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不同手术入路对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1-10-23张路张燕宁
张路,张燕宁
(1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广东 清远;2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门诊,四川 攀枝花)
0 引言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骨折类型,致病因素主要是扭转、直接暴力等等多种外伤因素[1]。而治疗此病的主要方式就是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本次研究就分析探讨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是本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踝关节骨折病人,全部患者均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之后,按照研究要求将全部患者分组来比较分析,主要是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纳入患者的例数为60例,一组为传统入路组,另一组为后外侧入路组。在传统入路组60例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6.00±7.10)岁。在后外侧入路组60例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30例,中位年龄为(36.55±8.3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情况,具备较强相似性,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传统入路组
在对患者实施麻醉,主要是选用硬膜外方式麻醉,在麻醉生效后,护士要协助患者取正确的手术体位,主要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手术治疗,并常规消毒铺巾。依据患者的实际骨折类型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3]。其中,在外踝骨折的位置作一个纵行的切口,然后用钢板固定好,对于内踝骨折的病人则要在后侧或前侧作一个弧形的切口,然后用拉力螺钉实施固定;对于后踝骨折的患者复位的方法为间接复位,主要是在前侧做切口,将拉力螺钉从前向后缓慢置入以达到固定的效果。固定好之后,借助C型臂的X线机对关节解剖复位情况与踝穴恢复情况进行检查与明确,确保踝关节的稳定性与骨折端的稳定性。在确保治疗效果满意之后将切口关闭[4]。
1.2.2 后外侧入路组
常规消毒铺巾,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选择后外侧入路方式,充分露出外踝骨折部位,清除掉将局部血肿和嵌顿软组织,并将骨折远近端进行复位,如为粉碎性骨折,还要注意要恢复好腓骨远端的长度和力线,之后依据患者的骨折位置应用解剖钢板对腓骨外侧实施良好的固定。在实施外踝固定后,在同一切口暴露后踝骨折区域[5],清理干净这一区域,之后应用克氏针实施妥善固定,并借助C型臂透视检测骨折复位情况,同时应用T型板实施固定。如果患者伴有内踝骨折情况那么要让患者进行绝对卧床休息,在踝关节内侧做一切口,然后实施常规的清创、复位、内固定操作,借助C型臂检测治疗的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
2.2 两组的出血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的出血量比较[(±s),ml]
表2 两组的出血量比较[(±s),ml]
?
2.3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 4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在患者发生踝关节骨折的时候,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6],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因此,要及时治疗踝关节骨折,治疗踝关节骨折的要点为:对解剖复位进行妥善固定,对外旋角度进行有效地矫正,并对踝穴正常宽度进行维持。在临床上常应用螺钉、钢板对患者的骨折实施固定处理,固定效果确切。但临床上一直对复位顺序与入路方式方面的选择是存在不同意见的,当前,在复位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后踝-外踝-内踝这个顺序进行操作的[7]。在本次研究中首先对外踝进行固定,减轻距骨压迫腓骨的力度,以此恢复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予以恢复。对于外踝骨折患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后踝关节复位达到良好的效果,且如果后踝骨折固定效果不佳则会诱导距骨半脱位[8],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实施的是内踝固定,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手术选择怎样的手术入路方式,传统的方式一般是应用将后踝部分充分显示出来之后实施跟腱外侧入路与跟腱内侧入路的方式进行操作,再实施间接复位[9,10]。在整个复位过程中需要透射机辅助,这样不但会对患者造成辐射,而且手术操作难度很大,造成复位效果不佳,影响预后[11]。本研究结果显示:后外侧入路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传统入路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与传统入路实施比较,后外侧入路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而且操作方法简便,不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损害,安全性较佳,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研究的治疗方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