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21-10-2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杨虎城渭南红色旅游

赵 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与历史研究所,西安 710065)

渭南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传统,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既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浩如烟海,表现于各种形式,但集中凝聚为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1]31,不断孕育和促进了渭南红色革命发展。渭南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极具“华彩”,蕴含着强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及其孕育形成的系列革命精神是渭南红色旅游发展的精髓。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新时代在渭南红色旅游发展中深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不断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又是当前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的要义所在,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诉求。

一、渭南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渭南市革命旧(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共有158处(见表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近年来渭南红色旅游快速发展。在陕西100处“红色旅游地”名单中,渭南市占14处: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大荔县许庄镇、大荔县朝邑镇、澄城县冯原镇、蒲城县城东槐院巷、蒲城县永丰镇、富平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富平县庄里镇、渭南市临渭区赤水中学、白水县史官镇、合阳县甘井镇、华山风景区、韩城市芝川镇、韩城市芝阳镇。

表1 渭南市红色旅游资源概况表

二、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思想理念,深深渗透在井勿幕、王尚德、杨虎城、习仲勋、郭孝义等渭南红色人物的内心,反映在他们认识改造世界、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表现在他们的行动、成就以至遗物遗迹之中。依托这些形成的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原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事物。《周易·杂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和鼎新综合起来是指在出现矛盾、衰退或毁坏时,要适时创造变革、接受变革,推行正大光明的制度和政策。“与时俱进”是指要抓住时代的本质、主流和基本趋势,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揭示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要从发展趋势出发,而不能仅从眼前事实出发。

在渭南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中,井勿幕、杨虎城、王尚德、习仲勋等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们所领导的革命活动闪耀着熠熠生辉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之光。在中国革命史上,渭南是陕西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土,是大革命时期全省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在渭南地区形成了革命时期的“四个陕西省第一”: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1924年6月)、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渭南东张村乡农民协会(1925年11月)、陕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渭南崇凝区苏维埃政府(1928年5月)以及陕西省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陕东赤卫队(1928年5月)。[3]2-20

(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所具有的紧靠大地、精耕细作的特点在很早就形成了脚踏实地、不务虚名的务实精神,特别崇尚埋头苦干、勤劳务实之人。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成功结合的产物。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深深影响到渭南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1928年刘志丹、唐澍等共产党人毅然率领西北军新编第三旅(许权中旅)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发动了渭华起义,显著特点是工农革命军从渭华地区农民运动热情高涨的实际出发,和陕东赤卫队紧密配合支持农民开展对敌斗争[4]95,脚踏实地,迅速在渭华地区形成了200平方千米、拥有数十万人民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

郭孝义纪念馆中所纪念的郭孝义同志,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积极投身军营以及退伍建设家乡期间,都能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在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郭孝义同志充分研究把握村情,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倡导椒果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拓宽致富渠道”的科学发展思路。他从行路难、吃水难问题入手,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和党员群众,修通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通村公路,修复扩建了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抽水站,为东英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三)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深远影响着各个时期执政者的政策主张和施政方略”[6]105,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民生思想是其重要内容。在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杨虎城、郭孝义等人都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的实践者,合阳初心公园也包含了该思想。

杨虎城主政陕西时,克服种种困难,设立陕西省立医院(今省人民医院),成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医疗机构。为了发展经济,1930年杨虎城刚上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就委任水利专家李仪祉为陕西省水利局局长,谋划关中“八惠工程”,先后修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另“五惠”规划蓝图绘就,因将军免职而未能实现。[7]208-210从建成工程看,设计精良,建造坚固,至今仍造福关中人民,灌溉面积达300万亩。

郭孝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的一位支部书记,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心想着群众利益,一心想着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一次次为困难群众争取低保资格,一户户向大家宣传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他带领家人义务出工出力,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培育友爱互助的良好村风,逐步把东英村引领上一条富裕和谐之路。[5]在郭孝义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经济、富裕百姓的理念诉求。

合阳县精心打造的初心公园,是探索“党建+扶贫+旅游”发展模式、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初心公园,当地把乡村旅游与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整合各项资金,扶持周边群众发展农副产品与手工艺品生产及包装销售,辐射带动时令果蔬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并提供公益性岗位和服务性岗位,惠及更多群众,推进区域发展。

(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认为“道”所反映出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西周,被董仲舒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由张载明确提出,“天”代表“道”“真理”和“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归大道,归根复命。[8]1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渭南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仿、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的境况下,渭南地区共产党人顺应天地、顺应人心,勇敢探索,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开创出渭北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革命路子。在渭北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既有党组织的正确指导,也有习仲勋等同志不断对客观和主观世界的认识,还有顺应形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刻哲学理念。

“自古华山一条路”,但是人民解放战争改写了这一历史。1949年6月13日清晨,解放军侦察参谋刘吉尧率6名侦察兵,由樵夫王银生做向导,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奇取华山云台峰,降服国民党韩子佩残部,成功解放华山。为了铭记那段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人们先后修建了解放华山纪念亭、军魂纪念碑、智取华山路、智取华山八勇士雕塑等一系列智取华山旅游景点。这些红色景点与华山的险峻浑然一体,一方面体现着智取华山路的“道法自然”,昭示着共产党人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执政;另一方面特别是智取华山八勇士雕塑等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三、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它们体现着中华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形成了系列传统美德。在近现代渭南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正是受到这些价值理念的影响,不断投身革命,铸就了丰功伟绩,因此而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深刻蕴涵着相应基因。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源于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由梁启超精炼概括而成,但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至《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贯穿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时代,无数英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诗篇,是当前渭南红色旅游不断汲取的积极力量。

面对清末民族危亡,井勿幕15岁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道路,17岁加入同盟会。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奔走,先后组织陕西同盟会,筹划广州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担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1918年被奸人所害,年仅30岁。井勿幕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9]73在井勿幕带动下,先后有井岳秀、李桐轩、张云程、米登岳等一大批渭南籍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兴亡前仆后继。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渭南民众不断投入到抗日救亡中。1932年1月,白水县100余人声讨国民党阻挠召开各界抗日救亡动员大会等罪行。一二·九运动后华县学生奋起援应,举行罢课、游行,下乡宣传抗日。西安事变后,渭南各地在西安的学生纷纷回到本县,与当地青年一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开始,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大会在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举行,八路军3个师从韩城市芝川镇东渡黄河。誓师和东渡时,大批渭南英雄儿女先后参加抗日队伍,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美德。

1947年,韩城区域先后成立韩城游击支队和韩宜游击支队,很快发展到2 000余人,对解放韩城和宜瓦战役等给予了有力支援。1948年下半年,西北野战军在渭南境内针对国民党军队展开澄合战役、荔北战役、永丰战役,渭南籍青壮年积极参加,加速了胜利进程。此后,渭南地区先后组织了白水、朝邑起义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人们常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渭南地区解放过程中,何尝不是。这一方面反映了人心向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渭南民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

精忠报国,源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尽忠报国”典故,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振兴中华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近现代以来,精忠报国与振兴中华经常被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成为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与风帆,其含义也从最初的抵御外侮逐渐演变为打败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48年8月的澄合战役全歼国民党36师,为解放西安和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壶梯山战斗中,共有503名优秀解放军指战员为了新中国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其中,杜立海、张富清等同志顽强作战,分别荣获“特等战斗英雄”“师一等功”荣誉称号。

在紧接着的荔北战役中,西北野战军更是浴血奋战,伤亡9 119人,歼灭国民党军队25 300余人。1953年当地群众自发修建烈士陵园,安葬烈士717位,纪念他们为了祖国美好前途而做出的牺牲。陵园中专门建有西北野战军二纵三五九旅副参谋长王满跃、一纵独一旅一团长刘业林、一纵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参谋长茹鹧九等几位职务较高烈士的土坟,以特别表彰他们的精忠报国。

永丰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全歼国民党第七十六军,获得重大胜利。是役西北野战军伤亡1 200多人,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刘英烈士,六旅副参谋长张显烈士,七一七团副团长周建生、参谋长游凯等505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中330人被安葬在1958年修建的永丰革命烈士陵园。1987年8月,该陵园被列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授予“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崇德向善和见贤思齐是中华传统美德中互为表里的重要内容。崇德向善指推崇德行,提倡善举;见贤思齐意为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应该向他们看齐。

杨虎城将军早年就注重交往、保护进步人士。1925年,杨虎城通过时任榆林中学校长的杜斌丞聘请魏野畴等共产党员在其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和所属部队任职,既表达了对杜校长的仰慕,又表明了对共产党人的崇敬。杨虎城一生崇敬井勿幕将军,亲自为其立碑撰文《井先生纪念碑铭》。(1)杨虎城《井先生纪念碑铭》,碑石拓片藏于西安市档案馆,编号T77.5,系1990年西安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西安革命公园拓制而成,原碑石现存革命公园。1934年尧山中学创建后,杨虎城将军认为应树立青年学子乃至全体民众学习的楷模而修建“勿幕图书馆”,至今仍屹立在校内,成为渭南的一处红色景点。

受井勿幕将军影响,很多渭南志士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就有他的胞兄井岳秀。像杨虎城将军一样,井岳秀在驻防榆林时大力倡导地方教育,扩充榆林中学,创设女子师范、职业中学、榆林道立初级师范学校,还资助一大批优秀青年在北京师大学习、出国留学,极大地促进了榆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31年南方遭受水灾,井岳秀担任榆林“陕北救济东南水灾会”主席,发动各县富户殷商分等筹款,并带头慨捐半年薪资支援灾区。[10]46

(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传统中国社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称为精神命脉,素有“八德”之称,凝练着中华传统道德操守的精髓,堪称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价值观念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被人们视为立身立世的行为准则和底线思维。[11]

杨虎城将军对母亲极为孝敬,从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中杨母卧室曾经使用过的家具及一些照片即可管窥。1916年,杨虎城已与罗佩兰因情而婚,但杨家老友——老家孙镇人张仰卿却和杨母商量将女儿张蕙兰许配给杨虎城。当杨虎城知道后拒绝时,杨母仍坚决要他再娶。出于对母亲的孝敬,杨虎城后与张氏结婚,并按照母亲的要求与其生下儿子杨拯仁。

井勿幕年幼丧父,与胞兄井岳秀相依为命,情同手足。18岁的井勿幕从日本回陕发展同盟会员时,井岳秀旋即加入,并在其帮助下陕西同盟会不断壮大。1918年,在知悉井勿幕遇害后时任榆林镇守使的井岳秀痛不欲生,后多方打探并派人赶赴汉口租界缉拿到凶手李栋材,押至榆林亲刃而报仇雪恨。1922年杨虎城兵败退入陕北,井岳秀钦佩其为人而予以收留。杨虎城部在榆林期间,井杨二人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有一次杨虎城突患伤寒,病情严重,井岳秀每日亲自探视,直至病愈。[12]30

在杨虎城、王尚德、习仲勋等人身上,充分表现了对革命、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在郭孝义等人身上,则明显表现出忠于组织、忠于党和忠于所从事的工作。近年来渭南建设了一批红色景区景点,紧紧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部署联系起来,通过红色旅游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兑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奔向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目前渭南很多红色景区,都是省市县三级廉政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是广大党员干部培养廉洁意识的重要场所。这些红色景区景点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廉”的基因。

四、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这些在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也有较多蕴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予以充分体现。

(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分别出自《礼记·乐记》和《论语·子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前进。在中国和渭南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有着一定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体现。

在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既有习仲勋、王尚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也有井勿幕、杨虎城等民族先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容,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郭孝义等优秀共产党员们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虎城、习仲勋、郭孝义等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外界环境,思想观念、性格习惯、行为处事等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广大民众谋幸福的“初心”相同。这也是渭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核。

在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中,存在不同的展现方式和开发基础。就已开发的红色景区景点来看,有对革命先驱故居旧址的修缮修建,如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习仲勋故居等;有对革命旧址的修缮扩建,如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北革命根据地交通联络站故址等;有的是革命烈士(先驱)陵园,如王尚德烈士陵园、永丰革命烈士陵园、荔北战役烈士陵园、习仲勋陵园等;有的是革命旧址遗址,如庄里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壶梯山战役遗址等;另外,还有一些和原有人文名胜、自然风景区融合在一起的,如中共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仓颉庙)、朝邑起义旧址(丰图义仓景区)、智取华山路、壶梯山战役遗址等。这些红色景区景点各具特色,呈现出各种不同,但是均能让游客尤为青少年感悟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创业艰难历程,使广大党员群众更加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祖国多做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文以载道”本指用文章说明道理,后扩展为在文化中蕴涵理念;“以文化人”本指用文章、文德、文教(礼节仪式)等教化世人,后扩展为以必要的文化方式教化、感化民众。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强调了文化的力量。在渭南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中,充分运用大量文物、图片、文字以及雕塑等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展示,不断将红色精神植入游客的脑海。

渭华起义纪念馆保留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5处,起义领导旧居4处,陈列展室7个,藏有革命文物1 400余件。在陈列展室墙壁上通过“风云变幻、西北壮歌、武装暴动”等文字简介和历史图片、绘画、雕塑等展示,再现了当年的英雄事迹。纪念馆园区还矗立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碑,碑后刻有陕西省委、省政府纪念渭华起义、缅怀悼念死难英烈的碑文。为了传承传播渭华起义精神,相关史学研究、艺术改编成果不断涌现。《渭华起义史稿》《渭华起义概述》等先后编印,《渭华起义》连环画、电视连续剧、文献纪录片等先后编发播放。这些与渭华起义纪念馆红色旅游相互促进。

大荔县朝邑起义纪念馆和丰图义仓是合二为一的综合景区,馆内共展示图片展板28块,向游客、参观者全面介绍了“朝邑起义”前党的地下组织发展情况、起义经过、起义领导人简介、主要战果和重大意义等,极大地丰富了该景区的红色旅游内涵。合阳初心公园,通过50多个艺术建筑、雕塑、形象墙等微场景再现了中共一大、国共合作、万里长征、会宁会师、延安精神等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程和艰苦卓绝的岁月,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文化于心,深刻教育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美学追求,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知和直觉的统一、自然和人的统一。从渭南已开发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内容来看,其中很多纪念馆中所展示的主题文字、绘画、雕刻、雕塑等艺术作品体现出形神兼备,很多新建红色景区及其建筑、园林等在规划设计上力求达到情景交融,和周围环境浑然天成,所释放出的精神神韵让参观者默然肃立,不由得向革命先驱致以敬意,并内化于心。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中耸立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寓意“双十二事变”促成国共合作。纪念碑上部由三片高大的竖向风帆组成,象征八路军东渡黄河的三个主力师,下部由八个船型基座组成,寓意为坚不可摧的八路军。基座托起的横碑中部安放着一顶八角“红军军帽”,寓意八路军由红军改编。纪念碑设计形象显明,蕴含深刻,与整个纪念园以及周边的司马迁墓祠胜迹、黄河风景相互交融。

智取华山路全长2千米左右,主要由八勇士开拓,是渭南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红色旅游景点。八勇士雕塑矗立在北峰索道下站停车场西侧,造型逼真,形象生动,远远望去即可感受到八勇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凸显着华山风景区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目前,智取华山路已成为华山风景区的重要内涵,这条红色道路充分和华山风景区融合在一起,革命情感和华山风景相得益彰。

(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俭约自守”思想可溯源至《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的“俭,德之共也”,经《训俭示康》《朱氏家训》等千古名文助推,其精神不断被后世传承弘扬,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生活理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俭约自守更是被发扬光大,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仲勋同志一生节俭,并言传身教。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习家在穿着上也十分朴素,衣服补了又补。习家孩子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穿。夫人齐心同志曾要给习仲勋换新的,他回答道:“衣服穿到这份儿上,那才叫舒服呢!”[13]52习老的俭朴风范完全体现在他的工作、生活起居之中,堪称是俭约自守的典范。

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郭孝义公而忘私,家庭生活极为俭朴。2006年郭孝义一家依然住在20世纪40年代老祖宗留下的破烂土屋里,房子里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郭孝义一身旧军装穿了23年,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郭孝义去世后,大家在他家里竟找不到一处可以置放棺木的地方,只好把厨房的案板拆掉,才把灵柩安放进去。

“中和泰和”思想分别源于《论语》中的《庸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和《子路》篇的“君子泰而不骄”等儒家经典文献。这些思想品质也深深渗透于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为代表的渭南红色旅游资源之中。

习仲勋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组织起义暴动,但在他身上却体现出了“中和泰和”的优秀品质。习仲勋同志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说过:“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14]他总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一生中没有犯“左”的错误。在“大跃进”运动的狂热中,他仍然保持清醒头脑,对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办大食堂等做法提出异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习仲勋同志作为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要有务实精神,谦虚谨慎,不要冒失,不要出风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杨虎城渭南红色旅游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杨虎城南阳“扫黑除恶”传佳话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的阴谋如何得逞?
红色旅游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
三国渭南之战
牙医确认杨虎城将军遗体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