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歌语言为抓手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021-10-24刘燕雪

高考·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语法结构托物关键字

刘燕雪

摘 要:通过以诗歌语言为抓手,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出发,以感性吟诵、关键字词把握、艺术手法判断、语法结构分析为诗歌语言分析技巧与模式,通过案例阐释具体化的诗歌内容与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感与意涵,通过诗歌语言分析技巧的掌握,以提升读者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语言;诗歌鉴赏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对诗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运用不同的诗歌学习与鉴赏技巧,提升读者在诗歌学习与鉴赏过程中的有效性,在读者的能力提升同时促进我国之文化精髓的深入人心,使诗歌在传承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一、借助感性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的学习必然需要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深化对诗歌情感、内容等的感受性学习,吟诵的方式不仅仅通过单一声部进行无感情的阅读,而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的体验。进行感性吟诵不仅能够刺激个人听觉感官对诗歌的再度理解,并且能够通过大脑与吟诵声部的双重结合,从而产生个人与诗歌的强联系,产生个人对诗歌的独特见解。

通过对杜甫所著之《江村》的情感化朗读,与诗人情感相互勾连,通过声韵节奏的朗读,加上肢体上的配合,就像纪录片、电影电视中所拍摄的古人朗读古诗词的动作、节奏、韵律一样,进行朗读诗歌,例如:跟随诗歌中的节奏韵律,摇着头,以修饰化的朗读腔调进行朗读。

例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两句诗为陈述句,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按照诗歌中文字的正常音调进行朗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两句中出现了问号,即需要读者思考诗人提出的疑问为开放性问题还是自问型问题,通过将朗读过程中的音调加以润色,即朗读至问号时,可以适当地将音调上抬,转换为二声调,与诗歌中运用的标点符号相互吻合地进行朗读,以深入了解诗人所所欲表达之意境、寓意等。

二、推敲关键字词把握诗眼

通过关键字推敲与反复推敲的诗歌学习形式,基于关键字词的反复阅读与掌握,从点出发得到细致化诗歌学习体验。首先,需要确定关键字词的词性,即关键字词是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叠词或是拟声词等。通过不同的赏析角度,例如:通过修辞进行关键字词赏析,看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方式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通过对主题的分析,从关键字词角度剖析其中所想表达的主题意义。从关键字词出發,对诗歌关键字词以及诗歌整体内容所蕴含的意蕴进行剖析,以掌握文章整体意蕴。例如:宋代诗人郑协所著的《溪桥晚兴》,通过对题目中所蕴含的关键字进行理解,可以推知本诗是通过以景抒情展开描写的山水诗,其中的“兴”字具有抒怀之意,而这其中所蕴含的具体意境是怎样,具体情怀为怎样,仍需要通过诗歌阅读与理解寻找突破口。

诗歌具体内容为“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诗歌中的“芊芊”形容草木茂盛,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通过关键词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意境,托物言志。又以“杜鹃”为描写介质,其惯作悲啼,常引人伤感。关键字“渡”以“野”饰,不禁令人联想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因场域下的无人,凸显出“野”的意境,即荒野、野外等,回应了“寂寞”二字。

通过关键字词推敲,能够从诗歌的细节处出发对诗歌进行理解与剖析。例如:本诗中用以修饰亭基、野渡的“寂寞”二字的描写内容,但却无一字透露出作者的具体心事,而作者仅仅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字词,将自己所看、所听娓娓道来,通过关键字词的描写,表达出个人所欲抒发的真实感受,以及诗中所蕴含的千种惆怅与万般无奈。关键字词的细致化推敲能够帮助学生从诗人所描写内容的细节进行学习与研究,因古人在行文作文过程中,通常以一个字或一个词组来表达更为多元化的寓意,即一个字中可能蕴含着一句话所想表达的意思,从而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诗歌中所描写的字词进行细致化把握,从细节出发的对整首诗歌进行把握。

三、理解艺术手法深入内涵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通过对不同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学习与分析,从而分类别、差异化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感情、内容等,深入到诗歌内部进行深度化诗歌学习。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具体有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巧用衬托、联想巧妙、细节逼真等。通过多样化手法应用,能够在细节处对文章加以润色,并在文章内容中增添生动感、动态感,从诗歌出发展现诗人的写作目的、情感、意境等。例如,直抒胸臆的写作表现手法下所描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之所想,能够在诗歌中直接读出诗人在当时所处环境下的所思所想,增进与诗人之间的关联程度,最直接地去了解诗歌中内容描写所蕴含的背后意义。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为例,通过对庞大的沟壑、深山、大海,以及微小的溪涧等景致的描写,突出其中的对比特征,通过景物描写,即终归大海的遗憾心情,阐释诗人的低沉情绪。又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古人通常将蝉视为生性高洁,栖高饮露,蝉声远传的描写即通过对蝉以及其鸣声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的名声往往不需要刻意加以宣传,品性高洁的人往往不需刻意传播名声,其名声却会如蝉鸣一般,居高自能远传,也有做人要高洁、自律、不虚伪之意。

细节逼真的写作手法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为例,表达了诗人约好了好友,但时间已过午夜,客人未到诗人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芯结出的疙瘩。枯坐敲棋,寂静无聊,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又如以动、写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剖析,学习诗人在行文措辞与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特殊的语句及组织方式。

四、分析语法结构突出感受

语法结构能够清晰化诗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法结构,从专业化视角出发,以实现诗歌的情景化语言特色的表达。例如:通过运用对仗句式结构的诗歌写作技巧,使整体性的诗歌内容因对仗句式的融入,体现诗歌所描写的系列细致内容。因诗词的对仗句式中往往以出句、对句相互映衬,是同一句型,如王维之诗《使至塞上》,其中的对仗句式具体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其中的句式结构为,在主语名词前加上动词定语,即汉塞之前的征蓬以及胡天之前的归雁,形成对仗句式。句式结构中,动词为单音词,即征、归,以及在整体句式中,宾语名词前面统统加上了定语。通过应用对仗结构,使诗词整体性显得更加严谨。

诗词《送瘟神》中所描写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诗词中的主语,即红雨、青山做了颜色修饰的名词,并且在诗歌结构中相互对仗,从颜色角度描写更显得诗歌内容富有视觉感,表达出作者心意,并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日常化色彩来表达作者的词义、句义,激发读者思考能力。“随心”“着意”两词为动宾结构,并在整句中用作状语,通过该词的修饰,使动词“翻”与“化”更显得畅快,赋于动词“翻”与“化”两字动态感,动词之后的补语,即“作浪”“为桥”也采用了对仗的语法结构写作模式,使诗歌形成严谨之感。

通过对仗的语法结构应用,使词的词性、句式结构、句子长短等进行相互呼应与对照,使诗歌更显得结构严谨与流畅。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仅仅对字面相对的要求,却没有对句型相同的要求。以杜甫之《八阵图》为例,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诗中的“三分国”作了“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由此可见,诗歌中的对仗语法结构应用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化,但整体的对仗语法结构应用仍具有诗歌其本身的美感与行文流畅、词义、句式相互关联之美感。

结束语

通过对诗歌语言进行技巧化分析,从诗歌语言出发,以诗歌语言为抓手,运用感性吟诵的诗歌学习方法,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进行建构,通过吟诵,与诗人开展跨越时空的沟通,即通过声调韵律的朗读,思索诗人当时数次吟诵其所著之诗的情怀、所思、所想等,通过肢体、音调等的相互配合,以辅助读者能够更好地进入到诗人的世界,全身心投入地对诗歌语言艺术、情感内容进行有效把握。

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从细节出发,从微观视角分析整首诗歌中所欲表达的字义、词义、句义,立足于关联字词,能够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中所裹挟的情感、寓意等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一概而过地忽略掉字词所蕴含的寓意。

通过对诗歌写作的艺术手法进行剖析,通过对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巧用衬托、联想巧妙等写作手法的掌握,基于写作手法以对诗歌中的细节性特征进行把握,得到诗人欲通过某一物、景等为寄托,从而阐述诗人真正想要抒发的情感、寓意。

通過对语法结构的剖析,深入地对语法结构进行分析与理解。本文以对仗的语法结构分析,从整体性句式结构,诗人所运用的对仗字、词、句式等为落脚点,使整首诗歌呈现出全篇化的严谨统筹与布局,形成上下文、字词之间的相互关联,使诗歌呈现出行文严谨、流畅之感。

参考文献

[1]沙丽.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以古诗教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阮芬芬.人教版与翰林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诗选编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3]林毅媛.论文本细读理论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运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4]杜德灏.谈谈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5(34).

猜你喜欢

语法结构托物关键字
成功避开“关键字”
石灰吟
“物”绘人生“吟”新篇
竹 石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
大学英语B级等级考试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解题技巧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