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信息化投入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吗?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1-10-28汪方军

关键词:盈余管理层权力

舒 伟 曹 晶 曹 健 汪方军

(1.西安财经大学 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2.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3.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一、引言

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6-10-9)[2021-1-1]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011/c117092-28768107.html.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将信息化和智能化上升到了国家竞争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将“信息化”列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家发展和现代企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信息化应用环境改善,企业通过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在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投入回报规律存在一定的不同。[2]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新动能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问题。

在资本市场层面,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对实现国家战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出于成本与效率等因素的考虑,许多企业对是否采纳创新信息技术持有质疑态度,我国企业甚至一度出现“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并没有发现信息化投入能够为企业绩效带来明显的提升,而且对如何发挥信息化投入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疑惑。不仅仅在实务界有如此争议,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信息化投入能否提升企业生产率、提高企业绩效、促进创新也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3-5]随着企业信息化投入的提升,如何在企业微观层面,提高信息化投入的效率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直以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现有文献主要从公司特征、高管特征及公司内部治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公司特征方面,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较大,其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更低,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6]在高管特征方面,CEO的海外经历[7]、CEO组织认同[8]、CEO任期[9]等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在内部治理方面,研究发现高管变更[10]、关联方交易[11]、管理层激励[12]等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为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性。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提升协调能力,改善监督效率[13],同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将更加透明,另一方面将使高管失去信息垄断优势[14],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然而,目前却鲜见文献对企业信息化投入和盈余管理展开相关研究。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投入是否有助于降低企业盈余管理仍是一个值得检验的重要话题。

鉴于此,本文以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探究在不同情境下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信息化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2)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进行分组检验,发现与国有控股企业相比,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显著;(3)按照管理层权力进行分组检验,发现与管理层权力较大的企业相比,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在管理层权力较小的企业中更显著,表明管理层权力过大会降低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4)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在企业信息化投入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企业信息化投入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此外,信息化投入抑制盈余管理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员工人力资本,即员工受教育程度和员工技术水平越高,越能够显著促进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本文丰富了企业信息化投入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现有关于信息化投入经济后果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本文从微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角度扩充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信息化投入经济后果的认识。第二,本文丰富了盈余管理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为如何降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第三,本文为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投入的效果提供了来自最大新兴市场的经验证据,有助于为我国实现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提供思路和保障;同时,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进一步分析,第六部分为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从理论上解释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和所用者掌握的信息有所差异,企业经营者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倾向于利用其优势来谋取利益,信息不对称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难以对企业应计项目调整和会计政策变更加以正确判断,企业会通过操纵会计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来增加股票价值[15]、缓解融资约束[16]。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者和所有者所处地位不同,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所有者不能实时观察到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过程,只能通过企业利润表中的相关数字对经营者进行评价,为了激励经营者最大程度创造财富,所有者还会制定薪酬激励制度,进而增加代理成本,经营者会为了自身利益,忽视股东及债权人利益来操纵盈余,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信息化投入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代理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盈余管理。一方面,信息化投入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09号(SAS NO.109)指出:“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组织一致的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实体监控活动的效果,并通过在应用数据库和运营系统中实施安全控制以实现有效的权责分离。”在原有日常运营管理系统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相互分离的,企业信息来源于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综合,信息技术的使用把三者合而为一,即业财融合,实现信息共享,进而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在市场上的高效流通,减少了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优势,进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投入能够减少代理成本。在信息化系统中,任何人的不良行为都会被记录,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保持记录的永久性、完整性和不可更改性,所以信息化建设大大增加社会公众的违约成本,从而提升个人信用水平。根据管理控制论,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流程,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反馈的方式,信息化建设将替代手工操作,降低因人为控制失效带来的风险,提高信息处理、反馈与响应的速度,能够有效做到实时观测经营者管理过程信息,为降低代理成本提供潜在帮助。[17]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化投入与企业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即信息化投入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

不论是国有控股企业还是非国有控股企业,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得监督更便捷、更透明,能够在很大程度减少由于盈余管理活动造成的舞弊行为。但由于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性质、地位及经营目标不尽相同,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动机也有所不同。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据主体地位,包括“十四五”规划、“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内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要加快国有控股企业信息化建设。然而一些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信息化建设工作过于形式。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国有控股企业可能会仅仅出于满足合规的要求,而并未在实质上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相较之下,我国非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着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窄以及资源投入有限等问题。为了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非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能力,非国有控股企业试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升企业经营效率,进而更好地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因此,非国有控股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能会不同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形式化,其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从自身角度考虑,为了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开展业务,利用信息化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因此,相较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说,非国有控股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可能会更加有效。

此外,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拥有不同的经营目标。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说,除了利润最大化以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是其追求的一个重要经营目标。而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来说,其经营目标往往都是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职业经理人在完成其经营目标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为其自身谋取利益,而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说,这样的动机相对较少。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相较于国有控股企业,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间的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显著。

基于代理理论,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管理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股东利益;由于信息不对称,掌握经营权的管理层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此,管理层有动机对企业盈余进行操纵。随着管理层权力的增大,这种代理问题会越发显著,会做出倾向于自身利益的决策[18],且管理层会倾向利用盈余操纵获取绩效薪酬[19];当管理层的权力较大时,还可能利用其权力向相关人员施加压力,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总体来说,管理层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引发对会计盈余的操纵。

在前述讨论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从理论上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然而当管理层权力越大时,其越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操纵盈余,管理层可能运用权力去降低信息化的投入情况或实施效果,凌驾于信息化流程之上,达到操纵盈余的效果,进而谋取自身的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H3:管理层权力过大会抑制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我国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ST公司,同时剔除了存在缺失值的样本,最终得到13 801个样本。为排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模型中的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的缩尾处理,信息化投入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

信息化投入(ITS)。由于信息化投入的公开数据非常有限,通常用其他替代指标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投入。本文借鉴刘飞和田高良[20]、Ho et al.[21]及李治堂和吴贵生[4]的研究,采用硬件资本和软件资本的总和取对数衡量企业信息化投入,其中硬件资本用企业电子设备、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的期末净值表示,软件资本用软件资产的期末净值表示。

2.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DA)。为了避免单一应计模型导致计量上的不足,本文使用修正琼斯模型[22]、非线性模型[23]和DD模型[24]3种方法计算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3.控制变量

借鉴薄仙慧和吴联生的研究[25],本文主要控制以下变量:公司规模(SIZE)、实际控制人性质(SOE)、公司成长性(GROWTH)、事务所规模(BIG4)、董事会规模(BOARD)、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ZH)、企业年龄(AGE)、审计意见类型(OPIN)、是否亏损(LOSS)、董事会独立董事比例(PINDEPEN),同时还控制了行业(INDUSTRY)和年份(YEAR)两个虚拟变量。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4.模型构建

为检验信息化投入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我们构建模型(4)进行检验,并预期α1为负,即信息化投入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

DA=α0+α1ITS+α2SIZE+α3SOE+α4GROWTH+α5BIG4+α6BOARD+α7ROA+α8LEV+α9ZH+α10AGE+α11OPIN+α12DUAL+α13LOSS+α14PINDEPEN+∑YEAR+∑INDUSTRY+ξ

(4)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 Panel A为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使用修正琼斯模型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DA1)平均值为0.079 9,中位数为0.05,最大值为2.142 5,最小值为0,用非线性模型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DA2)平均值为0.043 2,最大值为0.543 4,最小值为0,用DD模型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DA3)平均值为0.107 5,最大值为5.844 1,最小值为0,说明样本之间盈余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化投入(ITS)的平均值为12.184 5,最大值为22.213,最小值为6.909 1,说明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存在较大差异。控制变量结果与现有文献基本一致。在表2 Panel B中,将样本按照信息化投入(ITS)的中位数分成信息化投入高组和信息化投入低组进行均值检验,我们发现,在信息化投入高组中,由三个模型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值(DA1,DA2,DA3)均显著低于信息化投入低组,为验证假设1提供了初步证据。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检验和预期结果一致,信息化投入(ITS)与修正琼斯模型(DA1)、非线性模型(DA2)和DD模型(DA3)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均显著负相关;同时企业规模(SIZE)、实际控制人性质(SOE)、事务所规模(BIG4)、董事会规模(BOARD)、资产收益率(ROA)、审计意见类型(OPIN)与盈余管理程度(DA)显著负相关;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两职合一(DUAL)及是否亏损(LOSS)与盈余管理程度(DA)显著正相关。以上控制变量结果与以往文献结果类似。(2)限于篇幅,未报告结果。

(三)多元回归分析

1.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

表3第(1)-(3)列中的因变量分别为修正琼斯模型(DA1)、非线性模型(DA2)和DD模型(DA3)计算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结果显示,在3个模型中信息化投入(ITS)均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信息化投入越高,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控制变量结果与现有文献基本一致。

表3 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

续表

2.信息化投入、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

表3表明,信息化投入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我们进一步检验在不同实际控制人性质的企业中,以上关系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依据实际控制人性质的不同,本文将样本分为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表4第(1)、(3)、(5)列为非国有控股企业样本,结果显示信息化投入(ITS)能够显著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第(2)、(4)、(6)列为国有控股企业样本,结果显示,信息化投入(ITS)对盈余管理水平基本无影响,只有在修正琼斯模型计算的指标(DA1)中,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水平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存在,研究结果支持H2。

表4 信息化投入、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

3.信息化投入、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

信息化作用的发挥是否受到管理层权力的制约?本文进一步研究管理层权力是否会影响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参考权小锋等[19]和周美华等[26]的研究,选择以下8个方面进行主成分分析合成管理层权力综合指标:(1)两职合一(DUAL),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为同一人,是取1,否取0;(2)董事会规模(BOARD),取董事会的人数;(3)内部董事比例(INPIN),取1减去独立董事比例(PINDEPEN),该值越大,表明董事会的监督效力越弱,管理层权力越大;(4)CEO任期(TEMURE),取CEO在职年份与上任年份之差;(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Z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代理问题越突出,管理层权力越大,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值;(6)管理层持股比例(MNANGEZH),取管理层持股总数占总股数比例;(7)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取前十大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数比例;(8)股权集中度(SHRCR),取前五大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数比例。以上8个指标从不同层面体现管理层权力,本文在上述8个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合成一个管理层权力综合指标(POWER),该指标越大,表明管理层权力越大。依据管理层权力大小中位数,将样本分为管理层权力大和管理层权力小两组,由表5第(2)、(4)列结果可以看出,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管理层权力小的样本中显著,而在管理层权力大的样本中则不显著。这表明,管理层权力过大会抑制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H3。

表5 信息化投入、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

五、进一步分析

(一)信息化投入影响盈余管理水平路径研究

如前所述,信息化投入能够降低企业操纵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信息化投入影响盈余管理的路径是什么?我国自2008年和2010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下降[27],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信息化投入是否会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我们采用层次回归法构建模型(5)和模型(6)来检验信息化投入、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IC=β0+β1ITS+β2SIZE+β3SOE+β4GROWTH+β5BIG4+β6BOARD+β7ROA+β8LEV+β9ZH+β10AGE+β11OPIN+β12DUAL+β13LOSS+β14PINDEPEN+∑YEAR+∑INDUSTRY+ξ

(5)

DA=γ0+γ1ITS+γ2IC+γ3SIZE+γ4SOE+γ5GROWTH+γ6BIG4+γ7BOARD+γ8ROA+γ9LEV+γ10ZH+γ11AGE+γ12OPIN+γ13DUAL+γ14LOSS+γ15PINDEPEN+∑YEAR+∑INDUSTRY+ξ

(6)

模型(5)验证信息化投入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借鉴周美华等[61]的研究,我们采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IC),该指数越高代表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内部控制质量的数据来自迪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数据库。模型(6)进一步验证内部控制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即内部控制是信息化投入影响盈余管理的中介变量。

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结果见表6。表6的第(1)列是信息化投入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ITS的系数为0.125 6(P<0.01),说明信息化投入能够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第(2)-(4)列是加入内部控制质量后,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分别用修正琼斯模型(DA1)、非线性模型(DA2)和DD模型(DA3)计算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三个模型中内部控制(IC)的系数均为负,除了第(2)列中使用修正琼斯模型计算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作为因变量时内部控制(IC)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两个模型中的IC系数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内部控制在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信息化投入通过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

表6 信息化投入、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二)人力资本对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分析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挥依赖于知识与技术,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完成产业升级的关键。[1]因此,我们进一步检验人力资本是否会影响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7)和模型(8)进行检验。

DA=α0+α1ITS+α2EDU+α3ITS*EDU+α4SIZE+α5SOE+α6GROWTH+α7BIG4+α8BOARD+α9ROA+α10LEV+α11ZH+α12AGE+α13OPIN+α14DUAL+α15LOSS+α16PINDEPEN+∑YEAR+∑INDUSTRY+ξ

(7)

DA=β0+β1ITS+β2TEC+β3ITS*TEC+β4SIZE+β5SOE+β6GROWTH+β7BIG4+β8BOARD+β9ROA+β10LEV+β11ZH+β12AGE+β13OPIN+β14DUAL+β15LOSS+β16PINDEPEN+∑YEAR+∑INDUSTRY+ξ

(8)

人力资本主要从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两方面衡量,借鉴王钰和祝继高[28]的研究,员工知识水平用员工受教育程度(EDU)衡量,受教育程度等于本科以上员工数除以员工总数。借鉴王莉娜和张国平[5]的研究,员工技术水平用技术人员占比(TEC)来衡量,即员工技术水平等于技术人员数除以员工总人数,员工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模型(7)检验了员工受教育程度(EDU)对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系数α3反映了员工受教育程度与信息化投入交互项(ITS×EDU)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若α3显著为负,则表明员工受教育程度能够促进信息化投入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模型(8)检验了员工技术水平(TEC)对信息化投入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系数β3反映了员工技术水平与信息化交互项(ITS×TEC)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若β3显著为负,则表明员工技术水平能够促进信息化投入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

模型(7)和模型(8)的回归结果见表7。第(1)-(3)列、第(4)-(6)列分别为用修正琼斯模型(DA1)、非线性模型(DA2)和DD模型(DA3)计算得出盈余管理水平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第(1)-(3)列是员工受教育程度(EDU)对信息化投入和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信息化投入与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交互项(ITS×EDU)系数均显著为负,除了使用非线性模型计算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作为因变量时的交互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外,其余两个模型中的交互项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第(4)-(6)列是员工的技术水平(TEC)对信息化投入和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信息化投入与员工技术水平的交互项(ITS×TEC)均为负,除了第(5)列中使用非线性模型计算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DA2)作为因变量时交互项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两个模型中的IC系数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员工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能够显著促进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即信息化投入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表7 信息化投入、人力资本与盈余管理

六、稳健性检验

为使结论更加可靠,本文做了如下稳健性检验(3)限于篇幅,未报告结果。:

1.控制高管背景特征

高阶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特征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如:当审计委员会成员拥有IT专长时,能够有效识别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财务报表重述和重大内部控制缺陷[29]。因此,我们预期当高管和董事会成员具有IT背景时,越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我们进一步控制高管IT背景(IT_mtmt)和董事会成员IT背景(IT_mtb),借鉴Ashraf等[29]的研究,高管IT背景(IT_mtmt)通过具有IT背景经历的高管人数占总高管人数的比例来衡量,董事会成员IT背景(IT_mtb)通过具有IT背景经历的董事会成员数量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来衡量,结果表明在控制高管和董事会人员IT背景后我们的主要结论依然稳健。

2.信息化投入滞后一期

本年投入的信息化建设可能并不能立刻在本年发挥作用,本文使用滞后一期信息化投入(L.ITS)重新对假设1—假设3进行检验,结果并未发生实质改变,即信息化投入能够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和管理层权力较小的样本中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七、结论与启示

本文使用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信息化投入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相比于国有控股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更加显著,管理层权力过大会抑制信息化投入的治理作用,即当管理层权力较小时,信息化投入才能降低企业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投入影响盈余管理的路径发现,信息化投入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即内部控制在信息化投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信息化投入发挥治理作用还依赖于员工人力资本,即员工受教育程度和员工技术水平越能够显著促进信息化投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1)在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大支持信息化发展力度,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对非国有控股企业盈余操纵的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本文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权力过大会抑制信息化投入发挥治理作用,进一步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对管理层权力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制约。(2)在企业层面,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建设,不仅要充分吸收具有IT背景的员工,还要增强对员工的IT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由于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数据并非强制披露,本文对信息化投入的衡量参照了刘飞和田高良[20]、Ho et al.[21]及李治堂和吴贵生[4]的方法,可能仍然会存在一些度量偏差,这也是本文的局限之处,建议未来学者可以通过搜集更加全面、更多维度的信息化投入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未来研究应顺应信息化实践发展趋势,将信息化置身于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中进行。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层权力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