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研究与创新

2021-10-21李磊董宁何涛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管理工作部门

李磊 董宁 何涛

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场所,校内外人员流动频繁,校内教学科研活动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群体性感染事件,会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5G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安全防范领域。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犯罪手段不断增多,犯罪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来自网络虚拟空间的安全防控压力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校园安全防控压力,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亟需新技术的支持与工作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一部分高校由于经费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滞后,安全管理工作方式比较落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领域不广,应用形式也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应用于高校安全管理的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各子系统分批次建设,建设时间跨度大,各子系统自成体系,产品接口互联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子系统之间信息联网困难。第二,部分高校由于在校园安全管理领域投入的经费有限,校园安全管理设备仅仅考虑够用即可,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低、扩展性差。

(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信息化处置能力低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现了校园WiFi的全覆盖,与此同时,随着5G技术的逐步应用,各种手机应用程序爆炸式增长,不断扩充着网络虚拟空间,网络诈骗、校园贷、非法网站等虚拟空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低,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虚拟空间的非法词汇、图片、音视频等进行捕捉、整理、筛选,对隐蔽性强的安全威胁感知力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苗头、预知安全威胁,对已经出现的安全威胁应对的时效性差,对网络舆情的信息化应对与处置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安全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困难,沟通协调难度大

由于传统的高校安全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指挥体系,学校门卫、学工部、团委、消巡防人员、专兼职辅导员等部门和人员之间各自构成独立的安全管理体系,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人员与部门分散,协调处置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安全信息共享困难,如,学生通过辅导员请假外出,先由辅导员批准、备案,学生到门卫部门还需手续和备案,信息流通不畅共享困难,无形中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第二,各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大,如,某院系学生宿舍出现火情,按照传统的处置流程,不论哪个部门人员发现火情,都需要逐级上报给各自的主管领导,每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再通知到学校的消巡防与相关保卫部门,这就造成了上报流程繁琐、低效,沟通协调处理难度大,往往在部门间协调形成第一灭火力量时已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四)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结构存在诸多的缺口与漏洞,安全管理体系亟需优化重构,如,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仅仅由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构成,与学工部、团委、辅导员等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协调不足,安全管理工作没有调动所有主体的力量,没有建立有效的全员参与的联合防范机制。由于各部门相对封闭,部门内部的体系构架过于垂直,纵向信息沟通层次过多,效率低下,同时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部门之间纵向信息沟通手段形式单一,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二、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一)数字校园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政策大背景下,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基石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建立高校全方位立体安全防控体系的内在要求

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关系到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还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也是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逐步突破了防火、防盗、防伤害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新型网络犯罪手段的出现,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突破了传统的安全防控边界,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双重考验,安全威胁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建立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全方位安全防控体系。

三、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研究与创新实践

(一)加强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改变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只重视教学办公自动化、忽视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错误思维,在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加大人、财、物支持,同时整合建设领域,减少信息化能力低的安全管理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培养,补齐各安全管理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短板,对原有的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打通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通路,为安全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感知力与应对力

高校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全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和高效的处理能力,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对信息进行快速删选,及时锁定敏感信息,实现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提高高校安全管理的感知力和安全管理措施的时效性与智能性。

(三)建立大数据中心,加强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协调处置能力

应建立高校安全管理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各职能部门和数据采集主体的大数据信息。提高高校安全大数据在职能部门内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纵向、横向传输速度,使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共享,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时效性,提高校园安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能力。

(四)对原有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进行重构

通过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大数据处理中心,引入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快速感知、智能识别等方面的优势,在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和高校保卫部门的基础之上加入信息中心、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再由各职能部门联合成立教育宣传小组、信息处理小组、安全管理小组,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由学校党委领导的五部门协调、三小组联动的“1+5+3”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结构(见图1)。

“1+5+3”校园安全管理结构的应用价值在于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在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之中,即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融入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发挥早发现、早干预、早消除、早处理的技术与实践路径,是对现行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与扩展,符合国际国内通行的高校扁平化管理体系特点。

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校园安全信息感知力,加强部门聯动,丰富应对形式,提高应对效果。可以及早发现校园安全隐患,调用多方面力量协调联动,及时应对校园安全事件,做到事前感知、事中应对、事后处置协调进行,无缝衔接。可以为社会、校园等其他人员密集、流动性较大的场所的安全管理和其他活动安全风险防范提供可迁移的经验借鉴。扁平管理、大数据共享、协调沟通、联合应对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是对现有的高校安全管理的体制与制度的创新,是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同时,“1+5+3”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迁移性,可为其他高校单位的安全管理、社区治理提供较好的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李磊(1981-),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应用;董宁(1985-),女,河南中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何涛(1981-),男,河南中牟人,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责任编辑 李赫蛮)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管理工作部门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地铁资产管理体系运行评估研究
基于ERP系统构建协同化的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珠江”荣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
大部门体制改革周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