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国文伐初探

2021-10-23徐同林张媛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唐雎秦穆公秦王

徐同林,张媛丽

(1.南京传媒学院,南京 211172;2.陆军工程大学 通信士官学校,重庆 400035)

“文无第一”之在秦国,也是非拼个称雄独一不肯罢休。《诗经·秦风·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1]15;秦孝公《求贤令》,被卫鞅称为千古雄文[2]80。秦国的文治之盛,甚或成为春秋和战国的标杆。公元前522年,30岁的孔子回答到访鲁国的齐景公与晏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3]1910荀子谈其入秦的观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古之吏也。……古之士大夫也。……古之朝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4]172-173春秋时代孔子当着齐国君主的面评价秦国“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战国时代荀子当着秦相范雎的面评价秦国“治之至也”,这些都是对秦国文治给予的至高的赞赏。而这多不是武力与战争所能获得的。它来自包括话语等传播力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比拼和较量。

但从一开始,文化尤其话语方面的实力却是秦国的短板。(1)所谓“话语”(discourse),法国思想家福柯《知识考古学》中定义为,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简言之即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言语。“范式”(paradigm),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指信念、习惯、传统、成就等。一般指方式、模式。本文的话语范式,指言语交流沟通的模式。面临一错再错,屡战屡败,敌强我弱,秦国唯有直面自省,方能急起直追,后来居上。

一、以错为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关键是怎样才能不贰过。幸好,这方面秦国有惨痛的教训。春秋早期的秦晋崤之战(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发布《秦誓》(置《今文尚书》最后)悔过自责,垂戒后世,便是永载史册的突出一例。

那是周襄王二十五年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雄心勃勃的秦穆公不顾老臣蹇叔、百里傒哭谏,趁晋丧而出兵袭击千里之东的郑国,途中获悉郑有备而欲退回。经过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隘道时,遭到晋襄公率军伏击,秦军无一生还,三帅被俘。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秦晋崤之战。

面对全军覆没的败局,劳师袭远、拒绝谏诤的大错,痛定思痛的秦穆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悔过誓言《秦誓》,该文之旨在“举以自责,兼戒后世”,则是其霸业,甚至是整个秦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三十六年(前624),穆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崤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3]194一人揽过,重用败将,垂范后世。其文末曰:“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国家的危难,是因为君主用人不当;国家的安宁,则是因为君主用人得当。此誓言,从悔过心情、惨痛教训、真实心愿、梦想成真、理论阐发等不同角度,发出真诚悔过真心任贤(包含求贤)的铮铮誓言。这样的悔过誓众之词,出自春秋霸主之口,古往今来,恐怕独一无二。其言辞之恳切,一唱三叹,反反复复,在公文中亦不多见。

随后,他调整方向,避实就虚,向西拓进。“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并国二十,遂霸西戎。”[3]2542这是因为,秦穆公有这样的座右铭:“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3]193这也成为后代强秦明君的国策,即客卿制。此番悔过誓言发布后,秦穆公更加虚心求贤任能,遂霸西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所以,一百年之后孔子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可见,志大功卓者,往往自视渺小,礼贤下士。“子路闻其过则喜,禹闻昌言则下车拜。古人有言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5]反之,目光短浅,胸怀偏狭者,往往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何谈自我纠错。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必有行,有行者必有果。经历起伏跌宕,困顿挫折,18代君主,266年之后,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孝公,年轻气盛的君王又一次俯下身来,真诚纠错,恳切求贤,他重新扛起了秦穆公的纠错求贤争雄的大旗。

战国前中期的秦国,困厄于雄图大略魏文侯的称霸中原五十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处于列强虎视眈眈之下,风雨飘摇之中。山东六国集会,准备分秦,秦国的生死存亡,压在一个21岁的年轻君主肩上。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3]202在列强的挤压和先祖的昏聩下,孝公穷则思变,想起260多年前秦穆公的辉煌霸业,想起了这位春秋霸主扭转乾坤的悔过誓词。于是,效法穆公,检讨错误,向列祖列宗昏庸误国者开炮,向列国招贤纳士,公开发布了响彻寰宇震古烁今的纠祖求贤令。值得一提的是,此求贤令直面当前的困境,因为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致使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所以才要发愤图强,恢复穆公的霸业。对四代君主的责斥,需要怎样的勇气魄力,需要怎样的自律担当,需要怎样的面对古今?这绝不是庸常所为。

当时身处魏国的卫鞅,读到秦孝公求贤令,拍案而起,称为千古雄文也。并立即动身前往西邻秦国谋求发展。后来,商鞅在秦国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为统一天下奠定雄厚的基础。

又过了124年,战国末期,胜利在望的统一战争后期,战国七雄中最薄弱的韩国,为了延缓覆灭而极力实施反间计。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

李斯作为一个将被驱逐出境的外来客卿,敢于善于向君王秦王嬴政直谏,并且文章开头即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其智其勇,难能可贵。臣下纠君之错,历来风险大于机遇。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何况还要逆鳞抗辩直谏。为什么李斯此文的纠君,非但化险为夷,而且重获青睐,委以重任呢?因为,秦君深谙“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3]2234。有道是,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而开明的政治,英明的领袖,聪明的士人,无不是闻过则喜,知错能改。在生死存亡稍纵即逝的战国,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传统,乃至文化。这其中,遵循秦国自我纠错机制,虚心求贤使能的传统,致力富国强兵之术,力谏君主,或已成为克敌制胜的成功之道。

接受这篇批驳秦王逐客令错误的上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3]2546。这就是秦国秦君秦王对待自己错误的批判态度,不以为忤,反以为宝,为荣,为训。

二、以败为母

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要能够反败为胜,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秦穆公与晋交锋,屡战屡败,受阻于强晋,不得已将目光投向西方。正好这时——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3]192-193

西戎派遣使臣由余到秦国出访,双方开始试探交流。这一次你来我往,一攻一防,由余笑到了最后。先是穆公请由余观看豪华的宫室和丰盈的库藏,企图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压制西戎的窥视与野心。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华丽的宫殿与充实的府库,在由余的眼里,不但一文不值,而且是“劳神”“苦民”的结果与罪证。这是第一回合的交锋。秦穆公不能从物质财富的比拼上获胜,只能从文化礼法来作另一番较量。秦穆公吸取上一回的教训,一改咄咄逼人,而是从有无的实际出发,请问戎夷,既然没有诗书礼乐法度,何以为政?是不是很难呢?哪里知道,穆公的再次发难,不但被由余驳倒,而且是体无完肤,无地自容。由余的意思是,中国虽有礼乐法度,但是上下乖张争怨,篡弑灭宗层出,而戎夷上下一体,无为而治,乃圣人之治。经此两个回合,穆公彻底败下阵来。私下里称之为“圣人”,急切询问内臣对策。之后,穆公采用了反间计和美人计,最终才扳回一局。

于是穆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穆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3]193-194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秦穆公不以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为介怀,而是以败为母,化敌为友,甚至“认贼作父”。但他最终赢得了不朽的成功,伟大的胜利。

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秦国错失苏秦,就重用张仪。其后“蔺相如完璧归赵”[3]2441,“鲁仲连义不帝秦”[3]2459,甚至在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已灭韩亡魏之际的“唐雎不辱使命”[6]1467,都在演绎秦与列强外交战的“悲剧”,都是在给强秦上课。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灭掉韩魏之后,秦国正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天下。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河南省鄢陵县西北),秦王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准备略施小计,以收入囊中。他故伎重演,就想以“易地”之名欲吞并安陵国。此时安陵在其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能一息尚存,实属不易。但在强大的秦国碾压下,也许只有缴械投降是唯一出路了吧。所以,此时秦王嬴政欲施欺诈术,来吞下这个弹丸小国。在此严峻形势下安陵君临危不乱,派唐雎出使强秦,与虎狼之秦做一番以弱胜强的唇枪舌战(见表1)。

表1 《唐雎不辱使命》的七样气色

唐雎果然舌堪利剑,剑闪寒光。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以此收场。清代王符曾在《古文小品咀华》卷一评赞道:“须知此文有数样声口,数样气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第一样。……要写秦王装模作样,便活画出一恣睢暴戾之秦王。要写秦王心惊胆战,便活画出一低声下气之秦王。要写安陵受制于人,便活画出笑啼不敢之安陵。要写唐雎声势狞恶,便活画出一怒容可掬之唐雎。种种奇妙,何处得来?令人一读一击节,真奇笔也。”这一场舌战,又以秦王的长跪致歉,承认安陵虽小不可辱而告终。清代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评论:“以吕政之暴横而雎仗剑数语,至使悚惧谢罪,妙人妙事妙文。按《通鉴》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篇中有灭韩亡魏等语,唐雎之使自应在二十二年之后,其事之有无,殊不可靠。或曰:此辩士之寓言。”从史实上说,未必实有其事,但作为辩士之寓言,未尝不可。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评论:“博浪之椎,唐雎、荆卿之剑,虽未亡秦,皆不可少。”[7]231-232这是历史的精彩照人之处。当然也是秦国折服学习的所在。

所以,从秦国的角度看,还需要综合的战术手段来配合舌战,方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善之善者也的战果。

三、以敌为师

在唇枪舌战的文伐上,起先秦国屡战屡败,心有不甘。自身的错误,失败的体验,以及强敌的巧舌,使得秦国败下阵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请看被誉为“千古词令之祖”“千古第一词令”的《阴饴甥对秦伯》,是如何折服秦穆公的。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8]366

那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晋献公晚年之荒淫昏聩,宠妃骊姬乱政,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并设计杀死了太子。公元前651年,献公去世,大夫里克连杀二君。出逃在外的公子夷吾以割地为条件请秦国协助,秦穆公发兵护送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但他却背诺违约。公元前647年,晋国饥荒,秦国支援大批粮食。不久秦国饥荒求救,却遭拒绝。并且乘机攻侵秦国,于是爆发了韩原之战。此战晋败秦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将杀晋君祭天。晋君姊为穆公夫人,身穿丧服泣求。周天子闻之,亦为请晋君。乃与晋侯盟于王城(秦地,今陕西大荔东)而许之归。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准备择日立子圉。晋人闻之,皆哭。于是,有此秦穆公问吕省“晋国和乎”的对话,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餽之七牢。公元前645年11月,归晋侯。

吕省的这番辞令,是在晋方理屈君囚的情况下说出的,但他并未词穷,而且正反整对,绵里藏针,义正词严,不卑不亢,不辱使命。晋惠公受恩于人,反而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在与秦国交锋而丧师辱国被俘后,吕省是作为战败国的代表,面对仁厚的战胜者秦穆公,应对机智,化险为夷。他是利用回答刁难性的问题之机,设计了晋国国内的两种对立的舆论指向,软硬兼施地向秦穆公施加心理影响;引用君子和小人一正一反的不同看法,喻请秦君权衡利弊审度得失,应以博大的胸怀宽恕罪人。能在这样极其艰难尴尬的情势下,保存晋国晋惠公的一丝颜面,维护战败国的起码尊严,赢得秦穆公的俯首诚服,吕省的应对无愧“千古第一词令”。“无小人之言,不能令秦伯惧;无君子之言,不能令秦伯喜。忽予、忽夺,谁宾、谁主,辞令之妙,千古无两。”[9]这是春秋早期晋臣给秦君上的一课。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在文伐上可以说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其《诅楚文》即承袭晋《吕相绝秦》等(见表2),无论文辞句式语气都有案可稽。杨树达云:“此文辞多袭自成公十三年《左传》所载晋吕相绝秦书。以历史上他国詈己之文字,袭之以詈别一他国,亦趣事也。”[10]439杨说举三例,以为证据。

表2 《诅楚文》承袭晋《吕相绝秦》

再如公元前234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韩非》《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3]2155这是秦国惊羡敌国文采的又一例证。

各国的文攻在你来我往、此消彼长的交锋中取长补短,不断趋于娴熟,尤其是秦国,精益求精,后来居上,技压群雄。

秦国的语言攻势令人不寒而栗,但又是那样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齐宣王召见齐国高士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6]639

这就是出自秦国语言攻略的“生头死垄”典故的来历。“生头死垄”是“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的省略,意思是活的君王的头颅,不如死的士人的坟头。此外还有“牝牡骊黄”“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这些也就是苏秦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6]676的文化竞争力,话语影响力,人才争夺力的表征。秦国的话语攻略,就这样经历非秦为宝的教训而逐步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惊天地泣鬼神的境地。

究竟,何以为宝呢?在非秦借敌——以错为训、以败为母、以敌为师的基础上,秦国话语范式还有诸如胜天下者用天下听天下[11],廷辩传统[12],客卿制度,行为艺术,代言人,反间计[13],等等,而日臻丰盈警策,蔚为壮观。

猜你喜欢

唐雎秦穆公秦王
爱马说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秦穆公开恩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秦穆公亡马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