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天麻素和血塞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21-10-29黄纡寰段小林胡小花何伟建黄利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26期
关键词:全血供血基底

黄纡寰 段小林 胡小花 何伟建 黄利民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内科,江西抚州 344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发小脑、大脑半球后部、脑干等局部灌流区功能障碍的病症,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呕吐、恶心、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1-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患者发病与血液高黏度、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关联密切。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国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的身体健康[3-4]。常规西医疗法多通过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代谢、微循环等方式治疗患者,但疗效欠佳[5-6]。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7]。为了探讨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就穴位贴敷联合天麻素和血塞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抚州市中医院内科收治的70 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0~80 岁,平均(54.37±6.28)岁;病程3 个月~6年,平均(2.26±0.79)年。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7例;年龄41~82 岁,平均(54.62±6.49)岁;病程4 个月~7年,平均(2.38±0.84)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8],表现为发作性、体位性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悸、复视等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②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9],辨证为痰瘀互结型,可见头晕、目眩,患者自身或景物旋转、晃动感、头重如裹或伴发恶心、头痛、耳鸣、胸闷、肢体麻木、纳少寐多,或面唇紫黯、精神不振、健忘、苔白腻、舌淡黯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濡滑;③患者年龄40~82 岁;④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就诊前服用过抗眩晕药物者;②药物过敏者;③脑梗死、脑出血、占位性病变、感染等引发的眩晕,或内耳病变、外伤、眼病导致的眩晕者;④严重皮肤病,如疖、疱疹、皮肤有糜烂破溃等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⑥中途退出者;⑦依从性差或主动放弃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天麻素注射液(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CX205-21)0.6 g,配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 次/d;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F812010b2)400 mg,配以5%葡萄糖溶液250 ml,1 次/d。(糖尿病患者使用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的药物组成包括天麻、茯苓、姜半夏、丹参、白术、葛根、川芎、石菖蒲,等比例均匀混合,研磨成细粉,过100 目筛,使用生姜汁调和为稠膏状,制为药饼。取穴:风池、大椎、丰隆、涌泉。将药饼敷贴在上述穴位上,并利用穴位贴敷贴加以固定,贴敷时间4~6 h,1 次/d。治疗期间忌生冷、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贴敷后如有皮疹、水泡、瘙痒等过敏反应时,需即刻停止,对症处理。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和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的平均血液流速(mean blood velocity,Vm)、血液黏度及临床疗效。①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LVA、RVA 和BA 的Vm。②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③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评价疗效。显效:眩晕、呕吐等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可正常生活、工作;有效:眩晕、呕吐等体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从事轻微工作;无效:患者眩晕、呕吐等体征及症状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m 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VA、RVA 和BA 的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 和BA 的Vm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A、RVA 和BA 的V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m 的比较(cm/s,±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m 的比较(cm/s,±s)

组别例数LVARVABA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35 21.57±2.75 31.94±2.24 34.084 0.000 22.29±2.13 35.94±1.49 37.734 0.000 27.46±2.14 36.31±2.16 17.574 0.000 35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20.91±2.04 29.91±1.70 20.472 0.000 1.281 0.205 4.254 0.000 22.14±1.68 33.49±1.42 27.816 0.000 0.311 0.757 4.254 0.000 27.17±1.54 34.11±2.08 19.290 0.000 0.639 0.525 4.331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的比较(mPa·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的比较(mPa·s,±s)

组别例数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35 5.79±0.21 4.48±0.18 36.257 0.000 15.42±1.03 10.83±1.07 22.398 0.000 1.70±0.20 1.31±0.16 14.746 0.000 35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5.73±0.19 5.13±0.22 14.593 0.000 1.310 0.192 13.047 0.000 15.38±1.02 11.67±0.74 23.008 0.000 0.047 0.963 3.795 0.000 1.71±0.12 1.61±0.13 8.094 0.000 0.246 0.807 8.428 0.000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3 讨论

临床中采用西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尽管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容易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疗效。祖国医学中,眩晕以痰浊阻络、脾气虚弱、升降失常者最为常见,脾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当脾气虚弱时则会导致升降失司,影响机体运化功能,致使血液、津液代谢失调,引起痰湿停滞、聚集,脉络瘀滞。而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致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在中医学领域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患者发病与风、瘀、痰、虚有关,治疗应以养肝补肾、降火益气、祛痰通络为治疗理念[11-13]。

临床中椎-基底动脉管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管阻力,当椎-基底动脉狭窄时则会减缓动脉血流速度,增加血管阻力,发生血液流变学变化,减少脑血流量,如遇到转头、疲劳等诱因时,则会进一步降低血流量,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而病情反复发作则会增加患者急性脑血管疾病风险,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中应注重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相关报道显示,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升治疗效果[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A、RVA 和BA 的V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采用的穴位贴敷+天麻素和血塞通疗法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运。

有研究发现,天麻素内含4-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半水合物,经静脉给药后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的失衡问题,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催眠、抗惊厥效果,还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微循环。血塞通内含三七总皂苷,可有效减少血管阻力,积极发挥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改善眩晕病患者病情。而观察组加用的穴位贴敷治疗,药方组成包括天麻、姜半夏、白术等,其中天麻可祛风通络、息风止痉、平肝潜阳,半夏可降逆止呕、化痰燥湿,二者联用可有效止头眩,是治疗眩晕头痛的常用药物,共为君药;白术可燥湿健脾,与天麻、半夏配伍能够有效化痰祛湿,取得较好的止眩功效,为臣药;茯苓为佐药,可健脾渗湿,与白术联合使用能够有效祛痰;川芎、丹参可活血化瘀,石菖蒲可开窍化痰,葛根可舒筋活络,共为使药;诸药联用共奏化湿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的功效。取穴风池可疏风通络、行气活血、醒脑开窍,能够有效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直;大椎可减轻脑供血不足;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在此处贴敷中药可清肾、宁神、醒厥,在头晕、头痛、昏厥、癫证的治疗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丰隆为足阳明经穴,可运脾通腑、化痰降浊,宣脾胃二经气机,具有较好的健脾和胃功效,是治疗痰病的重要穴位,采用穴位贴敷疗法可通过敷贴药物,促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刺激穴位,发挥抗病祛邪、舒经通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的效果,促使药物直达病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

临床中药物贴敷可促使药物经皮肤表层角质层、皮脂腺、毛囊、汗管渗透到血液中,并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达到“沟通表里”“联系上下”的效果,促使药性循经络直达腑脏,调整气机,收获满意疗效[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的疗效更加卓越,安全可靠。分析后可知,穴位贴敷疗法将传统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进行了有机结合,是一种融经络、药物、穴位于一体的复合性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好的优势。使用穴位贴敷治疗患者可将药物贴敷在相关穴位,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予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穴位贴敷联合天麻素和血塞通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血浆黏度,促进血运,对改善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全血供血基底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辣语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