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究
2021-10-21李伟静
2015年11月,央视网新闻眼发布题为《90后毕业生的“慢就业”》的新闻,将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引入公众视线,大学毕业生“慢就业”一词的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018年,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它不仅影响百姓生活,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下,最艰巨的就业任务群体是高校毕业生群体,而慢就业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选择,比如,升学需求、考公务员、追求人岗匹配等。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毕业生以慢就业为由,变相逃避就业。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困难其实更多的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因此,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新时代,就业岗位供求双方都有需求,但因为各种原因使得用人方招不满得力员工、应聘方找不到心仪工作,导致用人难和慢就業现象持续存在,并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怎样避免“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并为这类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概念及成因分析
(一)慢就业现象的概念
慢就业现象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在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笔者认为慢就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动慢就业,指的是拥有明确未来规划的大学生,依照自己对未来的计划和想法,主动减缓求职节奏,给自己几个月至几年时间逐步落实个人计划,从而使自身能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世界,充实并提高自己,为今后能够快速适应职场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被动慢就业,指的是无明确未来规划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存在偏差,个体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弱,加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导致其在找工作时比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而不得不被迫推迟就业时间。
(二)慢就业现象的成因
1、主动慢就业的成因。第一,个体就业理念成熟。主动慢就业的大学生其就业理念更加成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就业质量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而非眼前利益。对他们来说就业时的薪资问题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他们更关注工作是否与自身兴趣相结合,是否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甚至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尊重等。个体就业理念更加理性、成熟,更加看重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放慢就业速率,进行多方考虑、比较和分析,着力提升自身就业的含金量。
第二,自身职业目标定位明确。职业目标是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拥有清晰职业目标的大学生群体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想法,因此,他们会主动减缓求职节奏,选择继续求学、考公务员或者追求某一特定就业目标。主动慢就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和未来求职目标较为清晰,他们往往在大学阶段就已经对自我有着充分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特质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环境有着深入的分析,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职业本身的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以及地域分析等,并且在大学阶段就已确定职业目标,不会轻易改变。对于有着明确职业目标而引起的慢就业,其实更多地体现了当今就业创业市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的“慢”更为理性。
2、被动慢就业的成因。第一,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学生在大四快毕业时依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包括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更加缺乏对专业、职业和行业的深层次了解,不能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学生临近毕业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有些学生看到别人考研,自己也会随波逐流选择考研,没有明确的目标专业和目标学校,更没有明确的考研目的,准备往往不够充足,失利则成必然。而面对就业,没有对自身专业、职业以及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没有自身明确的岗位目标,使自身在就业市场中比较茫然和被动,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境遇。
第二,就业意识相对欠缺。被动慢就业的大学生,第一是欠缺就业意识,包括在大学阶段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欠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进行应变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第二是竞争意识欠缺,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现今的就业市场已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现有就业岗位数量远远小于求职者的数量,因此,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逐年增加。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应在大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能够在未来走人职场时勇于面对竞争,充分展示出自身优势,抓住就业机会;第三是自主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国家、学校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举措,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仍是少数;第四是缺少就业危机意识,大学生应充分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化危机为时机,及时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学习求职技巧,广泛积累经验及人脉;第五是就业调适意识欠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想要一次性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这样他们就有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想要逃避。面对这一现象,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摆脱负面心理,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
二、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创业课程设置形式化
目前,就业创业课程仍缺乏自上而下的重视,认为专业技能课才是教学的重点。在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内容陈旧、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有些高校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相关课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时,不能进行自我疏导,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较为形式化,很少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就业创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致使他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较为盲目,这些都会导致慢就业现象。
(二)专业实践与就业实践脱节
从宏观上讲,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同步,这是导致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而慢就业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缺失。整个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过程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通过学校常规开设的就业创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开展企业实习和创业培训等活动,学生很难在就业创业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清晰认识自身能力,不能了解职业环境,更难明确自己的岗位目标,无疑会出现慢就业现象。
(三)就业信息缺乏有效的对接和匹配
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效率,然而,当前很多学校的就业创新工作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针对性、目标性欠缺,且缺少与企业的对接与匹配,使得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家校沟通不充分
大學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家庭与学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二者起到关键作用。家庭与学校的充分沟通与联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为其就业创业做好充足准备。但当下各高校和家庭对于家校合作的重视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不能起到很好的协作,对提升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速率有一定影响。
三、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1、构建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大学全阶段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具体情况进行模块化安排,实现课程内容由浅到深逐步开展。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大二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大三阶段主要进行就业教育,包括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相关就业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求职阶段,实现成功就业。
2、打造就业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自身敏锐性,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够依靠自己快速给出解决方案。其次,高校应在进行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性,了解行业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避免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等现象。最后,应当协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综合发展,促进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就业创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进行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教材内容选定要以职业发展需求为中心,围绕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根本需求;教材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现学用结合,有效评价。
4、改进课程教学方式。原有的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课上对知识学习的劲头不高,甚至有些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广泛尝试不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5、规范课程师资队伍。以往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承担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为辅导员老师或其他专业课教师,他们对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没有非常清晰的框架,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多为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兴趣,学生面临毕业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于职业选择当中。在进行就业创业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规范课程师资队伍,选聘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教育背景,更要加强对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帮助学生真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咨询师,帮助调整“被动慢就业”毕业生的求职心理状态。
(二)搭建就业创业一体化实践交流平台
建立一体化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包括硬平台建设和软平台建设。首先,要充分依托学科优势,建立独立存在的各类企业实训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等硬平台,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训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硬件条件支持,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能力。其次,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软平台,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南职业生涯规划师、就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梳理自身优劣势,理清职业发展目标。最后,完善校企合作交流,设立企业订单班,使大学生尽早树立自身的职业目标,能够实现学用结合。
(三)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提供平台
畅通信息传递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提供平台。首先,在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和教师三个端口互通互联,实时更新相关数据,精准匹配网络求职信息及岗位信息。其次,梳理不同学科性质与岗位类别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提高信息搜索效率;再次,在平台展示相关专业往年的就业情况和就业相关数据,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形势;最后,平台设立学生求职或升学档案,根据档案信息,针对被动慢就业学生群体进行定期跟踪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
(四)实现家校沟通协同育人
强化家校沟通合作交流机制,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协作,及时分享当下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等,把握好重要的时间节点,共同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创业。
作者简介:李伟静(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就业创业。
(责任编辑 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