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四重逻辑

2021-10-23张怀宇张铁军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怀宇 张铁军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逐步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制度自信,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新时代剖析制度自信生成的四重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增强制度自信的价值认同,为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10-0027-05

制度自信是一种人民对制度的认同感,表现为人们对制度的支持与拥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深刻认识到制度的突出优势,发现制度内在的发展逻辑,毫不动摇地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支柱。

一、制度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

科学理论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但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是一帆顺风的。在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发展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中国制度,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坚持制度自信,首要准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一些学者、政客大肆宣扬资本主义,声称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时代潮流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制度进行恶意攻击。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中国奇迹”以及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的突出优势有力地驳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比较而言,苏联解体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联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导致苏联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加之严重的經济困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针对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是否正确,能否坚持下去的疑惑,邓小平同志曾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这一铿锵有力的声音,解决了当时思想混乱的局面,坚定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制度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制度优势,坚定了制度自信。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规律”

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但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执政规律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首先,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认真总结执政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谁来执政、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科学认识,完善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借鉴。毛泽东同志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写出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这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同志破除了长期困扰人民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论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到了新的高度。最后,人类社会发展总是由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认识实践提升到了新境界,完善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二、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搬来的“飞来峰”,也不是简单“舶来品”,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完善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中国人民在反抗列强侵略战争中频频失败,使得有识之士反思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由此走上了艰辛的制度探索之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想要推翻旧皇帝,树立一个新皇帝;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口号,不触动封建制度根本而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想要实现君主立宪制,没有掌握实权又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将西方的一套制度搬进了中国,但它只学到了西方制度表面,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这一系列探索都失败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4]不论是旧式农民运动、封建制度改良派和改革派、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它深受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而盲目照搬他国制度必然导致失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的艰辛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亟须解答的历史课题。西方制度已经被证明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加之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确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结构。为了顺利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保障国家制度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工商业的改造也同时进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巩固和完善了国家制度体系。但是在“文革”时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总的来说,尽管在探索时期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总体还是向前发展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接续发展

“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强调建设制度体系,提出要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一条红线准则,对各种行为具有严格规范作用,行为对不对、恰不恰当,不是个人说的算,而是由制度决定的。党的十四大根据这一理念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以后的历次党代会都对制度建设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行之有效地改善,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其中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奋力前行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新的历史定位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都提出新的要求。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突出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优势;坚持依法治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等等。制度建设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总体水平,是解决不平衡不重复矛盾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影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因素仍然很多,对此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定制度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展现,为新时代奋力前行提供不竭动力。

三、制度自信源于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完善国家制度,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民主得到实现,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中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我们各级国家机关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推动发展,构成了制度优势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根本遵循,才构建起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制度,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问题,中国制度才得以充满生机活力,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今天的中国,经济政治稳步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宁,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为何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与中国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截至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增速达2.3%,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7%;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产值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化网络设施日渐完备。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发展不平衡、效益低下等现象,从而导致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党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又能对发展运行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加以完善,确保经济始终稳步发展[5]。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结束了物质匮乏和消费结构单一的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持续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政治和政策保持稳定性,各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能够长期坚持和实施,同时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所想就是党之所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飞跃。随着物质性需求地满足,人们开始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但一些违法乱纪的不公平事情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殷切希望。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民主程度的标尺,只有维护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的安全需求成为人民心中的大问题。食品安全、社会安全存在一些严重的安全隐患,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雾霾、污水和沙尘暴等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要经济发展,更要绿水青山。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其次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的发展在整体上向前的,但是一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发展落后,发展极不均衡。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整体发展,因此必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抓住了民心。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抓好教育、就业等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制度自信源于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际逻辑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来发挥主导作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它不仅仅是中国道路的成功,更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传统西方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发展史上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模式举世称赞。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创伤,同时也让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充满向往。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先后在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取得胜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曲折。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打击,一些西方政客大肆打击社会主义,吹捧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甚至妄言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极力输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提出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三大准则。西方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只能按照西方模式进行,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一直不看好,甚至一再鼓吹“中国失败论”,认为中国会和当年苏联一样失败。

然而,中国用事实证明了西方的看法是错误的,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高科技技术位于世界前列。而反观西方,许多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至今经济仍处于低迷;一些国家政治危机频频发生;中东民族冲突、战争危机日益加深,令许多国家不由怀疑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正确性,国际社会开始承认“中国方案”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中国方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在短短70多年时间就削除了绝对贫困,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跨越。二是“中国方案”摒弃西方发展模式,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道路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有益探索,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案[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全球性矛盾加深,世界不稳定性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治理体系呼吁变革。然而,一些西方政客思想停滞不前,仍处在冷战思维中,对新的发展理念心存抵触,认为其会破坏自身利益,加以遏制。二戰后,国际社会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的全球治理框架,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公平化、民主化,主张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致力于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共同书写人类美好篇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反映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和而不同”,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主张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把地球村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这些观点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中国不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在实践中让这一理念成为现实,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冠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面对重大危机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紧紧团结在一起积极面对才能克服危机。在这一次疫情“大考”中,中国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认同中国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逻辑和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际逻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四重逻辑。当前,国内外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看待制度存在利与弊的辩证关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商志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其深厚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1):11-1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6.

[5]任理轩.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N].人民日报,2019-11-28(9).

[6]刘海春.制度自信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26(8).

责任编辑:籍雪梅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