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发展因素对恶性肿瘤过早死亡长期趋势的影响

2021-10-29陈青华叶春梅张英刘天娥韩荣荣胡永勤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余杭区医疗保险

陈青华,叶春梅,张英,刘天娥,韩荣荣,胡永勤

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科,浙江 杭州 311100

关健词:社会因素;恶性肿瘤;早死概率;长期趋势;肿瘤三级预防

人是生物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健康不仅受生物学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愈趋重要,社会因素可看做是社会致病因子,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类生存和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从传染性疾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2],是引起人群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重大慢性病之一,恶性肿瘤过早死亡是评价地区肿瘤防治水平的重要指标[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控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提出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30%的战略目标[4]。分析肿瘤发病和死亡趋势的动态变化情况不仅对制定肿瘤防治规划和评价防治效果十分重要 ,对肿瘤预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5]。本文利用2010—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参数,采用生态趋势比较的方法着重分析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恶性肿瘤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的影响, 从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恶性肿瘤过早死亡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居民全人群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库。以2010—2019年具有余杭区户籍,死亡证明书根本死因诊断为恶性肿瘤者作为研究对象。户籍人口资料来源于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社会经济GDP、卫生事业投入、医疗保险等数据来自余杭区政府各年度统计年签。

1.2 研究方法

① 采用生态趋势研究的方法,通过长期和连续观察2010—2019年社会经济GDP、卫生事业投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等社会因素改变对恶性肿瘤过早死亡率产生的影响,了解其变动趋势,分析相关联系,提供病因线索。② 医学死亡诊断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6],编码和分类:C00 ~ C97。居民死亡个案资料由各级相关医疗机构出具死亡证明书,并及时实行网络直报,定期开展医院和居民死亡漏报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1.3.1 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及相关分析。

1.3.3 潜在减寿年数(PYLL)=∑(ax×dx),AYLL[8]=PYLL/∑dx,dx为某年龄组死亡人数,ax为某年龄组寿命损失年数,ax=e-(x+0.5),e为预期寿命。

1.3.4 社会经济GDP、卫生事业投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与恶性肿瘤过早死亡率之间的关联,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9],计算相关系数r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1.3.5 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APC=(eβ-1)×100%[10],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计算回归系数β,对β的统计学意义进行t检验。

1.3.6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人口死亡和早死变动趋势情况

2010—2019年期间余杭区因患恶性肿瘤死亡共14 441人,各年度死亡率介于142.22/10万~162.49/10万,年均为152.08/10万,变动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0.05%,P>0.05)。生命损失AYLL介于10.70年~14.74年,呈下降趋势,2019年(10.72年)较2010年(14.74年)绝对下降了4.02年(APC=-3.50%,P<0.05)。10年间共发生30~69岁组恶性肿瘤过早死亡 7 172 例,占总数49.66%,各年度早死概率介于4.88%~7.09%,年均5.69%,2019年早死概率5.01%较2010年6.50%绝对下降了1.49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3.50,P<0.05)。见表1。

表1 2010—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恶性肿瘤死亡和过早死亡变动趋势

2.2 社会因素和恶性肿瘤早死概率的联系

2010—2019年社会经济GDP,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呈明显增长趋势(APC分别为 17.36、19.18、8.42,P<0.05 )。2019年与2010年相比,GDP绝对增长2 195.19亿元,卫生事业投入增长16.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46.12万人。社会经济GDP,卫生事业投入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等参数与恶性肿瘤早死概率呈负相关联系(r值分别为-0.86、-0.83、-0.92,P<0.05)。见表2。

表2 2010—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恶性肿瘤过早死亡和影响因素

3 讨论

近10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经济GDP和卫生事业投入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经济的增长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对地区肿瘤防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2010—2019年期间恶性肿瘤是造成辖区居民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疾病,年度人口总死亡率介于142.22/10万~162.49/10万,约50%病例发生在30~69岁年龄

组,年度过早死亡概率介于4.88%~7.09%,表明恶性肿瘤对社区居民生命危害十分严重,成为地区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积极防制,近10年来余杭区总人口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总体保持平稳,而过早死亡概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北京[11]、上海[12]等经济发达地区变动趋势基本相一致。资料显示,社会经济GDP、卫生事业投入量、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等参数与恶性肿瘤过早死亡概率关系密切,呈负相关联系,表明上述社会因素对恶性肿瘤过早死亡控制有正向作用。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常常用反映社会发展的指标与居民健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社会因素对个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这一环节而产生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的变化,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主要通过缓慢的逐步积累发生作用,其效应发生往往是无形、缓慢而持久的[13]。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需要长期和持久的观察和分析,目前国内文献对肿瘤等疾病发生和死亡采用社会因素作为影响因素的文献报道较少。

社会因素对肿瘤过早死亡控制产生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增长等因素促进了肿瘤三级预防措施整体提高,具体表现在:①一级预防措施方面,人口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明显提升。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高,提高了人口健康素质,卫生知识的普及,居民对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有更深入理解和重视,能够更自觉、更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健康态度和行为来正视和防范疾病风险,促进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逐年递增。②二级预防措施方面,肿瘤的早诊、早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卫生服务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自2009年余杭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社区居民健康体检成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近年来B超、CT等先进仪器检查已作为常规体检项目,随着体检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健康体检作为疾病早期筛查的理念正被广大社区居民接受,自觉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筛查是早期发现肿瘤、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14]。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使肿瘤诊疗技术得到明显进步,高科技医疗仪器如放射、造影、磁共振和近年来出现血清标志物检测等为早期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有效手段。基因、干细胞、靶向、纳米等先进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应用,使肿瘤治疗基本模式的发生了转变,传统的以机体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巨大破坏甚至丧失为代价的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根治性技术”正逐渐向以微创治疗为主的肿瘤多学科综合参与的建设性治疗方向转变[15],微创技术的应用更能够保持患者机体和生理的完整性,降低心理负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过早死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居民有条件、有能力、更愿意选择高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福利。肿瘤的早诊早治工作在降低肿瘤过早死亡方面起着关健性作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将提高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比例列入《“健康上海 2030”规划纲要》评估指标[16]。③三级预防措施方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目前余杭区对肿瘤患者的健康管理主要以肿瘤协会和俱乐部形式开展,主要方法以区属医疗机构为基础搭建平台,广泛吸纳肿瘤患者为会员,开展以康复治疗为目的健康管理工作,通过专业医生授课、同伴教育,交流,鼓励、组织外出参观和旅行等方法,有效地缓解病人对疾病焦虑、恐慌情绪,提高了社会参与活动能力,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命质量,起到了延长生存,降低过早死亡的康复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增长等社会因素促进了地区肿瘤防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恶性肿瘤过早死亡控制产生了积极效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是必然趋势,因此可以坚信2030年恶性肿瘤过早死亡的预期控制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余杭区医疗保险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刊40周年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能喝到几瓶可乐?
多部联合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年第25卷文题索引
余杭区:“523”计划推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