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2021-10-22蒙彩凤朱珠罗佳静莫之阳覃桂妹
蒙彩凤 朱珠 罗佳静 莫之阳 覃桂妹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545000)
血管瘤(ANG)作为婴幼儿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发率。婴幼儿在患病后,如果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瘤体不断增大后,患儿可能会出现瘤体消退困难,以及产生溃疡等问题,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1-3]。
当前ANG 患儿病发机制并不明确,患儿ANG 的病发与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密切关系,是临床一项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4]。当前临床在治疗ANG 患儿时,主要选择激光、药物(口服、注射、外敷)治疗,其中普萘洛尔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其对ANG 患儿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5]。在国际方面,则更多使用1%聚多卡醇注射液,将其作为血管硬化液用于临床治疗中,国内该药物20015 年才进入,因此相关报道内容较少[6]。
基于此,本文择ANG 患儿分析1%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60 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两组患儿资料齐全且具有一致性,(P>0.05)可对比,见表1。
表1 患儿基本资料比对
1.2 治疗方法常规组:基础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每日药物剂量在2mg/kg,其中第一天为每日剂量的1/2,第二天用全量,分3 次服用,每8h 服用1 次。患儿应至少服药6 个月,直到病灶直径无增长。在治疗期间,若患儿出现肺炎、心律失常应及时停药。观察组:1%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使用安多福对患者病灶处进行消毒,铺孔巾后进行注射。在注射时,应对血管瘤的落体周边皮肤切线方向刺入,在针尖接触瘤体,回抽有血后注入药物。若患者瘤体的面积较大,可利用多点进针注射。所用药物剂量,应依据患儿血管瘤位置、大小进行确定,一般在0.1-0.2mL。在进行硬化剂推注时,应对瘤体颜色进行观察,最佳为瘤体变苍白。在注射3-7d 后,患者注射部位均会产生局部红肿,不需进行特殊处理。在2 周后患儿进行复诊,对瘤体代销、颜色进行评估,分析是否需再次注射。结束注射后,使用棉签对针孔部位按压。若患儿瘤体产生破溃,在使用棉签进行压迫止血后,使用碘伏消毒,并涂抹百多邦软膏,注意伤口应保持干燥。注射后患儿结痂,在痂皮脱落后,观察瘤体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进行注射。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治疗效果。显效:患儿瘤体缩小≥70%;有效患儿瘤体缩小<70%,≥25%;无效:患儿瘤体缩小<25%,甚至增大。(2)VEGF 水平。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VEGF 水平测量,并记录在册。(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儿低热、心动过缓、腹泻、瘤体破溃发生次数。(4)免疫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测量,并记录在册。
1.5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 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n,%)
2.2 VEGF 水平治疗前,两组水平相似;治疗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VEGF 水平(,ng/L)
表3 VEGF 水平(,ng/L)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研究组较低(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n,%)
2.4 免疫指标治疗前,两组水平相似;治疗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5。
表5 免疫指标(,g/L)
表5 免疫指标(,g/L)
3 讨论
ANG 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患儿并发后,临床主要特征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过度增生,该病主要包括增生期、稳定器以及消退期[7]。在查阅研究文献后发现,婴幼儿出现ANG 后,绝大多数能够自行消退,但依旧存在部分患儿,若未及时采取科学措施治疗,导致瘤体生长速度过快,产生溃烂、出血、瘤体感染等问题,对患儿的安全造成威胁。患儿ANG如果瘤体体积较大,能够延伸到颈部区域,便会对患儿的颈部动静脉、气管造成压迫,从而使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等问题,临床需采取早期科学措施予以治疗[8]。
传统在对ANG 进行治疗时,主要选择实施放射、手术切除,或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其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若ANG 在患儿腮腺区,手术切除不仅无法对患儿腮腺区的ANG 进行彻底清除,在实施手术过程中,还易出现失误,损伤患儿面部神经,导致患儿出现面瘫等并发症;其次,实施手术后,可能会使患儿局部组织出现破坏、变形等问题,对患儿的美观性造成显著损伤。而糖皮质激素虽然是ANG 患儿治疗的主要方案,但就阅读相关报道可知,仅仅有1/3ANG 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具有理想效果;β受体阻滞剂以普莱洛尔为例,虽能使患儿毛细血管进行收缩,进一步抑制血管的生存,从而使患儿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凋亡,但患儿在使用后,较易出现低血糖、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需寻求具有高疗效、高安全性的药物,对ANG 患儿进行治疗。在研究后发现,目前普萘洛尔治疗患者的机制并无清楚,据推测其为多因素结果,例如患儿在服药后,瘤体颜色变浅,触诊时,质地脚软,其可能是因血管收缩而产生的,加快毛细血管内皮凋亡。
当前在治疗血管瘤患儿时,本院主要选择使用1%聚多卡醇局部治疗,相较基础治疗,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VEGF 以及免疫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优。因此不难看出,研究组患儿在采取1%聚多卡醇局部治疗后,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儿免疫力。
对该结论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因素如下:聚多卡醇注射液是一种高安全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羟基聚乙氧基十二烷,该成分可在蒸馏水中溶解。在该成分几次竖行,增加96%的乙醇,保障聚多卡醇微团乳化效果不受影响,并减少制作中的泡沫。剩余成分则包含磷酸二氢钠钾、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均为非离子化合物,安全性较高。当前临床在使用聚多卡醇治疗时,作用机制如下:将聚多卡醇注射入患儿静脉后,可以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损伤,加快血栓形成速度,对血管进行阻塞,从而起到止血效果。但需注意的是,为保障ANG 治疗效果理想,在进行1%聚多卡醇注射液注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若ANG已处于破溃情况,便不适合采取局部注射治疗,应在患儿创面愈合后,再实施注射,或口服心得安进行治疗;(2)患儿ANG若在皮肤浅表层,应利用纱布外敷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3)在治疗时,对注射部位应严格遵循消毒原则,在ANG 外周正常处进针,注射药物时,应观察瘤体,以变白为最佳,不可注射过量,避免患儿皮肤出现溃烂。(4)若患儿瘤体较大,即直径在2-3cm,采取局部注射效果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应联合其他措施共同治疗;(5)若患儿瘤体在特殊部位,例如眼睑、咽喉、眼球后,实施局部注射风险较大,应采取口服心得安等措施予以治疗,保障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血管瘤患儿治疗时,采取1%聚多卡醇局部治疗,临床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