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究

2021-10-27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情境

刘 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思政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学科,它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和体验性很强的课程。时下,部分思政课堂成为了仅仅是道德说教的平台,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过程机械呆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心中产生了“道理懂点,懂得不透,懂也不愿去做”的症结。情感对高校学生的德和智之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倘若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一些道德知识和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政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激活学生的情感、增加他们的体验,才能驱动他们的学习引擎,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一、情感体验教学的内涵考究

(一)情感体验教学的涵义

有些学者认为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有些学者提出,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本文赞同“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观点。

情感和情境这二者是不同概念,但又紧密联系的。“情感,亦称感情。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1]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情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不时地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离不开具体、形象、丰富、可感的情境创设。

情感教学与情境教学尽管涵义大同小异,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人的内心,后者侧重于外在环境。“纯相关体验只是附带地选择基础,结果是所提到的内容取代已给出的、且相当完善地给出的、但地位尚未确定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意识到哪些是基础。”[2]体验是人们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新知识和体悟真情实感的一种活动。情感体验指人们身临其境,在满足了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同时孕育一种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情感体验教学与体验教学有所区别。体检教学外延更宽泛,而情感体验教学始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正如我们的身体在变化一样,我们心灵的情感也在继续不断地变化。”[3]情感体验教学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前提,让学生体验,体验之后,终归回到情感之升华维度,升华后之情感深深地影响学生,它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之“意义情感”。此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为途径、以学生体验为支撑、以升华情感为目标,它消解了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政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之要求。以下三个方面是此教学模式的应有之义:其一,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在积极的氛围中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其二,此模式作为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教学模式,在情境的创设与实施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其三,对于情感体验教学,教师与学生通过体验各种活动,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师生关系。

(二)情感体验教学的特点

一是突出情感性。情境是建构意义的前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学习,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凝结了自身的“意义情感”。

二是突出体验性。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辩论进程中得到的一种主观感受,且蕴含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建构新的知识。

三是突出主体性。洛克认为:“道德教育能激励和生产人格主体。”[4]情感体验教学内涵于道德教育,教师以多样化的学生为基础而创设的情境,使任何一个学生都得到体验,从而内化为自我认知和外化为具体行动,这凸显了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四是突出开放性和平等性。情感体验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师通过创设祥和、民主的氛围,使任何一个学生皆有表达自己观点的发言权,师生、生生人格平等。

二、情感体验教学与高校思政课的逻辑关联

情感体验教学离不开情感化、体验化、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方面的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中的大多数离不开教学的情感化、体验化、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5]我们认为,立德树人离不开情感体验教学,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因而,情感体验教学与高校思政课有着水乳交融的逻辑关联。情感体验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是拓展情感体验教学领域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的情感体验教学应当走情感化、体验化、协同化道路。情感体验教学的高校思政课内含了以情促知的课堂思政模式和知情行并重的课外思政模式,前者包含情感资源拓展、情感教学内容、科研教学互哺、情感路径创新四个方面,后者包含情感资源利用、情感实践体验、产学研企协同三个方面,二者合力孕育高校学生积极情感、提升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如图1 所示)。

图1 情感体验教学高校思政课燃情育魂体系理想示意图

三、情感体验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政课中的实然问题及应然原则

(一)情感体验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政课中的实然问题

高校思政课情感体验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和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基石,在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驱动学生的学习引擎。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可以培育的,因为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进大学之前,一直在接触思政课,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政课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学而生腻的印象。据某高校问卷调查,高校在校生2300 人中,对思政课有较高情感认同的大学生有538 人,占比23.39%,自觉学习思政课普及率偏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学习情感体验。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诸多专家设计出来的,教师“照本宣科”有其合理性,但这种遵循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开放性教学,导致教学系统互动性不足。在封闭式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的“一言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崩塌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双向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烟消云散,教师的主导性土崩瓦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目标,极少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把这个目标摆成了“纯形式”,并没有把它落到实处,甚至还借思政课这个平台恶意扭曲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情何以堪”。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高、精、尖”更是“俯首仰望”。部分高校思政课在情感体验教学的精准导航层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征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功能,但是“众口难调”成了教师如此教学设计的必然结果,教学供给和学习需求呈现“犬牙交错”之态,并没有达到情感体验教学的良好效果。进而言之,情感体验教学的推进主要以学生之情感状态为轴心而展开的,教学之过程性是变动的,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也是变动的,这样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兴奋点变化不定,自然延长了学生的体验和理解的时间,使效率教学价值折损。

(二)情感体验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然原则

1.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开放互动性原则

开放性是情感体验教学的基本特点。从人学视角而言,人是开放性的存在,这从实质中规定了情感体验教学应当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只有开放才能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去体验。教师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是情感体验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前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生成情感体验教学的重要保障,它们能让学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体验教学是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的互动中形成的。这里的互动不但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包含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诸类活动。在情感体验教学中,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和合作性意义的建构。互动不但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新的知识、能力和生命动态萌生的过程。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努力与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互动。对于学生来讲,互动能够彰显个性,激活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来说,互动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单向度过程,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过程。

2.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目标导航性原则

“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6]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上课的“高、精、尖”。“高”指高点定位(政治站位高、目标要求高、资源投入高),“精”指精准发力(内容精当、对象精准、过程精细),“尖”指尖端突破(技术尖端、眼光尖锐、创新尖兵)。情感体验教学凸显鲜明的问题意识,彰显透彻的理论分析,做好典型的案例支撑,把控有效的思想引领,能使高校思政课的“高”(站位高远,突出政治性)、“精”(内容精准,强调针对性)、“尖”(技术尖端,讲究时尚性)的目标落到实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应以鲜亮的思想底色保障思政‘金课’的成色;以鲜明的育人底线框定思政‘金课’的航线。”[7]情感体验教学的导航性原则要求教师要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选择有益于实现教学航标的情感体验教学资源。对有益于教学航标达成的情感体验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展开相应的教学对话和互动,使教学航标的形成水到渠成。相反,对教学航标形成无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快速地、恰当地处理,不要浪费时间,应将学生及时地引回到“正道”上。

3.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二维双适性原则

二维双适性原则包含适时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两个维度。适时指导适合时宜,时间上恰到好处。适时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握好促进情感体验融入课堂教学的大好时机。提早把情感体验资源融入课堂有牵强附会之嫌,滞后的融入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适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教学节奏,及时抓住契机,恰当把握资源的课堂融入时间点。学生的思想五花八门,这会不时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包含有用的情感体验教学资源,但也有可能丝毫无用。此时,教师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恰当、适度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倘若教师对这些问题没有适度地处理,不但会浪费教学时间,更容易偏离教学航标,惜指失掌。

四、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

情感体验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要执行如下两个程序。一是创设情理交融的教学课堂氛围;二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理交融的教学课堂氛围应用六个子程序(见图2)

图2 “情感体验”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创设情境(结合高校思政课的特点,运用情感教学资源要恰当),激活情感体验程序。教师在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时,以生活为基础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所创设之情境中,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开释情感,在情感开释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以此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大门。教师应当体验学生情感,倾注情感于学生心中,突破和学生之间之心理间隔,和学生做好有效沟通。还要以最佳的心境勾勒课堂的情感色彩,以饱满的精神营造课堂的体验氛围,构建友谊型师生关系。

二是提出问题(结合高校学生心理特征与知识层次),步入情感体验程序。在情感体验教学进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质疑,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所学知识,取得情感体验之真正良效。“问题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刷新。其刷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着手,以问题导引教学,着眼实效性,增强针对性;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情感体验,以问题链导引教学,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唤醒学生的学习理智,辅佐学生的学习情感,澄清困惑。

三是独立探究,亲历情感体验程序。学生学习知识是独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独立探究能使学生亲历并培养情感,它作为情感体验教学的重要步骤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不是机械化、逻辑化的“已知”“未知”“答案”模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情景,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要得出它的答案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情感、增加更深的体验。

四是互动合作,培养情感体验程序。“‘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8]我们认为,互助法则不但是人类的进化法则,也是促进人类思维创新之高校思政课情感体验教学模式进化的重要法则。合作探究是情感体验教学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通常是以小组为活动方式,按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合作探究问题并最终达到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例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们的地球”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互动合作的形式盘活课堂氛围,教师教导学生应当怎样去做,结合课堂讨论和互动合作的情况,引导学生领会同学之间之真挚情感。

五是学生辩论,升华情感体验程序。辩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师生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例如,《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这一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施情感体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辩论主题让学生辩论,例如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会就他们各自的直接间接经验外化为各自的辩论理由,最后教师做出正确评价,学生在体验中抒发了他们的情感,在教师的评价中真正理解了书本的知识点。

六是正确评价(注重师生的情感沟通),鞭策情感体验程序。正确的情感体验教学评价,是领航情感体验教学科学发展、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之重要抓手。教师以情感呈现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表扬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这样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受教师厚爱之情感体验,从而激活其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的互评与自评,也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升其自我评判能力、增强自主意识。“象征性评价就是一种将以后要出现的各种奖赏即时化和具体化的强化形式,这种强化一般在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以某种奖赏物的形式出现。”[9]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运用象征性评价也能起到强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应用三个子程序(见图3)。

图3 “情感体验”课外实践活动环节设计

一是寻找身边榜样。“德育元素的挖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10]榜样教育能有效挖掘德育元素,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榜样能使人们充满正能量,使自己卓尔不凡。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不但不应当淡薄对榜样的理解,反而还要强化对它的领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应当每年组织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让高校学生通过每一个道德模范故事,使道德情感得到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某高校举办以“寻找身边榜样凝聚前行力量”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凝聚力,是课外思政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是请一些社会上道德楷模来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并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一些荣辱是非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认识是非曲直,弘扬正义,鞭达邪恶。“那么人就其天性而言在道德上是善还是恶呢?都不是,因为就天性而言,他还完全不是一个道德性的存在,……他只能通过德性,通过自我强制变成在道德上是善的。”[11]我们认为,通过道德楷模给学生做讲座,是发挥外因激活内因的作用,道德楷模“随风潜入夜”会驱动学生道德上的自我强制,是强化情感体验的“中坚力量”。

三是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教学方法也要依照自然的‘秩序’”[12]我们认为,教学要依照自然的“秩序”就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诸类公益活动。例如开展“心连心”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吃苦耐劳,磨练自身意志,培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生价值等。让学生在调查中增强情感体验,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理解的深度。

总之,不管是创设情理交融的教学课堂氛围,还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就是把情感体验作为贯通始末的红线,从学生已有经验和自带情感出发,去体验理论学习的精髓,然后返回情感之精炼和升华。精炼和升华之后的情感己非原初意义之“感性情感”,而是对思政课功能和情愫具有统合意义之“意义情感”,这样的情感目标才契合高校思政课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情境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政课“需求侧”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