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1-10-24林金菊

高考·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

林金菊

摘 要: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挖教学素材,激发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材是进行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依据课标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优质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魅力的感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中外历史纲要“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一课为例,教材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三个方面,多角度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本课含有丰富的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三个子目,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前两个子目着眼于国内,第三个子目着眼于国际。三个子目立体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做了详细介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数据和图片等素材,并对相关的成就进行动态化的展示,诸如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境FAST(天眼)等科技成就,让学生油然产生对祖国的敬佩之情,他们因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国家,顿时让学生心情激动起来,在这种震撼的氛围中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成就的取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胜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政治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体会到国家越来越强大,民族越来越兴旺,人民越来越幸福。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归纳“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切实感受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

二、解析名人事迹,感悟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名人及事迹,教师可结合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筛选素材,提炼主旨,融入课堂[4],对历史名人事迹进行深入解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名人的境遇与选择,感悟他们厚重的家国情怀,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对历史名人的典型事迹和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介绍和深入解析,引导学生从中深刻感受历史名人的人格魅力,体会历史名人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品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践行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树立起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例如:在“辛亥革命”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引用相关史料对历史名人孙中山的事迹进行解析,通过对孙中创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建立同盟会等革命活动和其三民主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史实的学习,感悟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回顾其一生,孙中山一生从救病到救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揖美到联俄的“三次转身”,都在为民主革命事业筹谋、奔波和奋斗[5]。依托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三次转身”原因进行分析,学习孙中山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认识其身体力行践行爱国救国的探索与追求,感悟其贯穿人生始终的厚重家国情怀[6]。情境再现孙中山为宣传国民大革命服兵北上,在弥留之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场景,学习其“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感悟其为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整合图片、史料、音频等各种资源,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情境,通过展现饱含家国情怀的视频、影像、纪录片等,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与历史的对话,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学习“抗日战争”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抗战图片、视频、纪录片等营造家国情怀氛围,将民族的抗战精神以及奋勇抗战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采取声色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感受到何谓真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其深刻了解到国家荣辱和个人荣辱紧密相连,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真正的家国情怀在学生心里扎根。在讲述日军的侵华暴行时,可以巧用多媒体展示:日军的疯狂扫荡、日军轰炸重庆、日本军官杀人比赛、日军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等图片,直观感受日军侵华的血腥、残暴,认识祖国强大的重要性,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历史虽已远去,但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留给人们的教训与启示却是深刻的。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并创设情境: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大肆美化侵略战争,歪曲侵华历史,竭力掩盖真相,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日本侵华,罪恶累累,铁证如山,正如习近平總书记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所说:“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历史是无法篡改的,日本侵略中国是铁的事实,不容淡忘!更不容篡改!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死灰复燃,同时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珍爱和平,理性爱国,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树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崇高理想。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家国情怀

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家国情怀,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等地,让其身临其境感悟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历史调查、撰写小论文、历史演讲赛、编演历史剧等实践活动,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我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了庆祝建国70周年的社团活动、组织了演讲和征文比赛、出黑板报等活动。作为历史教师,我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和演讲等,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祖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领悟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五、培养国际意识,升华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树立国际意识,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而升华家国情怀。当前经济全球化下,人类社會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诸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在合作共赢中共促全球发展。对此,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一方面,中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率先身体力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分享中国模式,努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既发展了自己也惠及了世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支持,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类未来命运的中国构想,展现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中生,要对人类的发展愿景充满信心,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当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的历史责任,形成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连接在一起的国际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关注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确立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7]。从而增强国际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将现在的学习与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奉献智慧和力量。

结束语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策略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1).

[2]张宇文.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5).

[3]王忠裕.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8(11).

[4]何永吉.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1).

[5]辛金红.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7).

[6]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历史教学,2018(7).

[7]李广耀.以教学重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3).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