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2021-10-28冰,冯

大医生 2021年13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室

谢 冰,冯 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 221006)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主要由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损伤,最终导致患者心室泵血功能降低,该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乏力、下肢水肿、体液潴留等。慢性心力衰竭为进展性疾病,需给予长期管理性治疗,目前国内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多以药物治疗来稳定病情发展,其中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有效减轻心脏功能损伤,但长期服用可能造成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升高,安全性较差[1-2]。沙库巴曲缬沙坦主要作用于患者的脑啡肽酶和肾素 - 血管紧张素双重系统,可有效保护心血管,并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室肥厚,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生长转化因子 -15(GDF-15)、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sST-2)、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1例、9例;年龄43~80岁,平均(63.24±4.57)岁;体质量指数(BMI)20~24 kg/m2,平均(22.41± 0.62)kg/m2。治疗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2、8例;年龄45~81岁,平均(64.24±4.63)岁;BMI 19~23 kg/m2, 平均(22.42±0.59)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新编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上)》[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心脏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者;无认知功能异常者;依从性良好,可以配合研究者等。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反应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入院后患者均接受洋地黄类与硝酸酯类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014,规格:80 mg/片),80 mg/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注册证号H20170363,规格:以沙库巴曲缬沙坦计100 mg/片(沙库巴曲49 mg/缬沙坦51 mg)],10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依据《心血管内科诊疗常规》[5]评估标准判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气促、乏力、水肿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心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③分别于治疗前后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5 mL,以2 5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DF-15、sST-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NT-proBNP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以[例(%)]、(±s)表示,分别行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心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组别 例数LVEF(%) LVES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32.48±8.80 50.34±3.47* 62.22±10.64 55.32±3.39*治疗组 20 33.40±8.30 56.37±6.37* 61.74±7.54 50.32±3.23*t值 0.340 3.718 0.165 4.775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LVEDD(mm)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65.34±3.92 60.01±3.13*治疗组 20 65.76±3.88 55.79±3.28*t值 0.341 4.163 P值 >0.05 <0.05

2.3 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DF-15、 NT-proBNP、sST-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血清GDF-15、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ST-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s, pg/mL)

表3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s, pg/mL)

注:与治疗前比,*P<0.05。GDF-15:生长转化因子-15;NT-proBNP: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sST-2: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

组别 例数GDF-15 NT-proBN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1 015.24±342.57 752.43±303.24* 4 151.62±576.31 3 764.52±165.31*治疗组 20 1 110.41±270.59 569.24±232.41* 4 149.27±285.36 3 129.47±156.03*t值 0.975 2.144 0.016 12.494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sST-2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80.23±9.45 69.78±8.54*治疗组 20 75.48±10.12 64.21±10.24*t值 1.534 1.868 P值 >0.05 >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因此,临床应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与纠正严重、致命性血流动力学紊乱治疗为主,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缬沙坦被认为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用药,其主要使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封闭,从而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血浆浓度,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保护患者心脏不被进一步损害,但长期使用会弱化药物的作用效果,降低治疗 效果[6]。

LVESD、LVEDD及LVEF指标是判断机体心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心肌细胞的内部结构与心肌收缩、舒张能力。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全球首例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一方面可抑制脑啡肽酶水平,起到舒张血管、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轻心脏负荷,减缓心室重构进程[7-8]。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经过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治疗后发现,其临床总有效率、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LVESD、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血清GDF-15是机体炎性因子升高时自分泌的细胞保护因子,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随着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呈急剧上升趋势;血清NT-proBNP可转化为脑钠肽,是临床常用的筛查指标;而血清sST-2可抑制白细胞介素 -33与跨模型ST2的信号通路,从而引起免疫功能失衡,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加速心室重构,促进疾病进展[9-10]。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达到排钠、利尿、降低机体醛固醇释放、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且可抑制脑啡肽酶,减少脑钠肽降解,从而对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起到拮抗作用,达到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心室重构的目的,进而延缓病情发展[11-12]。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DF-15、NT-proBNP显著降低,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学指标水平,抑制心室重构,与文和等[13]研究结果 一致。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抑制心室重构,延缓病情进展,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室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