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021-10-21乔利军车小婷
乔利军 车小婷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儿女内心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弘扬时代新风。高职生弘扬并践行中华孝文化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华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历史变迁,政权更迭,中华孝文化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理念,维护着家庭氛围,彰显着中华儿女品格,铸就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孝文化包括孝的理论与制度、孝的实际运用两个方面,其中孝的理论与制度为孝道,孝道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则为孝行。孝道与孝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华孝文化,并对中华儿女品格、中华民族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养亲、敬亲,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子女不仅要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要尊重父母,注重精神方面的关心,让父母精神愉晚,感到幸福、快乐。
养亲,是孝道中最基本的要求,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方面的满足,以及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关心。《尔雅》是中国最早记录“孝”的著作,提出:“善事父母为孝。”认为孝就是对父母的赡养。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则是从汉字的结构方面对孝进行解读,认为“孝”是由“老”字的上半部分和“子”字相结合,寓意老人、父母等长辈和子女的紧密联系。《孝经·三才》中目:“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为子女应该积极、不遗余力地去孝敬父母。
敬亲,是孝道中更高层次的赡养,主要指子女对父母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子女要和父母沟通交流,摸清父母的心意,用心照顾父母,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获得精神宽慰。孔子特别重视子女对父母精神层面的尊敬,在《论语·为政篇》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单纯是赡养,那和养狗、马有何不同?认为子女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仅为低层次的孝,更高层次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要注重父母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的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
中国传统孝道的延长内涵——立身,即子女要成就一番事业,养父母之志,扬名立世、光宗耀祖。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功成名就,获得世人的称赞,从而使父母荣耀显赫。《孝经·开宗明义》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也就是说,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炼自己的意志,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二、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社会中,中华孝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哲学角度用辩证的思维来考虑,中华孝文化亦有其精华的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运用中华孝文化的精华,发挥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职生德育素养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在古代与政治道德文化紧密相连,因此,要注重孝敬与国家统治、个人仕途相结合。《孝经·士章》:“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位,而守其祭祀。”《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将家庭伦理方面的孝延伸为政治道德方面的孝。《孝经·开宗明义》中:“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表达着子民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体现着中华孝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历朝历代统治者重视以“孝”治国,如,汉代“以孝治天下”,设立“举孝廉”的选拔官员制度,以“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准则;唐代设立“丁忧”制度,不仅重视对朝堂官员孝顺的考察,而且将“孝”渗入到民间百姓的守丧制度。
中华孝文化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高职院校要将中华孝文化融入到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新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积极意义,提升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
中华孝文化中“孝”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古人云:“君子立身,孝字为本。”中华孝文化提倡的“孝”并不是字面意义的“孝”,而是实践意义的“孝”。通过履行“孝”践行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即个人通过践行“孝”承担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使命。统治阶级通过考察子民的“孝”,达到人人“尊尊亲亲”的局面,通过“孝”来选择国家的忠臣良将。《礼记·祭义》中提出:“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强调对君要忠,为官要尽职尽责。
当今社会不乏一些儿女为一己私利而对父母动粗的恶性事件。从表面上看,这些子女重视个人利益;从深层意义上看,这些子女则是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发挥中华孝文化的责任教育意义,可增强高职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三)有利于提升感恩意识
中华孝文化注重人性熏陶、道德内化,注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中华孝文化强调在行为上要尊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贤。俗语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其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一代传承一代,孩子目睹父母对老人与长辈的关心、精心照顾,感受着父母对老人与长辈的孝敬和感恩。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与长辈,关心父母与长辈。虽然这些言行是生活琐事,但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多次谈到尊老敬老,重视家庭家风,重视弘扬孝文化。因此,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发挥中华孝文化的感恩教育意义,提升高职生的感恩意识。
(四)有利于筑牢生命意识
生命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珍贵的。中华孝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同时,强调身为子女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能随意伤害自己的躯体。《孝经·开宗明义》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中:“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都强调身体发肤来自父母,出于对父母的孝敬,子女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有丝毫损伤。近年来,频繁发生大学生伤残事件,反映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偏差。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职生懂得生命的珍贵,引导高职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教育高职生敬畏生命,筑牢高职生的生命意识,帮助高职生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以孝文化知识为蓝本弘扬中华孝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人育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高职生进行孝教育时,要对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取其精华,编纂适合对高职生进行孝教育的教材、讲义、读本等资料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对高职生进行课堂讲授时,要根据高职生的情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将中华孝文化与时事政治相结合,贴近高职生的生活,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学内容与高职生的情感世界能有效融合,将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高职生的情感之中。另外,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并运用高职生熟知的抖音、快手、B站等自媒体平台,积极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中华孝文化知识的情感认同,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宣传中华孝文化,可增加高职生对孝文化的认同,帮助高职生全面了解并传承中华孝文化。
(二)以实践为基础弘扬中华孝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侧重于让高职生了解孝知识,但是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行动尽孝。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引导高职生利用节假日进行关于孝故事、榜样的调查,引导高职生培养践行孝的自觉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校园孝文化宣传的环境创设,以“孝”为主题的团活动,制作孝文化宣传栏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父母从物质、精神等不同方面孝敬长辈、关心父母,为子女做出表率,对子女进行身体力行的孝文化教育。家校携手共育,注重从多渠道培养高职生敬亲孝亲的优良品格,引导、教育高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情感为纽带弘扬中华孝文化
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中华孝文化,而且能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体会到“生活不易”,更好地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良苦用心,真正理解父母的不易与艰辛,从而更好地为其与父母与长辈之间建立情感纽带。学校、社区可组织学生参与孝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到敬老院、社区孤寡老人家庭开展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政府部门联合媒体平台搭建孝文化网站,让高职生积极学习中华孝文化知识,深入理解中华孝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中华孝文化的理解与宣扬,更好地发挥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以传统节日为媒介弘扬中华孝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凝聚沉淀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俗的丰富寓意向高职生弘扬中华孝文化。春节期间,晚辈要给父母、长辈拜年,以期家庭和睦、来年丰收;元宵期间,上至老人下至小辈,食元宵猜灯谜赏花灯,以期美满;清明时节扫墓,祭奠先辈;端午佳节,食粽子划龙舟,寄托着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中秋时节,食月饼赏月亮,寓意合家团圆;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祈福,寓意长久长寿,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结语
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运用多种途径积极引导高职生学习中华孝文化,使高职生加深对中华孝文化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宣扬中华孝文化,發自内心地为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
作者简介:乔利军(197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车小婷(1976-),女,河南沁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朱妍)