其仙道文化具有浓厚的氛围,同时李白率性自然且爱好学道,因此仙道文化对李白的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是“五歲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不仅掌握役使鬼神之术,而且对各家各派的观点学说也比较了解。游历巴蜀各处道教名山,与一些道教名士的接触,学习纵横术以及帝王学。体现在诗歌上,形成仙风道骨的艺术风格。最重要的是受到术士赵蕤的影响。在山中研修禅道给李白的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响他诗歌创作的风格。少年时期与道教文化不断的接触,对李白的一生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造就了他遗世独立的飘然性格,为他一生雄奇瑰丽的诗歌创作风格定下了基调[2]。同时年少时期的李白,由于未体验过人世间的沧桑,借着道教的飘然不羁,他的诗歌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凌云志向,显示出一股惠风和畅之气[2]。

二.难忘的故乡之情

李白从25岁起离蜀,长期漫游在各地,但巴蜀和巴蜀仙道文化始终存留在他心里,饱含炽热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有很多是怀念故乡的,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是在李白出蜀离别的时候所作的一首思乡诗歌。正是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创作的这首诗中意境深远,描写的风景豪迈奔放,形象奇伟。李白这次出蜀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到湖北和湖南楚国故地游览。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中,李白描写水中月明如圆镜一般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的云彩所形成的海市蜃楼,来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作者一直生活在巴蜀,初次出峡,在欣赏广大平原时,面对滔滔的故乡江水,引起了思乡之情。

三.仙道文化赋予李白诗歌的仙气

一个诗人的创作离不开时代政治背景,同时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一般诗人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要受制于生长年代的思想潮流[3]。因此巴蜀地区的仙道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李白的诗歌作品当中。天府四川作为道教的起源地,是李白成长的地方,有着丰厚的地产资源,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得道教文化飞跃发展。特别是在唐代道教成为正统宗教后,仙道势力逐渐渗透到国家发展中的各个领域,不少地区存在道教宫观。巴蜀地区本就是道教起源地,因此道观、圣地和教民人数更多,呈现岀“五里一宫,十里一观”的壮观景象,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3]。李白的故乡昌明县不远处便是紫云山,是一个广为认知的道教胜地。李白受到道家思想的熏染,才写出“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的诗句。在巴蜀期间,李白的很多朋友都是道士。受道家朋友的影响,在经过政治失意后,选择入道隐居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用仙界的飘渺来逃避现实的黑暗。可以说道教是李白心灵最后一处净地。每当失落、难过的时候,都会想回归到道教的怀抱中,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向往的神仙世界中,企图通过游仙这一形式发泄愤慈,追求解放[3]。

四.仙道文化信仰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仙这个词不仅体现出李白傲世不羁的性格,同时也概括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从“诗仙”这个词就能看出仙道文化与李白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抒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李白自小受到巴蜀仙道文化的熏陶,多次寻仙访道,游走于各大山川。使其对自然山水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具体体现在李白的诗歌当中,例如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他对因十分热爱这里的山水,入翰林前李白多次往游。而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那么李白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手里拿着一根杖,辞别黄鹤楼。便不畏路远攀登五岳来寻仙道。这两句诗,既是描写诗人李白游踪的写照,也显露出李白寻仙访道的心情。诗人寄情于自然山水,表现出豪迈的气概和放荡不羁的情怀,以及对神仙境界的盼望。呈现出诗人因仕途失意想要避世求仙的心情。

(二)赋予自然仙道思想

李白一生深受道家的影响,而道家追求仙道思想,所以他的一生与仙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如诗中所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富有道家道家仙气。仙道的文化思想通过神化,被李白通过诗歌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道教“洞天福地”的仙灵之气和神奇瑰丽,也孕育了他笔下诗篇的不朽因素[4]。自然山水风光陶冶的李白的情操,是他能够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秀丽景色。才创作出那些歌颂山水的壮丽诗篇。所以,李白因着求仙问道,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同时大自然的秀丽风光陶冶并治愈了李白,使李白内心存在的仙道文化得以神化和提升。使自然山水处处表现为道教神仙世界的“圣显”,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仙气和神奇瑰丽的一面[4]。

巴蜀的仙道文化思想,使李白的诗歌创作独具风格。道教文化中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和“十洲三岛”,不仅为李白诗歌开辟了恣意驰骋的新天地,而且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象[3]。

(三)放下現实失意,选择入道归隐

巴蜀仙道文化中蕴含着无限和自由思想。让李白不再追求世界的礼法,也不再沉迷于短暂的失意当中。因此在李白从高天师受符,正式成为道士的这个时期里,他笑傲王公,道心弥坚,他的高洁操行以及傲岸的性格,不容许自己向权贵折腰,而不能容于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寻仙问道以得到精神寄托[4]。在李白所作的游仙诗中表现最为明确。事实上诗人面对游仙问道是十分清醒的,这不是单纯的喜欢和热爱,而是借此逃避现实世界,抒发内心的情感,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包含在里面。李白意识到仙界与现实二者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李白的游仙诗中,虽然放下现实政治上的失意,追求学仙得道。但伴随着诗人自身的不断成熟,采用游仙诗的题材,已经无法将诗人政坛失意,壮志未酬以及傲岸的精神得以抒发。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表明李白受到古代传说,以及屈原诗歌的影响,诗中描绘的既有万壑千山的景象,也有长安生活的痕迹。通过非凡的想象,将其凝聚呈现出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这几句诗歌中将长安三年时期内心产生的郁闷之情一吐为快。它是整首诗歌的主题内容,表达出诗人李白对名山和仙境的无限向往,同时也是面对权贵的无声抗争。它饱含的是当时社会许多政坛失意,怀才不遇的心声。在王权富贵统治的封建社会,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从诗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李白以神仙的理想世界来抗衡和批判现实世界,更是以反抗政治现实的方式,来表达政坛失意和愤懑之情,使诗歌充满气势奔放,反抗现实的意义[4]。这是一首记梦诗,同时也是一首游仙诗。李白通过记梦,来抒写内心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以及对现实黑暗环境的不满,表达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综上所述,无论是由于生长的故乡还是内心的渴望,巴蜀地区的仙道思想对李白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透过李白的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巴蜀地区的仙道文化底蕴。巴蜀的仙道文化已经融入在李白的内心深处和所作的诗歌当中。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李白作为诗仙在创作的诗歌中,将那种洒脱自由,漫游于山水间的那种豪迈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将巴蜀地区的素材,运用于创作的诗歌当中,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入道隐居为李白政治失意提供精神的栖息地,也逐渐滋养他的仙气和诗情。使得仙道文化思想在李白的诗歌中,在表达情感意境中都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杨雪樱.论蜀中文化对李白诗风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125- 126.

[2]邵恺芯.浅谈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127-128.

[3]任娟.浅谈道教对李白诗歌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7+49.

[4]姜宗强.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以游仙诗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6:36-39.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李白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倒下的那一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