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传承,结成互学共生体
2021-10-28周兴国
周兴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性的重视,“师徒制”开始引入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其通常做法是,学校通过行政力量安排青年教师跟随某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并拜后者为师,从而在两者之间结成“师徒关系”,也有地方称之为“青蓝工程”。青蓝工程成为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借鉴传统的师徒式的教育方式,通过指导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以期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然而,从各地的实践中发现,这种师徒结对式的青蓝工程虽开展多年,却始终存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问题。这至少说明了部分事实,即不少参与师徒结对的教师们并没有从青蓝工程中受益。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青蓝工程培养与发展青年教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考虑到该项工程涉及的主体,本文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青年教师——树立三个意识
第一,敬畏的意识。与师范院校中的教育形式不同,青蓝工程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师徒式的教育形式。青年教师需要意识到,师徒间的教育关系已经不是师生间的技术性知识授受关系,而是师徒间的缄默性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传习关系。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不仅是那些指导教师用语言传达出的内容,也包括指导教师的言行中渗透而来、间接传达的内容。这对青年教师就提出了敬畏指导教师的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徒弟的青年教师要想习得指导教师的真传或“诀窍”,就需要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指导教师。
只有敬畏,青年教师才能以虔诚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能够放下“面子”,虚心向指导教师求教,而指导教师才会更乐意对其进行指导。
第二,“徒弟”的意识。做好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掌握关于教育教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或如人们所说的经验性知识。后者并不直接由书本而来,需要生发于大量的、持续的实践中。如今,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或许会比指导教师高,但青年教师要意识到,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在教育实践知识上优于指导教师们。青年教师还要认识到,个人虽无法迅速亲历各种教育情境、开启丰富教育实践探索、积累起有助于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实践性知识,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适当的方式汲取他人的实践精华。青蓝工程正是借由学校内部的制度设计,为青年教师畅通了获取实践知识的道路。那些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发展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师徒结对一旦获得学校正式的认可,青年教师就需要真正树立起“徒弟”意识,以徒弟的角色来向结对的指导教师学习,把握这个加速个人专业成长、解决实践难题的机会。
第三,“学艺”的意识。如前所述,青年教师在师徒制下的学习,主要学习如何有效地实践或行动,学习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包括备课、上课、观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这是师徒式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青年教师在师徒结对中开展学习的两个重要抓手。实践行动式的学习决定了师徒结对的学习方式,即青年教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思考、领悟、模仿等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察,即观察指导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下是如何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观察学习构成了一面镜子,可以很好地反照自己;思考是将观察到的结果内化,在动手实践之前融入自己的理解,开始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样态;领悟是发现外在教学技巧的背后之理,将实践中的经验、技能与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深思其教育原理,做好这一步有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升华;模仿则是在观察、思考、领悟的基础上,基于对指导教师教学的学习与理解开始进行实践尝试。模仿是重要的学习,但不能停留于表层的模仿,而需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把握生成性课堂,如此才能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不断反思式的“问”和指导教师持续跟进的“答”构成了最直接的交往形式。
指导教师——做到两个“持续”
第一,做到持续学习。指导教师要认识到,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正在不断提高,自己在学历上往往低于青年教师。学历层次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所以指导教师同样需要查缺补漏,向書本求教、向名师学习。另外,尽管指导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未必都能适应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要求。因此,作为师傅的指导教师同样需要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脉搏、与时俱进,否则也难以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时代向指导教师提出不断学习的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教科研范围。同时,指导教师也该放下身段,虚心向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知识,结成教学相长的师徒共同体。
第二,做到持续指导。在师徒结对中,确实存在部分关系“名存实亡”的现象,青年教师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或难题时,指导教师不能给予应有的指导。相反,在需要指导业绩时却向青年教师索取成果。这种错位的现象难免引起青年教师的反感,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教师的师德仍需提升。对于这样不具备“师傅”资格的教师,学校应及时督促其改变,或通过适当的考核机制予以淘汰。指导教师要做到切实、持续地指导,意味着要毫无保留,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密切日常交流、共研教学问题。青年教师是未来学校的主力军,指导教师也曾是满怀教育热情但茫然无措的青年教师。理想的指导教师应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引路人,同时也是他们专业发展的见证人。
学校——探索一个“完善”
青蓝工程主要是在学校行政力量主导下实施,作为管理方的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完善其制度设计。学校在实施青蓝工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师徒结对的意愿、指导过程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例如,在举办签约仪式时,除颁发聘任证书之外,可考虑给予指导教师适当的荣誉。全体教师见证下的拜师学艺仪式,有助于增强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作为师徒的内在自觉,适当的荣誉有利于唤起指导教师的指导热情。再如,对青蓝工程的成效进行考核,也是一个需要去探索和改革的问题。可以窥见现阶段很多学校缺乏对青蓝工程的系统考核,尽管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结对效果,但明确的是学校需要改变考核的方式,从仅注重结果性考核到更注重过程性考核,避免孤立地来考核“徒弟”或“师傅”,以此引导建立教师发展共生体。
概言之,青蓝工程在实践中应多主体合力、多举措并进,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使师徒结对取得实效,形成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共生体,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乃至整个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