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策略探究

2021-10-23钦嫣吕佳徐晶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

钦嫣 吕佳 徐晶

[摘要]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对期刊业的冲击非常大,除了稿件组约、编辑加工、排版印刷、传播推广、活动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些影响也许现在还未显现。因此,期刊出版机构必须提早变革。目前,科技期刊发展已进入一个跨平台、多模式的新阶段,多种媒体技术也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媒体的形态界限,使受众在网络环境中可以用各种数据终端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纸质媒介的主流地位逐渐被网络媒介所代替,新兴媒介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还是在传播的便捷性方面都比传统媒介更加受读者欢迎。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很多科技期刊开始摆脱单一的出版模式,重视数字化建设、多媒体运营,并逐步转向纸质出版与媒体出版相融合的新型出版模式。本文将对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疫情防控常态化;媒体融合;现状;策略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出版行业所面临的改革与创新压力不言而喻。2020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出版界要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全国出版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倒逼了期刊工作的创新。目前,期刊发展已进入一个跨平台、多模式的新阶段,多种媒体技术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21年7月,由于江苏南京祿口机场监管缺位,南京暴发新一轮疫情,其毒株德尔塔的传染性和毒性更强。在这种客观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发展遭遇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疫情防控中,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来帮助科技期刊在困难中寻找出路。

一、疫情防控常态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一)媒体融合相较传统媒体优势明显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技期刊推进媒体融合的压力和动力并存。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稿源。而尾部科技期刊则可能陷入一定的不良循环:传播能力低—缺乏优质稿源—期刊质量低—缺乏拓展的条件,这样就更需要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来助其走出困境。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数字化生产,无论是内容策划、平台搭建,还是网络推广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期刊集团的媒体融合现状

期刊集团更注重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大型出版集团一般对期刊网站会做统一建设,并在日常运作及维护中集中管理,这样能节省开发、建设和维护网站的费用。中国科学院、中华医学会等集团化科技期刊中心就具备这样的基础,其是国内集团化、集约化、集群化建设科技期刊的典范[2]。

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为例,其在公益开放相关文献,倡议优先出版,为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学术支撑等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与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研究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等科研成果,以供广大同行共享交流[2]。同时,它还选取部分重要案例,进行视频解读。这样的形式更加直观,也易于交流和沟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单刊媒体的媒体融合现状

单刊媒体多数发挥了采编系统的应用和信息发布的作用,但数字化全平台使用效率低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形式和功能上都亟待有效整合,进而联动提升知识服务效率。目前,覆盖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App等数字化平台的单刊媒体少之又少。

在疫情防控中,媒体融合的作用得以放大,依托新媒体完成编辑工作,使得出版效率得以提高。当今媒体终端的全面普及使得用户体验感得以提升,大众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即时性的讯息,而这最关键的是要期刊出版单位能够提供即时性的内容。所以,在不能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谁掌握了媒体融合的新技能,谁也就掌握了读者、作者等群体。

二、疫情防控常态下媒体融合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技期刊社专职从事新媒体出版的人员较少。新兴的传播媒介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与之匹配,也需要编辑具备互联网思维。但是在财力、人力等限制条件下,期刊社要求传统编辑额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新的业务增长需求也是不现实的[3]。编辑的工作精力与业务量的不平衡造成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不够畅通,因而期刊社需要对以往编辑部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与期刊社媒体融合发展相匹配的人员数量。

(二)数字化编辑技能亟待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对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单刊型编辑部,还是集团化杂志社都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编辑除了具备常规的编校技能,还需要拥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对科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播。如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编辑掌握数字化技术,但现有的编校人员还未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术。

(三)编辑人员心态和意识上的缺失

大部分传统出版行业的工作人员不具有新媒体融合意识,对新媒体运营模式的认识也较为浅显。疫情之后,我们看到真正的媒体融合不仅是通过同一机构,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展示特定科研领域或同一主题的论文,而应该是通过全媒体和内容融合的方式提高论文的传播效果,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另外,编辑人员从身份到心态都需要有所转变。长久以来,部分编辑人员工作倦怠,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创新意识不强,以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都成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阻碍因素。

(四)机构各自为阵,缺乏合力

媒体融合的各个机构和平台之间不是分散和独立的,而是多个机构和平台合力实现融合。但国内多数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都还是各自为阵,散点化地发挥所谓的新媒体作用。我们知道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需要各个科技期刊编辑部、杂志社点面结合,全面发挥新媒体矩阵的作用。未来真正的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是读者能通过虚拟网络的某一个终端查看到任意平台、任意端点的数据和信息。

(五)已有的新媒体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虽然疫情带给不少编辑部改革的动力,但当下多数的科技期刊还只是与外部公司合作建设自己的网站系统,真正能全面发挥其功能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发挥了其在线收审稿件、信息发布、在线查阅文献等功能。很多网站的采编管理系统还能涵盖广告服务、读者与作者的留言互动、专题报道等板块。如上文提及中华医学会在疫情防控中组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就给广大专家与读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阵地。发挥好已有媒体的功能,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当务之急。

(六)部分科技期刊缺乏拓展媒体融合阵地的动力

目前,科技期刊有的是因为不缺少稿源,有的是因为衡量眼下进行媒体融合的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因而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的动力不足。虽然一些优秀的期刊社开展了部分新媒体方面的工作尝试,但和真正“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多仅是纸质期刊的内容换个承载方式进行展示。

三、未来的趋势与建议

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在实现内容分发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一定的社交服务,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实现科技传播的服务增值,如此才能发挥其影响力[4]。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介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在进入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学历和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同时因为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非编辑群体从事出版专业领域工作的机会也比较少,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相对是受到保护的[5]。以笔者所在的编辑部为例,本社的微信平台与外部群体合作时,对方仅能围绕我们的工作中心按照我们提供的素材给予少量加工后上传平台。这也表明外部群体很难介入科技期刊的专业领域。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因为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压力,还是科技期刊自我提升、拓宽影响力的内在动力,都需要编辑增强各方面能力,担当复合型人才的角色。

(二)重视期刊网站建设

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展示和交流窗口,网站影响用户对科技期刊的整体印象和使用体验,同时能有效链接作者、专家、读者和编辑,在科技知识传播、期刊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大众尤为重视媒体信息的时效性,科技期刊社利用网刊平台帮助作者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并记录、传播相关科技成果,从而引领、推动科技进步[6]。

期刊网站以服务读者、扩大期刊影响力为宗旨。科技期刊社应不断健全网站的查询系统,提高与本专业相关资讯的数量和质量,并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发挥宣传期刊、巩固专家圈、读者圈、作者圈的作用。

(三)重视优先出版和文献时效性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科技期刊社提供论文优先上网服务,展示经同行评议后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将成为科技期刊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论文的网络首发服务类似于国外预印本平台的功能,即期刊社将处在编校过程中的文章提前提供全文上网、注册DOI和可引用服务,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传播。

传统出版模式存在的出版时滞过长的问题,导致其已不能满足当前用户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当前,科技期刊社应将提高论文出版和传播的时效性作为关注的重点,并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作者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更好地担负科技期刊记录、传播科技成果的责任和使命。

(四)利用融媒体进行刊后传播和精准推送

“去纸化”发行和传播是必然趋势,刊后传播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值得我们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探究。除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最新消息,期刊社应该安排运营人员与读者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使读者有了疑问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进行语音、文字提问。同时,依托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期刊社的媒体平台可以承载更多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内容,额外补充、配套展示科研成果,进而打造自身的移动客户端,形成自己的学术交流圈,实现与专家、作者、读者的一对一交流。此外,其还应发挥音频、视频媒体的功能,帮助作者快速、清晰和形象化地解析科研成果,進一步抢占读者和作者市场[7-8]。

(五)全媒体运营模式

科技期刊的全媒体运营主要是对科技信息进行加工、扩展、管理,以及通过人员互动提供各方面的增值服务。

科技期刊应该要利用好新的出版传播模式与新型媒体融合平台,为科技信息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一种完善、全面的知识产品。用户在获得海量深加工科技信息的同时,还能随时掌握行业热点资讯、重点文献、定制的个性化资源等。媒体融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让用户需求获得满足,并给予较好的服务体验。除了用户这一对象,期刊编辑部也可以通过融媒体捕捉各方需求,紧随行业热点,探讨选题策划,共商期刊发展。

四、结语

期刊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必须顺应移动化、互动化、专业化、平台化、视频化的发展潮流。尤其是在此次疫情之后,面对业务窘境,科技期刊从业者应更加重视媒体融合出版能力。媒体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要把出版传播与新型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融合,使科技期刊发展的市场空间更广阔,更好地服务于终端用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传统出版模式需要更多地依赖媒体融合发展方式,加快转型步伐,早日走出发展困境。总而言之,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方向,也是其生存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N].国际出版周报,2020-02-10.

[2]刘天浩,蔡小虎.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网站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501-508.

[3]刘冰,魏均民,沈锡宾,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及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02):132-137,144.

[4]陈茜,王文宇,黄艳斐,等.新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质量建设[J].编辑学报,2019(S1):100-103.

[5]刘中飞.知识战“疫”时代的数字出版现状与融合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20(05):104-108.

[6]王丹妮.“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07):52-53.

[7]刘文君,王贵春,王晓芳,等.“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索:以《湖北农业科学》实践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9):280-283.

[8]王翼.关于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07):79.

[作者简介]袁月(1987—),女,山东寿光人,石油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