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究
2021-10-21张村民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素质较差
高考扩招20多年,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虽然更多的适龄青年能接受到高等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校生源的质量,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大学生没有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转变,迷失在丰富的大学生活中,没有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基本的知识没有掌握,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差,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初次面对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认知及对外部环境认知不确切,常伴有悲观、焦虑等情绪,易产生从众心理,对求职就业造成严重心理负担。
(二)就业观念束缚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自认为已掌握高等教育的相关知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动手能力不足。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陈旧的就业观念,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求职困难。如,对薪资期望太高,对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过高,不愿到中西部和偏远的基层工作,就业主动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等、靠、要”的现象。
(三)职业规划缺失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高校虽然是必修课,但因其考核形式大多采用考查的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很多高校受到课程设置、教学规模、教学形式等多种限制,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初步认识,实践的很少,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勉强把部分精力放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没有真正地思考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身和工作性质认识不足,找工作的时候,缺少系统规划,盲目乱投简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四)就业技巧不足
大学生和社会接触不多,社会经验严重缺失,虽然高校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因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形式、师资力量等给学生讲授的多是理论知识,特别是求职就业技巧不足,到了求职就业阶段,显得捉襟见肘。
(五)竞争意识不强
根据对应届毕业生求职意愿调查,毕业生不主动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双选会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空中宣讲会,到其他学校参加招聘会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才考虑找工作,更有甚者毕业后才着手准备行业证书的考试,这些都反映出毕业生竞争意识不强,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法探究
针对高校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尝试从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以期取得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升。
(一)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加强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优良的学风是良好班级管理的体现,同时能整体提升班级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
(二)了解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力量,但是高校辅导员一般由年轻老师担任,和学生接触多,但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了解较少,空有一身热情,缺乏就业指导能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职责。对辅导员老师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引导辅导员认清就業形势,促使辅导员掌握就业知识和政策,才能提升就业指导能力,指导毕业生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就业。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怎样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适应新角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相应的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建立良好心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意识地进行相应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从心理上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矛盾和负担。特别是求职时期,作为辅导员就更应该关注毕业生,关注他们求职前后的心理变化,利用便捷的多媒体手段,加强网络就业咨询服务,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提供有效帮助,解决因求职带来的心理矛盾,促进其愉快就业。
(四)开展实习实训,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辅导员老师要做好就业工作,除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以外,还需要积极地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效拓展就业渠道,多为学生寻找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专业实习见习、专业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生双选会等都是很好的机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直接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拓宽就业渠道,改善不良的就业状况。
(五)建立校友会机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
高校校友会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从应届毕业生开始跟踪的校友会机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校友联络员,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能有效促进辅导员和毕业生保持联系;同时,因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现实需要,毕业生离校后,辅导员老师跟踪毕业生半年时间,关心毕业生求职情况,以便于毕业生及时反馈就业情况。
(六)德育教育和就业工作相结合
德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提高道德品质,规范日常行为。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将德育教育摆在学生日常教育的突出位置,加大德育教育的精力投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枯燥,大学生不感兴趣,认为德育对于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限,不积极参与德育教育,而逐渐形成了职业道德品质不高,职业态度不端正,功利性比较突出,缺乏职业责任,诚信意识淡薄等道德层面的不足,从而影响了求职就业。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强调德育教育对就业的指导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将道德教育和就业工作有效地结合,增加德育课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例如,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环节更加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将自己专业和道德规范结合,将德育内化于自身,产生相应的职业道德;在德育主题班会增加就业指导环节教育,或者在就业主题班会增加德育教育,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增加就业形势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德育存在于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七)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就业指导课已经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教学,并作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的重要部分,因此,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授课师资方面,国家提出了由学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德育工作人员担任,国内很多高校落实了这一政策,由辅导员老师担任部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科研任务。从授课内容看,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涉及以择业指导为理论基础的职前指导课程,还包括以生涯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有以创业教育、市场实践体验教育等方面的创业指导课程。这些内容的讲授丰富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效弥补了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提供了就业技巧指导,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八)分类就业指导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相结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
由于学生个人志向、学习基础和家庭影响等各有不同,形成了大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大致分为升学、就业、创业三类。针对这三大类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对于有升学意愿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联系相关课程老师给学生辅导,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知识,提高应试技巧。同时,辅导员老师应注重与考研成功學生保持联系,建立考研成功学生档案,制作考研经验的宣传材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在校生学习,并为他们填报考研志愿提供服务。对于就业意愿的学生,从平时教学中,积极引导他们注意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求职就业技巧,提高就业本领,把握就业机会,顺利就业。对于创业意愿的学生,向他们介绍创业的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指导他们观摩、参加创业大赛,推荐他们参加学校的项目“孵化器”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甚至于资金支持。
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性化就业指导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辅导员在做好分类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学生个体化差异,对于个别的差异性需求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例如,采取科学的测评手段,对其个性化进行测评,提升就业测评的效率和准确度;开展个性化教育知识讲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辅导员采用谈心谈话的方式一对一的访谈;辅导员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作者简介:张村民(1983-),男,河南临颍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