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2021-10-28李应刚
李应刚
摘 要:立德是育心的过程,是将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中,外化到学生行动之中的过程。要育心就必须懂心,优秀的教师善于基于学生心理,利用教育心理学,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質,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学习质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重任。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懂得抓住学生的心理,即便是说教,也要说得巧、教得妙,能够说到学生的心坎里,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学得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教育心理学,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激发好奇心,催生内驱力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对好奇的事物尤为感兴趣,也正是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动机,激励着他们自主探究。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好奇心催生求知欲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好奇是对新奇、刺激事物的反映,“奇”是前提。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必须使教学内容具有奇妙、新鲜、神秘等特点,这样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催生他们的内驱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笔者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趣化学习内容,或挖掘时代素材,或巧设悬疑情境,或融入故事情节,让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新鲜、新奇、有趣。例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时,笔者采用谜语导入:“有一种网,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远方的人近在眼前,能将辽阔的地球变为‘小村庄,这张网是什么?”有趣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呵护自尊心,弘扬个性
自尊心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基础。品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反映一个人的自尊心,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人待人有礼貌,做事情考虑后果,自我约束力强;自尊心弱的人怕被伤害,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与肯定,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赏识。如果学生的自尊心遭到伤害,他们会产生烦恼、怨恨、愤怒等情绪,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对自尊心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多表扬,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放大他们的优点。
自尊心能让学生自强不息,使他们自觉维护人格尊严,积极弘扬个性特长。课堂教学虽然是一种集体教学,但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不能忽视个体教学,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这类学生心理脆弱,教师要深入他们的内心,给予人文关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给他们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弘扬个性,树立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健康看电视》一课时,笔者以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导入:“大家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些什么节目?一般看多长时间?”在谈话时,笔者有意选择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轻松的话题、亲切的交流,让他们放松身心、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也让笔者对学生看电视的情况有了真实的了解。
三、 巧用合群心,协作共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有愿意和群体待在一起的倾向,该现象称为合群心理,如他们习惯依赖父母,喜欢跟伙伴玩游戏、学习等。合群心理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合群心理,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协作共学,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协作共学能把学生集中起来,组合成学习小组,使他们拧成一股绳,释放出更大的力量和智慧,让学习更加高效。
在协作共学中,笔者仍然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没有随意地组建学习小组,而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均衡搭配,同时做到民主集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时,笔者先让小组讨论班规的制定方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协商,共同归纳总结出班规。合作让大家集思广益,协商让班规更加全面合理,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班规的遵守与执行意识。
四、 利用好胜心,竞争比拼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叫作好胜心。好胜心实际上是一种乐于竞争、比拼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好胜心强的学生心理积极、精力旺盛、主动进取。因此,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组织学生进行竞争比拼,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促进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提升。
好胜心用得好,可以成为学习的助推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比比谁上课听讲认真、谁发言踊跃、谁动手能力强、谁想象力丰富,等等。例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笔者组织了一场以“网络游戏的利与弊”为主题的辩论赛,好胜心促使正反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个个思维活跃、踊跃辩说,辩论让学生懂得合理玩游戏的重要性。
五、 基于同理心,移情内省
“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年幼无知,天真善良,他们天生具有同情心,容易催生感情,同情弱小。同情心又称“同理心”,即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主要表现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同理心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同理心指导道德实践。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有效促进学生移情内省,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以激起他们的同理心,通过内省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当前的事实情境中,从而展开换位思考,既理解别人,又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健康看电视》一课时,在教学“眼睛的抗议书”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长时间看电视后,眼睛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眼睛会说话,它会对你说些什么?”等问题,学生经过自我对照、情感迁移与换位思考,与课文中的“小主人亮亮”产生了共鸣,对长时间看电视给眼睛造成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健康看电视的习惯的养成。◆(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