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共育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10-21余丽丽李珍
余丽丽 李珍
家校共育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是家庭或学校单方面能进行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家校共育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运而生的“家长群”成为家校共育的良好中介,学校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新动向,而家长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成长的足迹。此外,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与世界观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有利于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共育的突出问题
本该是家校共育的良好沟通渠道,而近几年引发的热点问题,让“家长群”变了质,“家长群”的存在甚至让教师和家长压力倍增,最终导致了家长、教师各有委屈的现状。
(一)家校双方过度依赖微信群,缺乏有效沟通
微信群的存在使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更加便利,也更加方便了与家长的沟通。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大多数教师认为家长只是辅佐孩子来完成任务的,直接把家长当作接收者,丝毫不注重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是否有能力协助学生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不了解,给家长普及相关信息既耗时又耗力,无疑是给自己的工作增加负担。教师一味地推送,家长被动接受,有怨言也没处发,使得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越来越少。
(二)家庭作业性质变质,使“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
近年来,学校面临升学的压力以及学校之间的变相竞争,教师之间的攀比模仿,家长的盲目从众,以及考虑到孩子的未来,使得更多的学生不堪重负。学校给教师压力,不看过程只看成绩,教师只管压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了充分迎合学校和家长的心理,教师的做法主要表现为让学生多学习,只有学习成绩提上去,才能达到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家庭作业过多,让家长代为批改,变相加大了家长的工作量。访谈中发现,学校要求家长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代为检查、纠错、签字等现象普遍存在。
(三)家校交往中家长处于被动方
传统的教育中,家长了解孩子情况都是面对面与教师交流,一些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或工作繁忙,无法与教师当面交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云平台的出现,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也便利了家长与老师的交流。微信群的建立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更方便了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教师发布通知、布置作业等信息,由原来孩子一人接受变为家长起监督作用一起接收。家长在与教师交流中不主动,成为了被动的接收者,教师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家长们,长期与家长之间形成了隔膜。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共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引发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这一职业面临很大的转变,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感到压力倍增。教师作为一个主体,长期处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下,也有自己的情绪。教师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研究者Hochschild(1979)提出,她指出情绪劳动是员工根据组织对情绪表现的要求,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付出的劳动,情绪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使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改变自己先前的教学观念,及时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针对教师的压力来源,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50名一线的小学教师,情况见图1。
在访谈中得知,很多教师面臨经济压力,抱怨学校培训太多、没有针对性,针对教师的活动太多,使教师不能专心教学。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但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很多家长认为教师就是自己雇佣的老师,尤其对男老师的评价更是贬低型。在访谈中问及教师面对压力如何解决,其方式有自我安慰、自我消化、和同事交流经验以及向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习等。解决方式比较单一,只对其外表进行矫正,根源依旧存在。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主导家长”的不良沟通方式
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才最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接受过系统培训,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比家长要丰富,所以开展教育工作的重点也与家长有所差异,而家校合作双管齐下的教育方式可起到互补作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而家长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能力。教师也因与家长沟通有障碍,反而觉得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面对家长询问孩子的情况,教师也往往几句话带过。
(三)教师、家长责任界限不清晰
2019年,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家Michael Barger在著名的心理学杂志《Ph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长达40多页的文章,他总结了四百多个心理学家的结论,发现家长在家里帮助孩子批改作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反而对孩子的学习动机,甚至他的心理反应、心理健康有负面的作用。家长给孩子批改作业容易引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冲突。另外,让家长代替老师进行批改作业会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收获和学习进步的反馈,因为交上来的作业都是通过家长加工过的完美的结果。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各有分工,家长负责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教师的职责是教好学生,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
(一)改变在校教师的培训模式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变革使教师职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得相应的教师培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传统的线下培训教师被互联网线上培训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所取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学校教师的培训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在引进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时,未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没有因地制宜的实施;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似乎把教师自身的接受能力忽略了,最终导致教师能力未达到理想效果;在教师培训时应分类,针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摸清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热点,满足他们的真正培训需求。
(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家校共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家校间的有效沟通和真实合作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树立家校共育的理念,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主导给家长交流,利用学生上下学的时间多与家长交流,分享自己教育学生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使谈话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生学习方面,拉近与家长间的距离。其次,学校积极开展线上家长学校,教授给家长正确的与孩子和教师沟通的方法,更新家长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起对教师正确认识的态度,在理解与包容中共创一个有利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三)积极落实减负政策
针对学校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现象,多省份已颁发条例,叫停这一要求。最早颁布于2018年4月份,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师完成,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浙江、海南省份已将作业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要求学校定期督察;辽宁、河北省份要求教师留的作业必须教师亲自及时批改;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并对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等提出要求;广东、贵州、广西、山西等省份教育部均出台相应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而这些要求的落地,需要政府的指导、学校的执行、家长的监督。
作者简介:余丽丽(198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李珍(1995-),女,河南夏邑人,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 李赫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