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2016-12-12黄煜青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林徽因战争

摘 要:本文介绍了林徽因所处的战前、战时、战后这三个时间段的不同时代背景,对不同时代下林徽因的诗歌进行了分析。展现出在不同阶段下林徽因的诗歌特点,体现出时代背景在作家身上的烙印以及社会变革给作家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创作;战争;女性作家

一、战争前林徽因生平论述

1.生平简介

一九〇四年六月十日,一个聪慧活泼的小女孩降临在林家,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1]取名徽因。徽因十二岁时,入培华女中读书,这一时代的女子读书并不多见,所以林徽因有机会进入学校读书学习,也为她后来在文学和建筑学上有所成就奠定了基础。十六岁时,其父林长民携其赴欧考察,林父曾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 稗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2]。林父的这一言,使得林徽因能够与之同行欧洲。这样的家长在当时是少有的,巧在林徽因有这样一位思想开明的父亲,父亲的有见地,让林徽因有机会出国旅学开拓视野。

在一九二二年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恋爱并在次年确定婚姻关系。随后,林梁二人一同赴美读书。在一九二八年,两人结婚,婚后居于位于北京的北总布胡同,林徽因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2.作品分析

一九三一年,林徽因开始写作发文。早期林徽因的写作文风轻快,文笔细腻,处处流露少女情怀,有着女性诗人特有的味道。

以林徽因的作品《笑》[3]和《深笑》[4]为例,两首诗题目虽简单,却颇有一种轻松愉悦之感,似初春晓风微拂。题目均与笑有关,也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笑,代表一种较好的精神状态,“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将笑的那一瞬放慢放慢精心刻画,这笑淋漓这笑调皮这笑的从内到外从头到脚。“散乱的”“轻软”“花影”“痒痒的甜蜜”可否有个影子在某个下午慵懒的坐在小院赏花弄草,闲适惬意,一串串笑声探进心间。深笑则更加深了这种状态。“闪着光亮,迸出天真”笑已是艳丽如同露珠,这深笑,可不,还闪光迸出天真呢。“是谁笑成百层塔高耸”“摇上云天”若说《笑》是开心是闲适,那么《深笑》则是喜悦是淋漓。但不管怎么说,两首诗都无疑将徽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那种欢喜抒发地彻彻底底。这时的徽因本就处在花季,用少女最独到的视角描绘着她所想表达的一切,美好,阳光,轻快。这是花季的美丽清闲,也是那时社会环境稳定的促然。旅学欧洲,与梁思成结合,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与此同时她还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文学创作和建筑学。生活的美满和社会的安定,这一切成就了徽因早期写作的轻快细腻。

另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5]中,“娇娃做了娘”一般理解为这是林徽因自身从少女变成了母亲,退却了以前那种爽朗的笑,多了一些母亲的慈善亦或在时间的渲染下平静了许多的心态。“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在战乱的年代,笑和深笑的气息可能是不会再产生的感情。“虽说千万年在她的掌控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这“卑微”亦是徽因内心最深处的感情罢。“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地爱过这伟大的变幻”变化是多端的亦是伟大的,又谁人能晓呢?

二、战时林徽因生平论述

1.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事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他号召国人拼力抵御侵略,勇敢站起来,团结一致。在这一时期战争不断,社会极度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耗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宣告结束。1946年,政协会议召开,各个党派领导人就新的政权的建立展开讨论。本以为天下太平之时,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国共内战顷刻爆发。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京,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从1937年到1949年,是动荡的年代,战争更迭爆发,百姓生活困苦。国共之间几经分裂,关系难以捉摸。在这样的环境中,像林徽因一样的文人们,既难逃战争的折磨,又不得不面对政治关系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2.个人背景

(1)南渡。抗战时期,动乱不安,林徽因一路南渡,磕磕绊绊,从北京开始,途经青岛,济南,徐州,武汉,长沙,云南,最终到达四川李庄,沿途经常要面临战争的侵袭,甚至可能一不留神就丧失了性命。“在日军对长沙的第一次空袭中,我们的住房就几乎被直接击中。炸弹就落在据我们的临时住房十五码的地方……玻璃的门窗、格栅、屋顶、天花板,全都坍了下来,劈头盖脑地砸向我们……”[6]几乎直接,全都坍了下来,劈头盖脑,这是怎样的一种场景。生命随时可能被战争夺去,而她却无法为之挣扎一分一毫。几乎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林徽因拖着孱弱的身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步履维艰,她想要拼力咬牙探开一条前方的路。

辗转奔波到了昆明,昆明组建起了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冯友兰、闻一多、金岳霖等朋友们也都陆续来到了此地,到西南联大任教。1940年,梁思成所供职的营造学社搬迁至四川省南溪县李庄,林徽因由此也跟随至李庄这时的林徽因愈发的虚弱,经常高烧不断,再加上日子的窘迫,林徽因一家可是苦不堪言。谁人能想这个曾经游走于太太客厅的才女竟落到如此地步。尽管如此,林徽因仍没有向生活屈服,这一时期林梁二人一同完成了巨著《中国建筑史》。

(2)北归。1945年,为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1946年7月,林徽因、梁思成全家乘飞机北归。”[7]终于在时隔8年后,又回到了北平。

3.诗歌分析

战争年代,林徽因的作品风格也变化不少。《除夕看花》[8]中将山茶花比作血红般,就连灯笼,都燃烧着点点血,悲壮的色彩凄惨的暗红,这是除夕,战争里的除夕。“记不起旧时的热情”,“月色冻住,河水凌乱”,勾勒出一副残破的样子。“关心的是马蹄平原上辛苦,无响的刻画”。“抖战着千万的忧患,每个心头上牵挂”。伤感萧瑟,除夕已不像除夕,满满记挂着的,是穿着破布衫脸挂着黑泥的战士们在战场奋力拼搏的身影,千愁万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战争的描写,林徽因对个人生活的描述也能反映出她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一天》[9]是林徽因1948年的作品,这时的林徽因已经四十余岁,长期奔波的操劳以及本身身子的虚弱使得林徽因有了一种虚弱的沧桑。“每一个来了,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林徽因百无聊赖,数着小时过日子,静看时光一个接一个调皮的跑去,做做鬼脸,伸手去抓,却无可奈何。“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可林徽因还是孤单的林徽因,她靠在椅子上的落寞的背影,依托着整个孤寂的灵魂。她用诗歌抒发情绪,《恶劣的心绪》[10],题目就直接了当的表达出林徽因的情感,恶劣!“缠住忧愁和烦忧”颇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感,“西北冷风”,“巷尾的垃圾堆”,“霉腐的琐屑”,“残骸”,“陈旧的报纸”,“支离破碎”,给予人强烈的坏情绪,这是林徽因内心深处的宣泄,这是难过的控诉。“生活是什么都还说不上来,摆在眼前的已是这许多渣滓!”愤怒,颓废,心情坏到极点。《忧郁》[11]忧郁是难过,不满,又带着妥协与无奈,这是恶劣的心绪愈来愈膨胀最后炸裂的样子,“面对面,你是这样的绝望,他是这样的无情。”愤怒过后就演变成了绝望与空洞。四首诗歌在多使用灰色调的,暗淡的词汇。这是战争年代的社会,从热血沸腾到愤怒再到绝望,这是战争给予人们的样子,社会死了,刀枪的声音在咆哮。这是战争时代的林徽因,被折磨成蜷在角落的枯叶,她颤抖着,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发出嚓嚓的声响,只可惜呼的一下就被风吹跑。她愤懑,她忧愁,她郁闷,她心痛,她无可奈何。难怪这个时期的作品沧桑萧瑟,战争的撕扯,生活的拮据,病痛的折磨,早已将林徽因拽进灰黑的悬崖。

这个时期的诗歌,与她前期的诗歌对比可谓是千差万别,《笑》《深笑》《恶劣的心绪》《忧郁》首先在题目上就彻底划清界限,前面的欢欣早已荡然无存。内容上更是风格迥异,这个时期林徽因的作品描写战争,生活悲观的味道急剧增加,苦涩不堪。情感上亦悲观了不止一点半点。诗歌反映出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战争年代,病魔缠身,那位猜测着不息变幻的林徽因已经不复存在。

三、战后林徽因生平论述

1.研究重心转移

战后林徽因的文学作品急剧减产,几乎无作品产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与日俱增,在建国以后,她积极参与到国家恢复重建的工作中,还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了建筑学。

2.原因分析

战时的一路奔波以及精神上带来的压力使得林徽因的身子越来越虚弱,病痛折磨着她,她再无花季时拿起笔的自如,也无战时将一把愤懑写在纸里的年轻,文章数量减产。不过,因战后国家的需要以及她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关心,她奔走于建筑领域中,在建筑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四、结语

从一九〇四年的第一声啼哭到一九五五年的安然睡去,林徽因的一生犹如天边的彩虹,美的动人,美的纯粹,却也短的令人心疼。初入学堂,结识挚友,完美婚姻,诗歌创作,战时逃难,致力建筑,是林徽因的五十一年。她的作品初期轻快少女,后期转的悲伤压抑,这是时代对一位作家深深的烙印,这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用自己最独到的视角描摹出的模样。

注释:

[1]张清平.林徽因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第4页

[2]陈学勇.林徽因年表[J].新文学史料.1993,第182页

[3]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2页

[4]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22页

[5]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48页

[6]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227页

[7]张清平.林徽因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第303页

[8]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09页

[9]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27页

[10]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25页

[11]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第130页

参考文献:

[1]白薇.论冰心林徽因诗歌精神的现代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

[2]班业新.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

陈学勇.林徽因年表[J].新文学史料.1993.

林徽因.林徽因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

[3]罗春艳.论林徽因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J].抗战文化研究.2010 .

[4]谢菊.论林徽因创作的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2001.

[5]张清平.林徽因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煜青(1999-1-1),女,汉族,籍贯:陕西省,现就读于陕西省渭南高级中学,高中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林徽因战争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